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代高中学生.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元素,改善高中数学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推动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创设情境;分层教学;创新手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使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当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时,教学工作才富有成效,而课堂教学首先使学生进入课堂之中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让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适时将疑难点圈起来通过巡视,对学生自学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要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自学时有所成效,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效探索,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任意角三角函数”时,设计了跳水冠军郭晶晶跳水三周半和体操冠军李宁单杠两周半的情境,学生热情高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任意角的概念,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任意角,更好地理解了任意角的含义.
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空间
如何拓展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方面,在高考大纲要求回归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馆、书店、教学视频、学习网站等,都能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另一个是教学空间方面,数学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教学,将两者结合起来,让高中生在生活中、课堂上随时开展数学探究,尤其是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高中生的应用能力的作用.同时,拓宽数学课堂的教学范围也是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的另外一个方向.如何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呢?例如,在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这节课时,课堂设在学校两栋教学楼中间的路上,针对方位角、方向角、仰角、俯角、坡角和坡度等概念,让学生从直观、实际的事物去感受这些概念.然后再回到教室来讲解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的距离问题、高度和角度问题,学生没有死记硬背地去记这些概念,但都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试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取分层分组模式,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采用传统“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授课时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分层分组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新课改所倡导的分组合作学习,从形式上非常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所教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数学能力和水平较高的学生任组长,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分解协作,让数学水平和能力较差的组员体验到参与和成功的乐趣,进而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避免千篇一律.
四、建立和谐协作关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所强调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对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个性的释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构建协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数学教学关系及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数学教师做好数学教学的关键.
五、创设课堂数学情境,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词典里解释,情境是情境、境地的意思.数学情境就是数学里有情境、有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所以教学中需要一种情境.再有,有情有境的教学,可以培养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快乐.例如,笔者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求和”相关知识时,创设古迹情境,引出问题:“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陵墓寝室为三角形美丽图案,有100层圆宝石,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分别为1,2,3,…,100颗,那么一共有多少颗?”引导学生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由基础方法延伸到数列求和,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又如,笔者在讲解双曲线性质时,用一首《悲伤的双曲线》来引出双曲线:“如果我是双曲线,……,漫漫长路无交点,……”当时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大家都感到双曲线还能写成诗,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然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六、注重数学文化渗透,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新课改指出:“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在2017年高考大纲中,明确提出高考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的考核.数学文化是指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数学体现出的对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价值主要在于数学对人们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数学形式,忽视数学实质,重视数学结论,轻视数学过程,对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的教学只注重本身的理解,缺乏数学文化的学习渗透,这样学生会失去创新能力的源泉.笔者在每次讲解新课之前,都会把和这课有关联的数学家、数学典故收集好,在实际授课时先讲给学生.比如,在讲等差数列时,引用数学家高斯巧算“1 2 3 … 100”的故事;在讲解导数与定积分时引用了牛顿发明导数和定积分的历史,并介绍了牛顿生平事迹和取得的成就;在讲解解析几何时引用了笛卡尔发明解析几何的历史和典故……
七、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实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恰当地让信息技术走入高中数学课堂,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笔者在讲解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时,利用多媒体,应用几何画板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像,当参数变化时,三角函数图像曲线也直观地变化,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在讲解线性规划、导数、极限、概率时,运用MATLAB语言工具进行辅助教学,把常规的数学思维变为屏幕上的直观形象,把常规的数学演算变为计算机计算,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创设情境;分层教学;创新手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使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当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时,教学工作才富有成效,而课堂教学首先使学生进入课堂之中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让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适时将疑难点圈起来通过巡视,对学生自学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要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自学时有所成效,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效探索,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任意角三角函数”时,设计了跳水冠军郭晶晶跳水三周半和体操冠军李宁单杠两周半的情境,学生热情高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任意角的概念,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任意角,更好地理解了任意角的含义.
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空间
如何拓展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方面,在高考大纲要求回归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馆、书店、教学视频、学习网站等,都能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另一个是教学空间方面,数学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教学,将两者结合起来,让高中生在生活中、课堂上随时开展数学探究,尤其是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高中生的应用能力的作用.同时,拓宽数学课堂的教学范围也是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的另外一个方向.如何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呢?例如,在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这节课时,课堂设在学校两栋教学楼中间的路上,针对方位角、方向角、仰角、俯角、坡角和坡度等概念,让学生从直观、实际的事物去感受这些概念.然后再回到教室来讲解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的距离问题、高度和角度问题,学生没有死记硬背地去记这些概念,但都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试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取分层分组模式,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采用传统“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授课时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分层分组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新课改所倡导的分组合作学习,从形式上非常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所教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数学能力和水平较高的学生任组长,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分解协作,让数学水平和能力较差的组员体验到参与和成功的乐趣,进而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避免千篇一律.
四、建立和谐协作关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所强调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对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个性的释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构建协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数学教学关系及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数学教师做好数学教学的关键.
五、创设课堂数学情境,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词典里解释,情境是情境、境地的意思.数学情境就是数学里有情境、有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所以教学中需要一种情境.再有,有情有境的教学,可以培养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快乐.例如,笔者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求和”相关知识时,创设古迹情境,引出问题:“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陵墓寝室为三角形美丽图案,有100层圆宝石,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分别为1,2,3,…,100颗,那么一共有多少颗?”引导学生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由基础方法延伸到数列求和,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又如,笔者在讲解双曲线性质时,用一首《悲伤的双曲线》来引出双曲线:“如果我是双曲线,……,漫漫长路无交点,……”当时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大家都感到双曲线还能写成诗,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然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六、注重数学文化渗透,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新课改指出:“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在2017年高考大纲中,明确提出高考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的考核.数学文化是指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数学体现出的对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价值主要在于数学对人们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数学形式,忽视数学实质,重视数学结论,轻视数学过程,对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的教学只注重本身的理解,缺乏数学文化的学习渗透,这样学生会失去创新能力的源泉.笔者在每次讲解新课之前,都会把和这课有关联的数学家、数学典故收集好,在实际授课时先讲给学生.比如,在讲等差数列时,引用数学家高斯巧算“1 2 3 … 100”的故事;在讲解导数与定积分时引用了牛顿发明导数和定积分的历史,并介绍了牛顿生平事迹和取得的成就;在讲解解析几何时引用了笛卡尔发明解析几何的历史和典故……
七、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实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恰当地让信息技术走入高中数学课堂,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笔者在讲解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时,利用多媒体,应用几何画板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像,当参数变化时,三角函数图像曲线也直观地变化,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在讲解线性规划、导数、极限、概率时,运用MATLAB语言工具进行辅助教学,把常规的数学思维变为屏幕上的直观形象,把常规的数学演算变为计算机计算,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