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基金:2013年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2993019)
项目组成员:谢津津、苏巧娴、刘密娜、洪晓丽 指导教师:张睿
【文章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跨国企业在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在华企业的本土化策略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本土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本文紧扣这一背景,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从人才本土化、市场本土化、资金本土化以及研發本土化四个方面来对比分析日、台在华企业的本土化策略。
【关键词】
本土化;台湾企业;日本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华的跨国企业通过业务各个环节来强化当地的地方性经营能力。所谓的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融入东道国经济体系,通过了解与分析东道国市场上的文化特征,社会习惯,消费者偏好等,对不同的地区是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在所在国或所在的确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
1 在华日企和在华台企人才本土化对比
人才本土化一般是指以录用当地人才为目的。人才本土化是跨国企业打入当地市场的重要的成功标志之一,是一切本土化的根本。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日企认识到人才本土化的重要性,大多数在华日企当地培养人才,仅仅只任命中国职员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即担任到课长、部长等职位。基本无缘总经理等公司法人代表的职位。根据古田秋太郎2006年的问卷调查,仅有30%的中国职员担任日企的总经理,而在此之中任命中国人担任总经理的较多是中小企业,真正的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任命中国人为总经理的状况基本为零。笔者对福州的5家日企采访中,其中有4家企业回答不会启用中国人作为高级管理层。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日企的人才本土化相对滞后。
台企特别是中小企业,许多经营者在投资的初期就携同家属定居中国大陆。其中也有不少台企的经营者和当地人结婚,孩子就读当地学校。在中国的台企家属约有100-120万人以上,在中国曾经长期居住过的台湾人约占其总人口的5%。而根据日本外务省的统计,截止2009年10月在中国长期居住的日本人约为12万5712人。
同时在华台企,企业的管理层也正逐步本土化。台企采用了派遣到中国的台湾企业管理层长期定住在中国的方针。一部分的企业,在台湾录用大学应届毕业,作为以后担任中国当地的管理者的储备力量。根据台湾“1111银行的”民意调查显示:2003年7月以20岁到35岁的台湾中青年层为对象调查,其中有51%的人回答希望在中国大陆工作。如此强烈地希望到中国大陆工作,正是因为台企采用的这种独特的本土化方针。通过不断的往中国输送人才,以确保台企的经营政策的贯彻执行。
2 在华日业和在华台企生产活动本土化对比
生产活动的本土化可以说是产品的本土化。而产品的本土化一般指的是原材料,零部件的本土化和产品销售的本土化。
在当地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不仅能削减成本,更重要的是节约时间。众所周知日企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材料和零部件大多从日本进口或在在华的日企中采购,当然同是日企对于产品质量管理,生产开发等水平相同,进行贸易相对容易。但从整体来看,如果全部在日企之间进行物质筹措,成本过高。同时日企受到完美主义的影响,朱炎在 《在中国的日本企业经营的问题和改善政策》中论述到:“许多日企为了提高或维持产品的优良品质,使用较好的原材料,导致成本浪费。如果从中国的需求和整体竞争环境的价格来考虑,日企可以说是品质过剩。”根据中国市场情况,日企是无法容忍使用相对较便宜的材料和零部件。
3 在华日企和在华台企技术转移和科研开发的本土化对比
根据金坚敏在《中国的企业PR战略方法》中论述到:“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有几个目的,最初为了打开海外市场,将本国的产品和技术本土化。其次,以海外特定市场为对象利用当地特有技术进行产品的开发。最后,以海外人才为基础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或面向总公司进行基础研究工作。”
2004年11月—2005年3月以300家公司为对象的UNCTAD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中国作为跨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基地,魅力逐渐体现出来。日企也积极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根据日本贸易整形机构(JETRO)的调查显示,在华的企业拥有研发中心的约为32.6%,希望今后在华成立研发中心的为22.1%,两者总和达到54.7%已超半数。在华日企的研发本土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进入中国的台湾上市公司基本都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但在华台企研发中心主要业务还依然停留在分担台湾当地研发中心的业务。根据台湾制造企业对外投资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年在中国大陆的依旧开发费用,平均仅占台湾企业的14%。但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的研究中心设立数量和研究开发费用有增加的倾向。根据笔者的采访,5家公司中全都表示了希望在中国大陆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的愿望。随着台湾企业在中国的生产活动的加快和国际化的需求,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是不可或缺的。
4 在华日企业经营本土化
在华日企经营优势调查中,有63.5%的人选择“品质管理严格,不合格品率低”占调查第一位。日企经营优势是生产管理,特别是品质管理。但日企经营管理劣势的调查中,有58.1%的任选择“工作内容不明确,权限不清”。由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更趋近于欧美企业,强调个人能力的发挥。因此,许多中国人无法理解日本人的工作内容。关于待遇问题,仅有20%的人对现有收入满意,50%的人对现有收入并不满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日本企业有很强的一致性意识,待遇增长相对较缓。
但如果在华日企和在华的欧美企业相比,有40%日企员工和60%的欧美企业员工选择“在相同的条件下,想去欧美企业工作”。综上所述,在华日企的经营本土化依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5 在华台企资金本土化
资金本土化的方式有多种,包括贷款、发放债券、债券化抵押以及上市募集资金等。台湾政府对台企来中国大陆投资,特别是在国外贷款或上市都有严格规定。向国内的银行融资的台企逐年增加。宏仁集团在上海的投资约为16亿美元的半导工厂,约有一半的资金是向中国的银行融资。同时,许多公司纷纷通过上市来获得资金。由于制度的限制,在华台企主要集中在香港上市。在福建省厦门市设立的以家电销售为主的灿坤实业,是第一家在中国大陆成功上市的台湾企业。中华映管也于2009年借壳SST闽东成为第二家在中国大陆A股上市的台湾企业。从台湾企业积极在中国大陆股票市场上市的倾向可以看出,今后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会在中国大陆上市。
6 结语
上文简单的从本土化的四个要素对比在华日企和在华台企,可以明显看出在华台企的本土化程度略高于在华日企。日企到台湾投资最初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日台企业已经构筑了长期的合作信赖关系。台企学习了日企的企业文化和技术,特别学习了日企的制造方法、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人才开发等制度。如果二者可以形成日台企业联盟共同发展,台企可以学习日本企业的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日企则可以享受中国政府给予台企的优惠政策,并且利用台企在华的销售网络拓展日企在华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金堅敏(2006)『中国における企業PR 戦略のあり方』富士通総研経済研究所
[2]朱炎(2007)『中国における日経企業経営の問題点と改善策』富士通総研経済研究所
项目组成员:谢津津、苏巧娴、刘密娜、洪晓丽 指导教师:张睿
【文章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跨国企业在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在华企业的本土化策略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本土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本文紧扣这一背景,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从人才本土化、市场本土化、资金本土化以及研發本土化四个方面来对比分析日、台在华企业的本土化策略。
【关键词】
本土化;台湾企业;日本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华的跨国企业通过业务各个环节来强化当地的地方性经营能力。所谓的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融入东道国经济体系,通过了解与分析东道国市场上的文化特征,社会习惯,消费者偏好等,对不同的地区是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在所在国或所在的确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
1 在华日企和在华台企人才本土化对比
人才本土化一般是指以录用当地人才为目的。人才本土化是跨国企业打入当地市场的重要的成功标志之一,是一切本土化的根本。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日企认识到人才本土化的重要性,大多数在华日企当地培养人才,仅仅只任命中国职员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即担任到课长、部长等职位。基本无缘总经理等公司法人代表的职位。根据古田秋太郎2006年的问卷调查,仅有30%的中国职员担任日企的总经理,而在此之中任命中国人担任总经理的较多是中小企业,真正的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任命中国人为总经理的状况基本为零。笔者对福州的5家日企采访中,其中有4家企业回答不会启用中国人作为高级管理层。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日企的人才本土化相对滞后。
台企特别是中小企业,许多经营者在投资的初期就携同家属定居中国大陆。其中也有不少台企的经营者和当地人结婚,孩子就读当地学校。在中国的台企家属约有100-120万人以上,在中国曾经长期居住过的台湾人约占其总人口的5%。而根据日本外务省的统计,截止2009年10月在中国长期居住的日本人约为12万5712人。
同时在华台企,企业的管理层也正逐步本土化。台企采用了派遣到中国的台湾企业管理层长期定住在中国的方针。一部分的企业,在台湾录用大学应届毕业,作为以后担任中国当地的管理者的储备力量。根据台湾“1111银行的”民意调查显示:2003年7月以20岁到35岁的台湾中青年层为对象调查,其中有51%的人回答希望在中国大陆工作。如此强烈地希望到中国大陆工作,正是因为台企采用的这种独特的本土化方针。通过不断的往中国输送人才,以确保台企的经营政策的贯彻执行。
2 在华日业和在华台企生产活动本土化对比
生产活动的本土化可以说是产品的本土化。而产品的本土化一般指的是原材料,零部件的本土化和产品销售的本土化。
在当地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不仅能削减成本,更重要的是节约时间。众所周知日企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材料和零部件大多从日本进口或在在华的日企中采购,当然同是日企对于产品质量管理,生产开发等水平相同,进行贸易相对容易。但从整体来看,如果全部在日企之间进行物质筹措,成本过高。同时日企受到完美主义的影响,朱炎在 《在中国的日本企业经营的问题和改善政策》中论述到:“许多日企为了提高或维持产品的优良品质,使用较好的原材料,导致成本浪费。如果从中国的需求和整体竞争环境的价格来考虑,日企可以说是品质过剩。”根据中国市场情况,日企是无法容忍使用相对较便宜的材料和零部件。
3 在华日企和在华台企技术转移和科研开发的本土化对比
根据金坚敏在《中国的企业PR战略方法》中论述到:“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有几个目的,最初为了打开海外市场,将本国的产品和技术本土化。其次,以海外特定市场为对象利用当地特有技术进行产品的开发。最后,以海外人才为基础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或面向总公司进行基础研究工作。”
2004年11月—2005年3月以300家公司为对象的UNCTAD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中国作为跨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基地,魅力逐渐体现出来。日企也积极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根据日本贸易整形机构(JETRO)的调查显示,在华的企业拥有研发中心的约为32.6%,希望今后在华成立研发中心的为22.1%,两者总和达到54.7%已超半数。在华日企的研发本土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进入中国的台湾上市公司基本都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但在华台企研发中心主要业务还依然停留在分担台湾当地研发中心的业务。根据台湾制造企业对外投资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年在中国大陆的依旧开发费用,平均仅占台湾企业的14%。但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的研究中心设立数量和研究开发费用有增加的倾向。根据笔者的采访,5家公司中全都表示了希望在中国大陆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的愿望。随着台湾企业在中国的生产活动的加快和国际化的需求,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是不可或缺的。
4 在华日企业经营本土化
在华日企经营优势调查中,有63.5%的人选择“品质管理严格,不合格品率低”占调查第一位。日企经营优势是生产管理,特别是品质管理。但日企经营管理劣势的调查中,有58.1%的任选择“工作内容不明确,权限不清”。由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更趋近于欧美企业,强调个人能力的发挥。因此,许多中国人无法理解日本人的工作内容。关于待遇问题,仅有20%的人对现有收入满意,50%的人对现有收入并不满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日本企业有很强的一致性意识,待遇增长相对较缓。
但如果在华日企和在华的欧美企业相比,有40%日企员工和60%的欧美企业员工选择“在相同的条件下,想去欧美企业工作”。综上所述,在华日企的经营本土化依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5 在华台企资金本土化
资金本土化的方式有多种,包括贷款、发放债券、债券化抵押以及上市募集资金等。台湾政府对台企来中国大陆投资,特别是在国外贷款或上市都有严格规定。向国内的银行融资的台企逐年增加。宏仁集团在上海的投资约为16亿美元的半导工厂,约有一半的资金是向中国的银行融资。同时,许多公司纷纷通过上市来获得资金。由于制度的限制,在华台企主要集中在香港上市。在福建省厦门市设立的以家电销售为主的灿坤实业,是第一家在中国大陆成功上市的台湾企业。中华映管也于2009年借壳SST闽东成为第二家在中国大陆A股上市的台湾企业。从台湾企业积极在中国大陆股票市场上市的倾向可以看出,今后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会在中国大陆上市。
6 结语
上文简单的从本土化的四个要素对比在华日企和在华台企,可以明显看出在华台企的本土化程度略高于在华日企。日企到台湾投资最初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日台企业已经构筑了长期的合作信赖关系。台企学习了日企的企业文化和技术,特别学习了日企的制造方法、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人才开发等制度。如果二者可以形成日台企业联盟共同发展,台企可以学习日本企业的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日企则可以享受中国政府给予台企的优惠政策,并且利用台企在华的销售网络拓展日企在华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金堅敏(2006)『中国における企業PR 戦略のあり方』富士通総研経済研究所
[2]朱炎(2007)『中国における日経企業経営の問題点と改善策』富士通総研経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