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听一位老师上《枫桥夜泊》一课,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她这样设计:1.多媒体播放与此诗相关的散文供学生欣赏;2.多媒体展示此诗的书法;3.播放歌曲《枫桥夜泊》;4.展示抒发作者愁绪的诗歌。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然而,静下来想想,语文课却变成了艺术欣赏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大解放、大促进。课外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拓展难度过大、拓展范围过广、拓展的方向偏离课内文本、拓展的内容失去语文本味、拓展的内容或形式过多等等。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利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拓展延伸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我认为以下几条做法可与大家分享。
一、拓展延伸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进一步探索的动力。我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进行了这样的拓展延伸:这篇文章写了斯帕拉捷共进行了四次实验,文中只简单介绍了实验的经过,然而斯帕拉捷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遭受的很多次的失败,经历的许多人难以承受的痛苦,都没有写出来。课后,同学们自己去查阅资料,详细地了解夜晚实验的经过,并向大家做介绍。许多学生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去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形成了比较详实的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课外学习、终身学习的素养。
二、拓展延伸要能弥补学生课内知识的不足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补充、感悟。如果我们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其次,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我们爱你啊,中国》作者在描写事物特点时只列举了几个例子,如描写物产丰富时,只这样写: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我这样拓展道,你还知道有哪些有名的物产?请仿写几句。学生讨论后这样交流:扬州包子的皮薄馅香,北京烤鸭的皮香肉嫩,海宁皮具……丰富的课外知识弥补的课内知识的不足,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因此拓展延伸必须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拓展延伸能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切实的帮助。如教学《夹竹桃》一文不仅要学生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体会季羡林先生的朴实无华、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还应学会状物的方法。因此我做了这样的延伸:比较阅读同类的状物散文,如《广玉兰》、《青海高原一株柳》、《碧螺春》等。通过阅读,学生既了解了这类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四、拓展延伸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王冕学画》一文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环节:推荐学生读《儒林外史》。我却不赞成,虽然它有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但是它反映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这样的思想内容,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言,是不能领悟的。因此,我安排学生直接读王冕的诗和故事,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拓展延伸不能喧宾夺主
成功的拓展意味着它不是教学的主角,而是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思考了这样三个内容1.收集有关送别的古诗词;2.学习歌曲《烟花三月》;3.收集孟浩然和李白写的古诗。然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如果生硬地把这些内容强塞给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反而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加之学生的课余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设计这么多的内容,学生可能会因为内容多而产生烦躁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最后我只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设计:分别时,孟浩然对李白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你是孟浩然,你会说什么?有的学生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的说: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送别诗句融会贯通,在阅读中享受着拓展的魅力。
简而言之,有效的拓展延伸应当立足课本,跳出课堂,适当有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大解放、大促进。课外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拓展难度过大、拓展范围过广、拓展的方向偏离课内文本、拓展的内容失去语文本味、拓展的内容或形式过多等等。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利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拓展延伸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我认为以下几条做法可与大家分享。
一、拓展延伸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进一步探索的动力。我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进行了这样的拓展延伸:这篇文章写了斯帕拉捷共进行了四次实验,文中只简单介绍了实验的经过,然而斯帕拉捷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遭受的很多次的失败,经历的许多人难以承受的痛苦,都没有写出来。课后,同学们自己去查阅资料,详细地了解夜晚实验的经过,并向大家做介绍。许多学生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去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形成了比较详实的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课外学习、终身学习的素养。
二、拓展延伸要能弥补学生课内知识的不足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补充、感悟。如果我们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其次,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我们爱你啊,中国》作者在描写事物特点时只列举了几个例子,如描写物产丰富时,只这样写: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我这样拓展道,你还知道有哪些有名的物产?请仿写几句。学生讨论后这样交流:扬州包子的皮薄馅香,北京烤鸭的皮香肉嫩,海宁皮具……丰富的课外知识弥补的课内知识的不足,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因此拓展延伸必须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拓展延伸能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切实的帮助。如教学《夹竹桃》一文不仅要学生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体会季羡林先生的朴实无华、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还应学会状物的方法。因此我做了这样的延伸:比较阅读同类的状物散文,如《广玉兰》、《青海高原一株柳》、《碧螺春》等。通过阅读,学生既了解了这类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四、拓展延伸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王冕学画》一文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环节:推荐学生读《儒林外史》。我却不赞成,虽然它有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但是它反映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这样的思想内容,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言,是不能领悟的。因此,我安排学生直接读王冕的诗和故事,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拓展延伸不能喧宾夺主
成功的拓展意味着它不是教学的主角,而是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思考了这样三个内容1.收集有关送别的古诗词;2.学习歌曲《烟花三月》;3.收集孟浩然和李白写的古诗。然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如果生硬地把这些内容强塞给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反而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加之学生的课余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设计这么多的内容,学生可能会因为内容多而产生烦躁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最后我只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设计:分别时,孟浩然对李白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你是孟浩然,你会说什么?有的学生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的说: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送别诗句融会贯通,在阅读中享受着拓展的魅力。
简而言之,有效的拓展延伸应当立足课本,跳出课堂,适当有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