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竞争激烈的时代,谁能在有效的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成效,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合作技能、合作精神已成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国之本,所以学会合作,进行高效地合作,已是社会的需求,时代的迫切需要。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合作学习与语文阅读能力的内在融合是综合语文能力的核心体现,因为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主观”的学科,而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主观”的能力,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体多样性和自由性,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一对一”或“填鸭式”教学可以轻易培养出来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小组品质进行训练和培养,是有效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但如果不能使小组的活动真正有效,在许多情况下小组就会流于形式,失去了分组的意义。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还不错。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开展训练和培养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围绕探究性的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小组交流。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的技巧,学会在小组内小声发言、争论,不打断别人说话,倾听对方观点,吸取对方长处,达到真正交流思想的目的。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单一交流,一人发言全班听的局面。组织学生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实行生与生交流,生与师交流,多向交流。使人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人人参与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对于新课,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我制定规则,做好约定,便于老师的调控。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要学会关照、关注、倾听,有持久性、亲和力,有分工,强调小组贡献率。这样,使小组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探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分好不同人数的小组,并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训练好各个小组,力求各个小组在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的指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经过强化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应用自如。
现在上课学生都可以充分动起来,主动性得以发挥,每个人都很认真,无论是读、写、看,还是说、做,稍不用心就无法完成下一环节的任务。强化次数也上去了,研读、出题、作答、交流、检测、总结,强化六次以上。我交出了学习的主动权,整节课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讲课不超过十分钟,而且据学生调查,这种形式比我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经过训练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现:①伙伴学习。就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学习伙伴进行学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伙伴,会激起迎头赶上的动力,努力学习。②合作学习。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成员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积极的群体氛围,促使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和你交换,结果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来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说,在学习平台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度的,获得的信息是最丰富的。我创建学习平台,并尽可能的使学生和更多的伙伴交流,甚至不只是和本班的学生交流,还和其他班的,其他年级的学生交流。这样的学习学生有分工,有合作,每个人都是小组的重要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的学习才有更快提高。
三、实现小组有效合作
我在教学时,既考虑合作学习的目的,又考虑操作的细节,还注意适时评价,保证调控自如。而不是马马虎虎地瞎指挥学生,也不是为了求得课堂热热闹闹而搞形式化。如:每节课一般安排3—5次“小动”,1—2次“大动”,这只是一个参考的数字,教师是绝不可以生搬硬套的,要根据自己的课考虑清楚。又如:考虑调节学生进行多向合作,合理、灵活地安排和调控好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左右的交流、小组的交流、大组交流等等。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小组学习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促使合作学习的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才能保证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我改变了平时课堂上老师说的多的不足,运用了看、听、讲、想、做和动静转换来调控课堂,使学生乐学、愿意去学,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了,课堂效率也高了,我感觉到学生课堂很活跃,主动的进行学习,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学到的知识掌握得牢固,学生对这样的课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就很轻松。
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高,时间是有效的。孟照彬教授说过:“少是为了多,慢是为了快”。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式训练,小组品质基本形成以后,“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学习效果是有效的。通过读、想、做、听、说(对不同的对象说三次)、看,动静转换,每位学生对自己组的内容强化八次以上(90%以上的学生说过三次后就可以背下来),其他内容不少于三次,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总结交流,教师退而居其次,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融入学生,参与其讨论,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它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占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还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造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学的良好氛围。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素质教育发展和课堂教学变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合作学习与语文阅读能力的内在融合是综合语文能力的核心体现,因为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主观”的学科,而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主观”的能力,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体多样性和自由性,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一对一”或“填鸭式”教学可以轻易培养出来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小组品质进行训练和培养,是有效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但如果不能使小组的活动真正有效,在许多情况下小组就会流于形式,失去了分组的意义。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还不错。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开展训练和培养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围绕探究性的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小组交流。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的技巧,学会在小组内小声发言、争论,不打断别人说话,倾听对方观点,吸取对方长处,达到真正交流思想的目的。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单一交流,一人发言全班听的局面。组织学生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实行生与生交流,生与师交流,多向交流。使人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人人参与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对于新课,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我制定规则,做好约定,便于老师的调控。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要学会关照、关注、倾听,有持久性、亲和力,有分工,强调小组贡献率。这样,使小组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探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分好不同人数的小组,并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训练好各个小组,力求各个小组在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的指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经过强化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应用自如。
现在上课学生都可以充分动起来,主动性得以发挥,每个人都很认真,无论是读、写、看,还是说、做,稍不用心就无法完成下一环节的任务。强化次数也上去了,研读、出题、作答、交流、检测、总结,强化六次以上。我交出了学习的主动权,整节课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讲课不超过十分钟,而且据学生调查,这种形式比我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经过训练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现:①伙伴学习。就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学习伙伴进行学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伙伴,会激起迎头赶上的动力,努力学习。②合作学习。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成员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积极的群体氛围,促使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和你交换,结果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来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说,在学习平台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度的,获得的信息是最丰富的。我创建学习平台,并尽可能的使学生和更多的伙伴交流,甚至不只是和本班的学生交流,还和其他班的,其他年级的学生交流。这样的学习学生有分工,有合作,每个人都是小组的重要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的学习才有更快提高。
三、实现小组有效合作
我在教学时,既考虑合作学习的目的,又考虑操作的细节,还注意适时评价,保证调控自如。而不是马马虎虎地瞎指挥学生,也不是为了求得课堂热热闹闹而搞形式化。如:每节课一般安排3—5次“小动”,1—2次“大动”,这只是一个参考的数字,教师是绝不可以生搬硬套的,要根据自己的课考虑清楚。又如:考虑调节学生进行多向合作,合理、灵活地安排和调控好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左右的交流、小组的交流、大组交流等等。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小组学习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促使合作学习的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才能保证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我改变了平时课堂上老师说的多的不足,运用了看、听、讲、想、做和动静转换来调控课堂,使学生乐学、愿意去学,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了,课堂效率也高了,我感觉到学生课堂很活跃,主动的进行学习,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学到的知识掌握得牢固,学生对这样的课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就很轻松。
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高,时间是有效的。孟照彬教授说过:“少是为了多,慢是为了快”。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式训练,小组品质基本形成以后,“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学习效果是有效的。通过读、想、做、听、说(对不同的对象说三次)、看,动静转换,每位学生对自己组的内容强化八次以上(90%以上的学生说过三次后就可以背下来),其他内容不少于三次,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总结交流,教师退而居其次,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融入学生,参与其讨论,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它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占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还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造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学的良好氛围。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素质教育发展和课堂教学变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