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8—0116—01
一、注重培养道德信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道德信念是驱使学生不断形成自我约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源动力,强大的道德信念能够保证学生所展现的道德行为呈现出连贯性和一致性,最终可以培养学生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历史是今天的“昨天”,它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也有过苦痛的回忆,无论是承载着怎样的风霜与使命,对于初中生,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而言,均需要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原因和进程,并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培养其自身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应对是非争端的历史潮流中,能够形成自我的辩证思维。而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有关,因此,教师还需要做好严于律己,以自身行为和观念来影响学生正确对待历史。
如,在《侵略与反抗》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单元第一课内容为“鸦片战争”,也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也是见证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史实,历史课文内容较为丰富,但在理解上又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向学生解析;创设有趣的或者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让学生拥有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教师则应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已经逐渐趋于独立性,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情绪尚未稳定,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看待问题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教师则需要在尊重学生意识发展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想,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我国近代史。如,对于鸦片战争意义的解析,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经验;对抗日战争的意义解析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力量、国家力量、人民团结和谐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国历史如是,外国历史亦然,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鼓励年轻一代敢于放开思维,敢于创新,敢于站在历史的前端正视历史的典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的两面性,如何看待同时期的他国历史等,从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如,中国古代史与同时期外国历史的相似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夏朝,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即公元前2100年,埃及发动了奴隶和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了夏,建立商朝,而几乎同一时期,即公元前1792年至1750年之间,古巴比伦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石雕。不同的国家,都在同一个时期发生了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事件,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政治制度的变化上来看,我国秦朝推行商鞅变法时,日本也在改革,即“大化改新”,两个国家都经过这次改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时,俄国也在如火如荼地实行农奴制改革,两个国家也从此由封建社会走向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同样暗示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联系到全球的文明发展。教师通过史实的举例,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联系前后学习内容教学,完善学生的学习系统
初中历史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中考,虽然历史学科不是考试主科,但是也会对学生的综合成绩产生影响,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学习任务比较重,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如结合知识要点,联系前后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综合性历史学习系统。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联系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与新知识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看待历史史实,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完善自身的学习系统。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8—0116—01
一、注重培养道德信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道德信念是驱使学生不断形成自我约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源动力,强大的道德信念能够保证学生所展现的道德行为呈现出连贯性和一致性,最终可以培养学生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历史是今天的“昨天”,它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也有过苦痛的回忆,无论是承载着怎样的风霜与使命,对于初中生,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而言,均需要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原因和进程,并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培养其自身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应对是非争端的历史潮流中,能够形成自我的辩证思维。而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有关,因此,教师还需要做好严于律己,以自身行为和观念来影响学生正确对待历史。
如,在《侵略与反抗》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单元第一课内容为“鸦片战争”,也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也是见证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史实,历史课文内容较为丰富,但在理解上又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向学生解析;创设有趣的或者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让学生拥有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教师则应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已经逐渐趋于独立性,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情绪尚未稳定,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看待问题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教师则需要在尊重学生意识发展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想,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我国近代史。如,对于鸦片战争意义的解析,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经验;对抗日战争的意义解析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力量、国家力量、人民团结和谐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国历史如是,外国历史亦然,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鼓励年轻一代敢于放开思维,敢于创新,敢于站在历史的前端正视历史的典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的两面性,如何看待同时期的他国历史等,从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如,中国古代史与同时期外国历史的相似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夏朝,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即公元前2100年,埃及发动了奴隶和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了夏,建立商朝,而几乎同一时期,即公元前1792年至1750年之间,古巴比伦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石雕。不同的国家,都在同一个时期发生了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事件,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政治制度的变化上来看,我国秦朝推行商鞅变法时,日本也在改革,即“大化改新”,两个国家都经过这次改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时,俄国也在如火如荼地实行农奴制改革,两个国家也从此由封建社会走向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同样暗示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联系到全球的文明发展。教师通过史实的举例,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联系前后学习内容教学,完善学生的学习系统
初中历史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中考,虽然历史学科不是考试主科,但是也会对学生的综合成绩产生影响,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学习任务比较重,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如结合知识要点,联系前后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综合性历史学习系统。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联系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与新知识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看待历史史实,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完善自身的学习系统。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