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情感,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血液一样没有生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培养学生写作情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就在作文批改中培养学生写作情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及时反馈,诱发学生写作情感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作文成果的检验、巩固、发展和指导,是学生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他们便急切地盼望着能够得到教师中肯、诚挚的指导和帮助。这时候,教师如果对学生的作文一拖十天半个月,非到下次不得不布置作文时才硬着头皮去改,信息反馈滞后,作文本发下时早已成了“冷馒头”,即使教师批改得再好,学生对批改评语也不会再感兴趣了。如此一来,哪里还能够奢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二、激励为主,培养学生写作情感
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闪光点”,即无论是大至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还是小至作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乃至于恰到好处地用了语文教材中的某一个词语或某一个句子,教师都应该本着“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的原则,在评语中热情地予以夸奖。这也是古人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道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切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更不可动辄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用训斥的口吻,以不情愿甚至反感的态度评改学生的作文。须知,“气可鼓不可泄”。尤其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抱有厚望,寄予信任,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在批改作文时,对于学生的作文评语,书写要工整、语气要尽量委婉亲切、和蔼友善,多用商量讨论的口吻。如:“这样改,你看行吗?”“这个词用得对吗?”“上一段与这一段的关系如何,我看不出来。想想看是否漏了什么话,把它添上去,好吗?”等等。在书写作文评语时,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有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想,认真动手写。
三、培养修改,激发学生写作情感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同时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目标。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改和互改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好,这样学生不仅做到了文从字顺,而且又与他人交流了写作心得,沟通了情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认真批改,深化学生写作情感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教师改”的作文批改方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面批”就是众多作文批改方法中的一种,对优秀学生我们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使其精益求精;对后进生则帮助他们发现优点,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受益的。同时这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极友好的形式。如:在五年级的一次作文批改中,我就采用了“面批”的批改方法。在与学生当面批改时,我边改、边问、边讲,学生边看、边想、边答,师生共同讨论,互相沟通、交流感情,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这次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面批”这种作文批改方法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学生作,教师改”的陈腐教学模式,更能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因材施教”的原则,它不仅能弥补其他作文批改方法的不足,还能使学生有机会受到“耳提面命”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体会,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当学生对所写事物充满激情,才能打开思路、融情于文,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平坝县白云镇大寨小学)
一、及时反馈,诱发学生写作情感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作文成果的检验、巩固、发展和指导,是学生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他们便急切地盼望着能够得到教师中肯、诚挚的指导和帮助。这时候,教师如果对学生的作文一拖十天半个月,非到下次不得不布置作文时才硬着头皮去改,信息反馈滞后,作文本发下时早已成了“冷馒头”,即使教师批改得再好,学生对批改评语也不会再感兴趣了。如此一来,哪里还能够奢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二、激励为主,培养学生写作情感
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闪光点”,即无论是大至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还是小至作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乃至于恰到好处地用了语文教材中的某一个词语或某一个句子,教师都应该本着“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的原则,在评语中热情地予以夸奖。这也是古人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道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切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更不可动辄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用训斥的口吻,以不情愿甚至反感的态度评改学生的作文。须知,“气可鼓不可泄”。尤其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抱有厚望,寄予信任,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在批改作文时,对于学生的作文评语,书写要工整、语气要尽量委婉亲切、和蔼友善,多用商量讨论的口吻。如:“这样改,你看行吗?”“这个词用得对吗?”“上一段与这一段的关系如何,我看不出来。想想看是否漏了什么话,把它添上去,好吗?”等等。在书写作文评语时,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有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想,认真动手写。
三、培养修改,激发学生写作情感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同时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目标。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改和互改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好,这样学生不仅做到了文从字顺,而且又与他人交流了写作心得,沟通了情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认真批改,深化学生写作情感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教师改”的作文批改方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面批”就是众多作文批改方法中的一种,对优秀学生我们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使其精益求精;对后进生则帮助他们发现优点,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受益的。同时这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极友好的形式。如:在五年级的一次作文批改中,我就采用了“面批”的批改方法。在与学生当面批改时,我边改、边问、边讲,学生边看、边想、边答,师生共同讨论,互相沟通、交流感情,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这次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面批”这种作文批改方法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学生作,教师改”的陈腐教学模式,更能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因材施教”的原则,它不仅能弥补其他作文批改方法的不足,还能使学生有机会受到“耳提面命”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体会,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当学生对所写事物充满激情,才能打开思路、融情于文,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平坝县白云镇大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