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刷牙
《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人“齿如瓠犀”,牙齿要像葫芦籽一样洁白。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称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古人均视之为病态。
最早的牙刷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高世安所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讲到洗浴所需的7种用具,其中“六者杨枝”,是将杨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状蘸药或香料刷牙。还有直接咀嚼杨柳嫩枝清洁牙齿的,即“晨嚼齿木”。《外台秘要》记载,将杨枝一头咬软蘸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明代李时珍也认为,将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到了南宋,民间已经可以买到批量生产的牙刷,即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一端钻毛孔两行,刷毛为马尾,几乎和现在的牙刷外观一致。元人郭钰《郭恒惠牙刷》诗云:“南州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最早使用的漱口剂有酒、醋、盐水、茶及清水等。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除了饭后漱口清理食物残渣,中国人自古也有临睡前清洁口腔的习惯。宋代张杲著《医说》记载:“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说明早晚都要漱口。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药物牙膏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宋太宗下令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将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后来还在药膏中又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不仅能去除异味,还有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金代元好问《揩齿方》用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寒水石二两半,白芷半两,细辛五钱,石燕子大者一枚,研成粉末,早晚揩牙,可以算是现代牙粉的雏形。
此外,古书中还有用牙签在饭后清洁齿缝的记载。西晋的陆云在给其兄的书信中就提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葛洪《抱朴子》中提到叩齿健齿法,即上下齿列轻轻相互叩击,通过叩齿给予齿龈以适度的刺激,以促进牙周血液循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晨兴》一诗中说“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长期行之,确实可起到预防牙周疾患的作用,达到固齿的目的。
洗脸
宋代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中有十分具体的制作香皂的方法:用鸡蛋清、豆粉、蜂蜜、上细铅粉等原料,把肥皂荚中的果肉与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蒺藜、白敛、草乌、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黄、蒿本、鹤白、杏仁、蜜陀僧、樟脑、孩儿茶等多种草药和香料调和到一起,形成凝团。如此复杂烦琐的配方调制出的香皂不仅可以洗净面部油污,还有清热凉血、活血生肌、芳香开窍的功效,可以滋养皮肤,祛除色斑。
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也提到“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气径日不散”,当时的香皂与现在的香皂无论从功效还是气味上都很相似。
自古以来,许多市井、山村的女子,用不起昂贵的草药香皂,就将每天做饭前的淘米水澄清后洗脸,也可以令面部肌肤柔润嫩白、美丽年轻。现代研究证明,淘米水中的米糠微粒有一定的磨砂效果,能除去多余的老化角质,还能吸附油脂、紧肤白肤、收缩毛孔。同时,淘米水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长期使用能提高皮肤代谢能力,防止皮肤老化。
梳头
古时候无论男女都是留长发的,拥有一头乌黑、浓密、顺服的长发也是仪表优雅的标志。中医认为,发为肾之华、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与人的气血盛衰密切相关。古人云:“欲发不脱,梳头千遍”。《黄帝内经》中也建议“一日三篦,发须稠密”。
现代脑力劳动者常常苦于用脑过度导致脱发,其实,古代许多文豪墨客也饱受脱发之苦。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一度脱发,受名医指点后坚持早晚梳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不久就阻止了头发脱落。慈禧太后也深知梳头有益养生,她每日命太监梳头百遍,早起和临睡都要梳头,故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多梳头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乌黑光润,牢固发根,防止脱发。此外,梳头对有关穴位和五脏六腑是良好的刺激,能起到积极的按摩作用。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头部的许多经穴受到梳子或手指的按摩,能使经络畅达,对于肌肉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等可起到缓解作用。
古人对梳子的材质也大有讲究,金、银、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种名贵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本草纲目》中推荐了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的黄杨木梳:“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最良……可清热、利湿、解毒。”过去宫廷贵妇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头和做装饰,犀角清热解毒,善清血热,可以治疗热病头痛,火炽神昏,是珍贵的药材,十分难得。民间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也可作为犀角的代用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温润而不挂发,同时牛羊角本来也是具有凉血、息风、镇静作用的中药,还可消炎镇痛,治疗头痛、热毒,还能祛屑护发,治疗失眠。
《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人“齿如瓠犀”,牙齿要像葫芦籽一样洁白。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称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古人均视之为病态。
最早的牙刷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高世安所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讲到洗浴所需的7种用具,其中“六者杨枝”,是将杨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状蘸药或香料刷牙。还有直接咀嚼杨柳嫩枝清洁牙齿的,即“晨嚼齿木”。《外台秘要》记载,将杨枝一头咬软蘸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明代李时珍也认为,将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到了南宋,民间已经可以买到批量生产的牙刷,即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一端钻毛孔两行,刷毛为马尾,几乎和现在的牙刷外观一致。元人郭钰《郭恒惠牙刷》诗云:“南州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最早使用的漱口剂有酒、醋、盐水、茶及清水等。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除了饭后漱口清理食物残渣,中国人自古也有临睡前清洁口腔的习惯。宋代张杲著《医说》记载:“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说明早晚都要漱口。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药物牙膏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宋太宗下令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将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后来还在药膏中又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不仅能去除异味,还有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金代元好问《揩齿方》用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寒水石二两半,白芷半两,细辛五钱,石燕子大者一枚,研成粉末,早晚揩牙,可以算是现代牙粉的雏形。
此外,古书中还有用牙签在饭后清洁齿缝的记载。西晋的陆云在给其兄的书信中就提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葛洪《抱朴子》中提到叩齿健齿法,即上下齿列轻轻相互叩击,通过叩齿给予齿龈以适度的刺激,以促进牙周血液循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晨兴》一诗中说“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长期行之,确实可起到预防牙周疾患的作用,达到固齿的目的。
洗脸
宋代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中有十分具体的制作香皂的方法:用鸡蛋清、豆粉、蜂蜜、上细铅粉等原料,把肥皂荚中的果肉与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蒺藜、白敛、草乌、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黄、蒿本、鹤白、杏仁、蜜陀僧、樟脑、孩儿茶等多种草药和香料调和到一起,形成凝团。如此复杂烦琐的配方调制出的香皂不仅可以洗净面部油污,还有清热凉血、活血生肌、芳香开窍的功效,可以滋养皮肤,祛除色斑。
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也提到“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气径日不散”,当时的香皂与现在的香皂无论从功效还是气味上都很相似。
自古以来,许多市井、山村的女子,用不起昂贵的草药香皂,就将每天做饭前的淘米水澄清后洗脸,也可以令面部肌肤柔润嫩白、美丽年轻。现代研究证明,淘米水中的米糠微粒有一定的磨砂效果,能除去多余的老化角质,还能吸附油脂、紧肤白肤、收缩毛孔。同时,淘米水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长期使用能提高皮肤代谢能力,防止皮肤老化。
梳头
古时候无论男女都是留长发的,拥有一头乌黑、浓密、顺服的长发也是仪表优雅的标志。中医认为,发为肾之华、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与人的气血盛衰密切相关。古人云:“欲发不脱,梳头千遍”。《黄帝内经》中也建议“一日三篦,发须稠密”。
现代脑力劳动者常常苦于用脑过度导致脱发,其实,古代许多文豪墨客也饱受脱发之苦。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一度脱发,受名医指点后坚持早晚梳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不久就阻止了头发脱落。慈禧太后也深知梳头有益养生,她每日命太监梳头百遍,早起和临睡都要梳头,故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多梳头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乌黑光润,牢固发根,防止脱发。此外,梳头对有关穴位和五脏六腑是良好的刺激,能起到积极的按摩作用。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头部的许多经穴受到梳子或手指的按摩,能使经络畅达,对于肌肉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等可起到缓解作用。
古人对梳子的材质也大有讲究,金、银、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种名贵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本草纲目》中推荐了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的黄杨木梳:“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最良……可清热、利湿、解毒。”过去宫廷贵妇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头和做装饰,犀角清热解毒,善清血热,可以治疗热病头痛,火炽神昏,是珍贵的药材,十分难得。民间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也可作为犀角的代用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温润而不挂发,同时牛羊角本来也是具有凉血、息风、镇静作用的中药,还可消炎镇痛,治疗头痛、热毒,还能祛屑护发,治疗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