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也是实施新教材的执行者,以下谈谈我在平凡的工作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感悟:
开放性教学就是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把传统灌输,接受性课堂,即教师单面的说教和一厢情愿地去讲解,转变成师生平等对话,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教师创设一个师生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空间,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个性化特征。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个理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这就是说教科书上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是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是不会在教材中露面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调理、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鲜活的,丰富多彩的适合所教学生的教案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用活,逐渐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例如:我在上小学一年级上册,看图识词,识句第三课《在家里》是这样设计第一课时的。我先让学生看两分钟图再问“同学们看了图,你们觉得小红在家里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小红给爸爸、妈妈送水果,他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又有学生说:“小红很尊敬老人,值得我们学习”。我又问:“你们平时在家里也像小红一样吗?做过哪些事”?学生回答:“在吃饭的时候,我给爸爸、妈妈拿碗筷”。也有的说:“妈妈生病时,我给她倒开水”。有的还说:“我给外婆倒热茶、吃饭时我帮她挟菜”。多可爱的孩子啊!同学们的答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眼看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我推波逐浪说“同学们分三组表演体验一下图上的内容,好不好”?大家齐声回答“好”!然后我让他们自己组织语言,自己选择道具,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扮演对像,绝大多数同学活跃及了,但有少部分学生却呆呆地坐着不知怎么做。我微笑着走过去问“你们愿意当观众吗”?“老师,我们想当演员,可是,我们没有水果,没有电视、没有报纸……”学生边说边用恳求的目光望着我。我仿佛觉得他们是在求我。因为课文的内容和图上是“晚上,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妈妈看电视,小红给他们送水果”。于是我故意提高嗓子问:“同学们,你们的报纸、水果、电视机是从哪儿来的”?同学们回答:“我们用旧卷子”;“我们用旧本子,把黑板当作电视看”;“我们自己画水果,画电视机”;“我们用小刀、转笔刀、橡皮擦做点心,文具盒做盘子,墙壁上的画当电视”。我听了之后,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你们真棒”!我的话给了同学们极大的鼓舞。大家表演得更加投入了。此时,我悄悄地把本课要学的新词“沙发、报纸、电视、茶几、电话……”等十个新词卡片贴在黑板上。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地朗读起来。新词中的生字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导演。一堂课仿佛就是一场戏。这场戏能否受观众的喜欢是给导演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那么一堂课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给教师设计教案分不开的。
例如:我在上小学第一册三单元的《菜园里》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课文的内容是一些常见的蔬菜名称,后面有一首儿歌,本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会认识这些蔬菜的名称,以及名称中出现的生字,了解儿歌中蔬菜的颜色和形状。我们桂溪小学地处西门坝的菜蔬区,我班上多数学生都是菜农的子女。因此,我利用这个优势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菜园里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我和同学们把事先做好的新词、生字卡片,带到菜园里。有目的地带他们参观某些蔬菜。到茄子地里看看,到黄瓜地里瞧瞧,白菜地边走走。摸摸西红柿,扒扒卷心菜……他们看得多认真啊!同学们每到一处,我就拿出卡片,让他们大声朗读。同学们看得仔细,学得认真,我也讲得认真。
最有趣的是当我们来到辣椒地边的时候。我说:“同学们这就是辣椒,请拿出卡片来朗读。”突然,有一个男同学跑过来扯着我的衣服着急地说:“错了、错了,老师这是海椒地,那果实是海椒。我妈妈说的。真的”!他的眼神是那么的认真,他的语言是那么的真诚。我看他的脸蛋上都泛起了红晕,很有点激动。不禁用手摸着他的头,笑着说:“辣椒是它的书名,海椒是它的小名;就像你在家里妈妈叫你‘邬二娃’,在学校读书,老师、同学都叫你‘邬杰’,懂吗”? “老师,我以后就叫它辣椒”。他歪着头说。我又问:“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呢”?他摸了摸头说:“这两个字太难。我不知道”。我大声说:“同学们,你们看辣椒地里的叔叔旁边插着一根木头扁担”。有学生大声说:“我知道了,木头扁担+叔叔=椒”。我又补充说:“叔叔挑粪,辛苦不”?“辛苦”!我说:‘辛苦的‘辛’加上一束花的‘束’就是‘辣’记住了吗”?“记住啦”!教完了生字、新词,作业是回到教室在卡片上画出蔬菜。在回校的路上,同学们一边走,我一边教他们背儿歌。走进教室,有许多同学都能背得了。哇噻,这两节连堂课我上得是多开心啊!
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认识语文,了解语文,从小热爱语文;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亲身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的道理。
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最恰当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只有找到了最恰当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开放性教学就是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把传统灌输,接受性课堂,即教师单面的说教和一厢情愿地去讲解,转变成师生平等对话,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教师创设一个师生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空间,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个性化特征。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个理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这就是说教科书上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是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是不会在教材中露面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调理、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鲜活的,丰富多彩的适合所教学生的教案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用活,逐渐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例如:我在上小学一年级上册,看图识词,识句第三课《在家里》是这样设计第一课时的。我先让学生看两分钟图再问“同学们看了图,你们觉得小红在家里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小红给爸爸、妈妈送水果,他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又有学生说:“小红很尊敬老人,值得我们学习”。我又问:“你们平时在家里也像小红一样吗?做过哪些事”?学生回答:“在吃饭的时候,我给爸爸、妈妈拿碗筷”。也有的说:“妈妈生病时,我给她倒开水”。有的还说:“我给外婆倒热茶、吃饭时我帮她挟菜”。多可爱的孩子啊!同学们的答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眼看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我推波逐浪说“同学们分三组表演体验一下图上的内容,好不好”?大家齐声回答“好”!然后我让他们自己组织语言,自己选择道具,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扮演对像,绝大多数同学活跃及了,但有少部分学生却呆呆地坐着不知怎么做。我微笑着走过去问“你们愿意当观众吗”?“老师,我们想当演员,可是,我们没有水果,没有电视、没有报纸……”学生边说边用恳求的目光望着我。我仿佛觉得他们是在求我。因为课文的内容和图上是“晚上,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妈妈看电视,小红给他们送水果”。于是我故意提高嗓子问:“同学们,你们的报纸、水果、电视机是从哪儿来的”?同学们回答:“我们用旧卷子”;“我们用旧本子,把黑板当作电视看”;“我们自己画水果,画电视机”;“我们用小刀、转笔刀、橡皮擦做点心,文具盒做盘子,墙壁上的画当电视”。我听了之后,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你们真棒”!我的话给了同学们极大的鼓舞。大家表演得更加投入了。此时,我悄悄地把本课要学的新词“沙发、报纸、电视、茶几、电话……”等十个新词卡片贴在黑板上。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地朗读起来。新词中的生字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导演。一堂课仿佛就是一场戏。这场戏能否受观众的喜欢是给导演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那么一堂课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给教师设计教案分不开的。
例如:我在上小学第一册三单元的《菜园里》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课文的内容是一些常见的蔬菜名称,后面有一首儿歌,本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会认识这些蔬菜的名称,以及名称中出现的生字,了解儿歌中蔬菜的颜色和形状。我们桂溪小学地处西门坝的菜蔬区,我班上多数学生都是菜农的子女。因此,我利用这个优势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菜园里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我和同学们把事先做好的新词、生字卡片,带到菜园里。有目的地带他们参观某些蔬菜。到茄子地里看看,到黄瓜地里瞧瞧,白菜地边走走。摸摸西红柿,扒扒卷心菜……他们看得多认真啊!同学们每到一处,我就拿出卡片,让他们大声朗读。同学们看得仔细,学得认真,我也讲得认真。
最有趣的是当我们来到辣椒地边的时候。我说:“同学们这就是辣椒,请拿出卡片来朗读。”突然,有一个男同学跑过来扯着我的衣服着急地说:“错了、错了,老师这是海椒地,那果实是海椒。我妈妈说的。真的”!他的眼神是那么的认真,他的语言是那么的真诚。我看他的脸蛋上都泛起了红晕,很有点激动。不禁用手摸着他的头,笑着说:“辣椒是它的书名,海椒是它的小名;就像你在家里妈妈叫你‘邬二娃’,在学校读书,老师、同学都叫你‘邬杰’,懂吗”? “老师,我以后就叫它辣椒”。他歪着头说。我又问:“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呢”?他摸了摸头说:“这两个字太难。我不知道”。我大声说:“同学们,你们看辣椒地里的叔叔旁边插着一根木头扁担”。有学生大声说:“我知道了,木头扁担+叔叔=椒”。我又补充说:“叔叔挑粪,辛苦不”?“辛苦”!我说:‘辛苦的‘辛’加上一束花的‘束’就是‘辣’记住了吗”?“记住啦”!教完了生字、新词,作业是回到教室在卡片上画出蔬菜。在回校的路上,同学们一边走,我一边教他们背儿歌。走进教室,有许多同学都能背得了。哇噻,这两节连堂课我上得是多开心啊!
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认识语文,了解语文,从小热爱语文;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亲身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的道理。
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最恰当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只有找到了最恰当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