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谦让是种必不可少的美德,懂得谦让的孩子能和同伴和睦相处,能深受同伴欢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甚至明明知道不应该要自己的孩子谦让,但是碍于面子,好像不叫自己的孩子谦让就说不过去。
哲哲妈就是这样。
一次,哲哲和周周坐在长石凳上玩“开火车”的游戏,哲哲当司机,周周当乘客。他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奇奇过来了,也要当司机,还爬上石凳试图挤开哲哲。哲哲当然不乐意,死死占着司机的位置。奇奇没抢到司机的位置,哇哇大哭起来。哲哲妈闻声过来,了解原委后劝哲哲,“你让给弟弟吧,他小一些。”哲哲很不高兴,闷不做声,坐在那儿没挪窝。哲哲妈试图再劝,我阻止了她。
我说:“是哲哲先在这里当司机的,如果奇奇想当司机,必须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和哲哲商量,然后等待。所以,你不应该劝说哲哲让出。”
哲哲妈惊讶道:“难道不要教孩子谦让吗?”
我说:“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
哲哲妈说:“天哪,以前不管什么情况,我都是教育哲哲谦让的,譬如对方哭了、对方比他小、对方是女孩等等。”
我说:“对方哭了就该谦让?这不是暗示他哭可以得到谦让吗?下次他也会以哭的方式来要挟。而年龄小、对方是女孩等也不是谦让的理由。不分青红皂白的谦让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利于建立规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不公正,感到委屈和压抑。”
哲哲妈疑惑地说:“是这样啊。我总是叫他让着别人,而他却总是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我说:“这个理所当然,因为你强迫他谦让,你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他也可以强迫别人谦让。”
哲哲妈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可是他和别的孩子争执起来,不叫他谦让都不好意思面对对方家长呢!”
我说:“那你得想一想,孩子明辨是非、遵守规则重要还是面子重要?你叫你的孩子一味谦让会让对方孩子思维混乱、不守规则,这对对方孩子也是不利的,明理的家长应该知道孰是孰非。”
哲哲妈说:“怪不得哲哲一不如意就总以哭闹来要挟,我是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地谦让,理由五花八门: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就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是客人就要让,下次我到别人家做客,也要主人让着我。看看,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
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和弟弟发生冲突,家人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我们分开,“各打三扁担”,然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你大一些,是姐姐,让着点弟弟。他们有时根本不问事情原委,有时是目睹事情的前因后果,明明知道是弟弟无理(譬如我的食物被他抢了),但处理方式都是清一色要我“让着弟弟”,理由是我大一些。那时,我觉得大人们真的很不公平,明明是弟弟不讲理,还要我让着他!内心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憋屈感受,积压在心里特别难受。由于家人的这种做法,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可笑的愿望,希望妈妈哪一天给我生个哥哥或者姐姐,那样我比他们小,就不用让着了!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美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所面对的问题。大人往往认为自己高孩子一头,但站在大人的角度认为是对的事情,其实并不一定是对的。谦让是美德,但不要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更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这一点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
责编 林楠
哲哲妈就是这样。
一次,哲哲和周周坐在长石凳上玩“开火车”的游戏,哲哲当司机,周周当乘客。他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奇奇过来了,也要当司机,还爬上石凳试图挤开哲哲。哲哲当然不乐意,死死占着司机的位置。奇奇没抢到司机的位置,哇哇大哭起来。哲哲妈闻声过来,了解原委后劝哲哲,“你让给弟弟吧,他小一些。”哲哲很不高兴,闷不做声,坐在那儿没挪窝。哲哲妈试图再劝,我阻止了她。
我说:“是哲哲先在这里当司机的,如果奇奇想当司机,必须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和哲哲商量,然后等待。所以,你不应该劝说哲哲让出。”
哲哲妈惊讶道:“难道不要教孩子谦让吗?”
我说:“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
哲哲妈说:“天哪,以前不管什么情况,我都是教育哲哲谦让的,譬如对方哭了、对方比他小、对方是女孩等等。”
我说:“对方哭了就该谦让?这不是暗示他哭可以得到谦让吗?下次他也会以哭的方式来要挟。而年龄小、对方是女孩等也不是谦让的理由。不分青红皂白的谦让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利于建立规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不公正,感到委屈和压抑。”
哲哲妈疑惑地说:“是这样啊。我总是叫他让着别人,而他却总是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我说:“这个理所当然,因为你强迫他谦让,你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他也可以强迫别人谦让。”
哲哲妈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可是他和别的孩子争执起来,不叫他谦让都不好意思面对对方家长呢!”
我说:“那你得想一想,孩子明辨是非、遵守规则重要还是面子重要?你叫你的孩子一味谦让会让对方孩子思维混乱、不守规则,这对对方孩子也是不利的,明理的家长应该知道孰是孰非。”
哲哲妈说:“怪不得哲哲一不如意就总以哭闹来要挟,我是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地谦让,理由五花八门: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就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是客人就要让,下次我到别人家做客,也要主人让着我。看看,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
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和弟弟发生冲突,家人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我们分开,“各打三扁担”,然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你大一些,是姐姐,让着点弟弟。他们有时根本不问事情原委,有时是目睹事情的前因后果,明明知道是弟弟无理(譬如我的食物被他抢了),但处理方式都是清一色要我“让着弟弟”,理由是我大一些。那时,我觉得大人们真的很不公平,明明是弟弟不讲理,还要我让着他!内心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憋屈感受,积压在心里特别难受。由于家人的这种做法,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可笑的愿望,希望妈妈哪一天给我生个哥哥或者姐姐,那样我比他们小,就不用让着了!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美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所面对的问题。大人往往认为自己高孩子一头,但站在大人的角度认为是对的事情,其实并不一定是对的。谦让是美德,但不要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更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这一点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
责编 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