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有很多可能性,但往往我们苦苦思索却仍然选择单调和重复。快乐的师生“对决”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感,你是老师,你也是一个孩子。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关键词】快乐;师生“对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专注地学习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但在教学中常会感到郁闷:备课是下了功夫的,可一回到课堂,总觉得学生的热情不足。时间久了,找不到应对的策略,自己也逐渐麻木了。这一天,孩子们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唤醒了我重构课堂的信心和决心。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脑海中回放着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思考着学生们学力爆发的由来。原来,引爆他们学习热情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适应学生无趣学习的我。上课之前,我并不知道接下来这40分钟会怎样度过。教学《九寨沟》,没用课件,由课题导入初读、集中识写生字词、检查初读效果、概括大意后写生字。第一个环节,按照预设,我让学生们齐读第一节。可孩子们的“唱读”告诉我,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课堂样态。直觉让我放慢了教学的节奏:课堂上还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呢?我果断丢弃了原来的预设,索性像个孩子似的和他们打起了“擂台”。
“我知道,这就是你们的水平。太烂了!看我的,听我读,我会百分百地完胜你们!”
“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我充满感情地朗读后,得意地说,“听到了吗?这才叫朗读!战胜你们早在我预料之中!羡慕吗?嫉妒吗?恨吗?1∶0!哈哈哈……”
我发现,我无所顾忌的大笑让孩子们激动起来。他们的眼睛里开始冒出了小火星。
“怎么了?如果不服气,尽管放马过来!”我声调上扬,继续引逗他们。
激将法唤醒了内驱力,内驱力化作集体的力量。这一次齐读,没有指导,孩子们读得字正腔圆,感情充沛。
“你们!你们!你们敢玩我!能读好居然不读好?你们可真坏!”我故意气得做突然要倒下的姿势,孩子们得意地笑了。“好!1∶0!就算你们胜了!还敢继续玩吗?!”“敢!!”孩子们此刻就像打了鸡血,异口同声地冲我大喊。其实我在心里偷着乐呢:傻小子们,上套了吧!跟我玩,你们还嫩了点。
接下来,我把按部就班的過渡环节全都改成了“师生对战信息发布”。
“请问,课文最后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十来个学生立刻把手高高举起。“别激动,小伙子们!把答案写在纸上,答案就8个字。亮出答案前你们可以用任何方式互相传递和交流。我说‘开始’,咱们同时亮出答案,要求所有同学都得对。有一个同学错你们就算输!现在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准备!”我话音还未落,班里顿时一片忙乱,正确答案立刻开始在各个角落蔓延。观察片刻,我开始倒计时,我还没说完“开始”,所有人的答案都聚焦在了“首尾呼应,点明中心”这8个字上。我旋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测了一个组,连小包、阿康这样的在课上从不回答问题的孩子居然也大声向我“示威”: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第三个挑战环节:“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的写法是:移步换( )。你们能在括号里填上这个字吗?你们可以猜,只能允许错两次,第三次再错就判定你们败!”班里又是一阵嘈杂,都是出主意的。第一个孩子猜“地”,第二个孩子猜“方”。就在我要宣布这一轮我获胜时,第三个孩子还真说出了“景”字。
“是不是战胜老师你们特开心?”我压低了声调,失落地望着他们。我看到,有很多孩子对我的“示弱”表示同情。我喜欢这样善良的孩子,但这片刻的同情总会在对决到来之前被“学生战胜老师的欲望和快感”所打败。
第四个对战环节:师生分别读第三节——描写雪峰和湖泊的一节。我指名一人,学生推荐一人出战。要求是:正确、流利。为公平起见,我允许每名学生可以读错两个字。我甚至表示:如果学生获胜,我将自罚抄写第三节十遍。结果,我的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但两个学生也不示弱,他们超水平发挥,正确流利,居然没有添字、丢字、错字!这个时候下课铃响了。我无心恋战,便单方面宣布这轮对决无效,下节课再战。其实我只是想引逗一下学生,并没有把“对战”当回事。但孩子们不干了,就在我走出教室的同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发出了“抗议!抗议!”的声音。我笑着跑下了楼,竟然还有孩子对着楼下的我有节奏地大喊:“耍赖!耍赖!”
孩子们居然还沉浸在师生对决之中,好久没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这样“疯狂”了!
回到办公室,我回放了课堂,整理了思路。长久以来,我和孩子们已经适应了所谓的课堂的教和学了。他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课堂形态,师生交流形态,而我将计就计的“索性而为”竟成就了本节课孩子们的精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何实现“质”的变化,让激发和引导契合学生的心灵生长点,这正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但是,只把课堂上的师生PK当做游戏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的抗议让我意识到: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尊重儿童,尊重规则。PK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学习策略。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PK把学生带到思维亢奋的情境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激情飞扬、抱团成长。在这样的情境场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配角,甚至有时要牺牲自己的正面形象,成为那个时刻学生心中讨厌的对手。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讨厌,它会让孩子们的学习专注度更高,它会让孩子们瞬间成为一个强大的团队,在合作学习中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最终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生长。其实。只要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高效,教师做出一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让我们每天多一点“牺牲”,收获多一点快乐,让教师和孩子们在一次次“对决”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快乐;师生“对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专注地学习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但在教学中常会感到郁闷:备课是下了功夫的,可一回到课堂,总觉得学生的热情不足。时间久了,找不到应对的策略,自己也逐渐麻木了。这一天,孩子们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唤醒了我重构课堂的信心和决心。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脑海中回放着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思考着学生们学力爆发的由来。原来,引爆他们学习热情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适应学生无趣学习的我。上课之前,我并不知道接下来这40分钟会怎样度过。教学《九寨沟》,没用课件,由课题导入初读、集中识写生字词、检查初读效果、概括大意后写生字。第一个环节,按照预设,我让学生们齐读第一节。可孩子们的“唱读”告诉我,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课堂样态。直觉让我放慢了教学的节奏:课堂上还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呢?我果断丢弃了原来的预设,索性像个孩子似的和他们打起了“擂台”。
“我知道,这就是你们的水平。太烂了!看我的,听我读,我会百分百地完胜你们!”
“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我充满感情地朗读后,得意地说,“听到了吗?这才叫朗读!战胜你们早在我预料之中!羡慕吗?嫉妒吗?恨吗?1∶0!哈哈哈……”
我发现,我无所顾忌的大笑让孩子们激动起来。他们的眼睛里开始冒出了小火星。
“怎么了?如果不服气,尽管放马过来!”我声调上扬,继续引逗他们。
激将法唤醒了内驱力,内驱力化作集体的力量。这一次齐读,没有指导,孩子们读得字正腔圆,感情充沛。
“你们!你们!你们敢玩我!能读好居然不读好?你们可真坏!”我故意气得做突然要倒下的姿势,孩子们得意地笑了。“好!1∶0!就算你们胜了!还敢继续玩吗?!”“敢!!”孩子们此刻就像打了鸡血,异口同声地冲我大喊。其实我在心里偷着乐呢:傻小子们,上套了吧!跟我玩,你们还嫩了点。
接下来,我把按部就班的過渡环节全都改成了“师生对战信息发布”。
“请问,课文最后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十来个学生立刻把手高高举起。“别激动,小伙子们!把答案写在纸上,答案就8个字。亮出答案前你们可以用任何方式互相传递和交流。我说‘开始’,咱们同时亮出答案,要求所有同学都得对。有一个同学错你们就算输!现在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准备!”我话音还未落,班里顿时一片忙乱,正确答案立刻开始在各个角落蔓延。观察片刻,我开始倒计时,我还没说完“开始”,所有人的答案都聚焦在了“首尾呼应,点明中心”这8个字上。我旋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测了一个组,连小包、阿康这样的在课上从不回答问题的孩子居然也大声向我“示威”: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第三个挑战环节:“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的写法是:移步换( )。你们能在括号里填上这个字吗?你们可以猜,只能允许错两次,第三次再错就判定你们败!”班里又是一阵嘈杂,都是出主意的。第一个孩子猜“地”,第二个孩子猜“方”。就在我要宣布这一轮我获胜时,第三个孩子还真说出了“景”字。
“是不是战胜老师你们特开心?”我压低了声调,失落地望着他们。我看到,有很多孩子对我的“示弱”表示同情。我喜欢这样善良的孩子,但这片刻的同情总会在对决到来之前被“学生战胜老师的欲望和快感”所打败。
第四个对战环节:师生分别读第三节——描写雪峰和湖泊的一节。我指名一人,学生推荐一人出战。要求是:正确、流利。为公平起见,我允许每名学生可以读错两个字。我甚至表示:如果学生获胜,我将自罚抄写第三节十遍。结果,我的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但两个学生也不示弱,他们超水平发挥,正确流利,居然没有添字、丢字、错字!这个时候下课铃响了。我无心恋战,便单方面宣布这轮对决无效,下节课再战。其实我只是想引逗一下学生,并没有把“对战”当回事。但孩子们不干了,就在我走出教室的同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发出了“抗议!抗议!”的声音。我笑着跑下了楼,竟然还有孩子对着楼下的我有节奏地大喊:“耍赖!耍赖!”
孩子们居然还沉浸在师生对决之中,好久没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这样“疯狂”了!
回到办公室,我回放了课堂,整理了思路。长久以来,我和孩子们已经适应了所谓的课堂的教和学了。他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课堂形态,师生交流形态,而我将计就计的“索性而为”竟成就了本节课孩子们的精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何实现“质”的变化,让激发和引导契合学生的心灵生长点,这正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但是,只把课堂上的师生PK当做游戏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的抗议让我意识到: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尊重儿童,尊重规则。PK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学习策略。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PK把学生带到思维亢奋的情境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激情飞扬、抱团成长。在这样的情境场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配角,甚至有时要牺牲自己的正面形象,成为那个时刻学生心中讨厌的对手。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讨厌,它会让孩子们的学习专注度更高,它会让孩子们瞬间成为一个强大的团队,在合作学习中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最终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生长。其实。只要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高效,教师做出一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让我们每天多一点“牺牲”,收获多一点快乐,让教师和孩子们在一次次“对决”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