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3年多的运营经验,从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等融合途径、巧妙运用微视频和直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以及善用热点事件和网红人物发声等3个方面对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并针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建设移动传播矩阵、尽快布局“车联网+广播”新风口和加强广播新媒体人才建设等思考方向。
关键词 广播;新媒体;融合发展;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069-02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目前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家专业的对台广播电台,中国华艺广播公司2015年4月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在3年多的时间里,该电台以微信公众号为基础通过以下3个方面对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等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途径,增加听众(粉丝)黏性。
二是巧妙运用微视频和直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打造爆款原创内容。
三是善用热点事件和网红人物发声,谋求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目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广播节目播出后,经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等客户端扩散,两岸各大主流网站转载的传播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和听众(粉丝)黏度。现将有关经验梳理如下。
1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等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途径,增加听众(粉丝)黏性
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2015年4月上线以后,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号召听众添加微信公众号随时和节目互动,同时也欢迎听众(粉丝)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反馈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满足听众(粉丝)日益增长的资讯和互动需求,该微信公众号还多次举办举行线上游戏和线下粉丝互动活动。比如,在教师节期间推出线上游戏“老师来了”,在国庆节期间推出线上游戏“点烟花”等,让听众(粉丝)在轻松的游戏互动中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听众(粉丝)的黏性。另外,在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灰熊工社”海峡两岸青年创意市集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创业沙龙等活动期间,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积极在活动现场摆放带有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介绍资料,并同时通过投影仪播放近期采访两岸创业青年的图文、视频等原创报道内容,吸引了一大批有创业报道需求的创业者扫码添加微信公众号,并在上面留言和记者预约采访。其中,在2017年4月29日“灰熊工社”海峡两岸青年创意市集举行当天,就通过这种扫描二维码加微信公众号方式吸引了近千名听众(粉丝)的关注。
2015年11月,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基础上,开设了大陆第一家专门为台胞提供服务的二维码服务平台,台胞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获取求学、就业、创业和旅游等资讯。2016年6月,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建立了微网站,其首页采用流行的九宫格设计,涵盖华广原创、华广活动、台胞服务、为你读书和两岸创业汇等内容板块,听众(粉丝)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入口访问微网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讯。“新媒体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与传统广播进行互动,将用户带回传统广播,实现传统广播与新媒体在内容、终端、用户等方面的融合。”[1]
2 巧妙运用微视频和直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打造爆款原创内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31日在北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广播用户越来越呈现出使用方式移动化、需求个性化、时间碎片化等特点,必须巧妙运用微视频和直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结合媒体自身定位,打造爆款原创内容。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号召,进一步做好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的相关报道,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广播节目播出的基础上,先后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推出《台生大陆求学就业记》《大陆是台湾青年创业的热土》和《两岸创业汇》等有关两岸创业的图文、微视频报道100余篇,特别是《两岸创业汇》系列报道由台湾高雄青创育成中心、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和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联合打造,成为两岸创业报道领域的爆款原创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两岸创业汇》等系列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推送后,先后被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中国台湾网、参考消息网、中国评论新闻网、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和台湾联合报系的联合网等近百家两岸媒体转载3 000余次,初步形成了广播节目播出后,经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等客户端扩散,两岸各大主流网站转载的传播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和听众(粉丝)黏度。
另外,中国华艺广播公司顺应直播发展浪潮,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借助斗鱼平台(直播间地址https://m.douyu.com/2035730)完成了9期创业活动直播,部分直播内容被斗鱼平台首页推荐。其中,第五届海峡青年节·海峡青年(福州)峰会、第九届海峡论坛·青创先锋汇和第二十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直播活动每期在线观看人数都有1万余人。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每期直播活动前都会提前在电台节目中和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上预告,直播活动完成后还专门剪辑成视频报道集锦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
3 善用热点事件和网红人物发声,谋求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海峡论坛是两岸之间的交流盛会,要善用这一热点事件发声,谋求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以第九届海峡论坛为例,该论坛2017年6月17日至23日在福建举办,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广播节目中推出《第九届海峡论坛特别报道》的基础上,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上刊发了22篇原创图文、视频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30万人次。其中,《〈两岸创业汇〉第14期|第九届海峡论坛青创先锋汇活动开幕 两岸创客云集厦门》《两岸智库论坛将举行 为两岸关系建言献策》和《第十五届海峡青年论坛举行 业界热议互联网助力两岸青年凝聚共识》等文章先后被海峡论坛官方网站、中新网和参考消息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载。据统计,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第九届海峡论坛期间累计采访两岸嘉宾29人。其中对有“台版papi酱”之称的台湾网红侯汉廷的专访文章《视频专访侯汉廷:应采取多方式助台青认知大陆》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上推送后,阅读量超过2万人次,隨后被今日台湾、青年公社Go、福州青创和青春福州等多家微信号转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过去3年多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借助其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对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着眼未来,还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是建设移动传播矩阵。在“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庹震明确指出:“融合发展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把新闻客户端建设作为重点,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2]目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已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账号,未来考虑继续在蜻蜓FM、阿基米德FM和考拉FM等其他客户端上开设账号,打造属于自己的移动传播矩阵。
二是尽快布局“车联网+广播”新风口。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2.17亿辆。提前布局“车联网+广播”新风口,抢占下一流量入口,成为传统广播构建移动音频生态的战略选择[3]。
三是加强广播新媒体人才建设。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支撑,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长期有序的培训计划来培育广播新媒体人才梯队,并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广播新媒体人才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熊科伟.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三种策略——基于当前国内多家电台融合实践的整体分析[J].中国广播,2016(1):19-25.
[2]庹震.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人民网——传媒频道[EB/OL].[2017-08-19].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819/c120837-29480919. html.
[3]刘茜,李立.移动重构广播 技术推动融合 创新助力变现——2017年广播产业经营创新综述[J].中国广播,2018(2):23-27.
关键词 广播;新媒体;融合发展;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069-02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目前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家专业的对台广播电台,中国华艺广播公司2015年4月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在3年多的时间里,该电台以微信公众号为基础通过以下3个方面对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等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途径,增加听众(粉丝)黏性。
二是巧妙运用微视频和直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打造爆款原创内容。
三是善用热点事件和网红人物发声,谋求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目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广播节目播出后,经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等客户端扩散,两岸各大主流网站转载的传播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和听众(粉丝)黏度。现将有关经验梳理如下。
1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等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途径,增加听众(粉丝)黏性
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2015年4月上线以后,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号召听众添加微信公众号随时和节目互动,同时也欢迎听众(粉丝)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反馈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满足听众(粉丝)日益增长的资讯和互动需求,该微信公众号还多次举办举行线上游戏和线下粉丝互动活动。比如,在教师节期间推出线上游戏“老师来了”,在国庆节期间推出线上游戏“点烟花”等,让听众(粉丝)在轻松的游戏互动中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听众(粉丝)的黏性。另外,在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灰熊工社”海峡两岸青年创意市集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创业沙龙等活动期间,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积极在活动现场摆放带有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介绍资料,并同时通过投影仪播放近期采访两岸创业青年的图文、视频等原创报道内容,吸引了一大批有创业报道需求的创业者扫码添加微信公众号,并在上面留言和记者预约采访。其中,在2017年4月29日“灰熊工社”海峡两岸青年创意市集举行当天,就通过这种扫描二维码加微信公众号方式吸引了近千名听众(粉丝)的关注。
2015年11月,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基础上,开设了大陆第一家专门为台胞提供服务的二维码服务平台,台胞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获取求学、就业、创业和旅游等资讯。2016年6月,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建立了微网站,其首页采用流行的九宫格设计,涵盖华广原创、华广活动、台胞服务、为你读书和两岸创业汇等内容板块,听众(粉丝)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入口访问微网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讯。“新媒体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与传统广播进行互动,将用户带回传统广播,实现传统广播与新媒体在内容、终端、用户等方面的融合。”[1]
2 巧妙运用微视频和直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打造爆款原创内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31日在北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广播用户越来越呈现出使用方式移动化、需求个性化、时间碎片化等特点,必须巧妙运用微视频和直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结合媒体自身定位,打造爆款原创内容。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号召,进一步做好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的相关报道,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广播节目播出的基础上,先后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推出《台生大陆求学就业记》《大陆是台湾青年创业的热土》和《两岸创业汇》等有关两岸创业的图文、微视频报道100余篇,特别是《两岸创业汇》系列报道由台湾高雄青创育成中心、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和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联合打造,成为两岸创业报道领域的爆款原创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两岸创业汇》等系列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推送后,先后被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中国台湾网、参考消息网、中国评论新闻网、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和台湾联合报系的联合网等近百家两岸媒体转载3 000余次,初步形成了广播节目播出后,经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等客户端扩散,两岸各大主流网站转载的传播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和听众(粉丝)黏度。
另外,中国华艺广播公司顺应直播发展浪潮,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借助斗鱼平台(直播间地址https://m.douyu.com/2035730)完成了9期创业活动直播,部分直播内容被斗鱼平台首页推荐。其中,第五届海峡青年节·海峡青年(福州)峰会、第九届海峡论坛·青创先锋汇和第二十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直播活动每期在线观看人数都有1万余人。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每期直播活动前都会提前在电台节目中和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上预告,直播活动完成后还专门剪辑成视频报道集锦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
3 善用热点事件和网红人物发声,谋求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海峡论坛是两岸之间的交流盛会,要善用这一热点事件发声,谋求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以第九届海峡论坛为例,该论坛2017年6月17日至23日在福建举办,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广播节目中推出《第九届海峡论坛特别报道》的基础上,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上刊发了22篇原创图文、视频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30万人次。其中,《〈两岸创业汇〉第14期|第九届海峡论坛青创先锋汇活动开幕 两岸创客云集厦门》《两岸智库论坛将举行 为两岸关系建言献策》和《第十五届海峡青年论坛举行 业界热议互联网助力两岸青年凝聚共识》等文章先后被海峡论坛官方网站、中新网和参考消息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载。据统计,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第九届海峡论坛期间累计采访两岸嘉宾29人。其中对有“台版papi酱”之称的台湾网红侯汉廷的专访文章《视频专访侯汉廷:应采取多方式助台青认知大陆》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上推送后,阅读量超过2万人次,隨后被今日台湾、青年公社Go、福州青创和青春福州等多家微信号转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过去3年多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借助其微信公众号“中国华艺广播”对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着眼未来,还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是建设移动传播矩阵。在“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庹震明确指出:“融合发展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把新闻客户端建设作为重点,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2]目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已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账号,未来考虑继续在蜻蜓FM、阿基米德FM和考拉FM等其他客户端上开设账号,打造属于自己的移动传播矩阵。
二是尽快布局“车联网+广播”新风口。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2.17亿辆。提前布局“车联网+广播”新风口,抢占下一流量入口,成为传统广播构建移动音频生态的战略选择[3]。
三是加强广播新媒体人才建设。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支撑,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长期有序的培训计划来培育广播新媒体人才梯队,并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广播新媒体人才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熊科伟.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三种策略——基于当前国内多家电台融合实践的整体分析[J].中国广播,2016(1):19-25.
[2]庹震.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人民网——传媒频道[EB/OL].[2017-08-19].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819/c120837-29480919. html.
[3]刘茜,李立.移动重构广播 技术推动融合 创新助力变现——2017年广播产业经营创新综述[J].中国广播,2018(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