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状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模式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平台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73-02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模式方面,很多学校依旧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方法往往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当仁不让的主角,是教与学矛盾的主体,而忽视了该矛盾的另一主体,其知识技能传授的对象——学生。事实上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教师辛勤的创造性劳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目前,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一)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应该探索共同语言,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智力、知识及心理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更生动有效,教师不仅应掌握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适当的方法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如饥似渴地接受并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而这种方法的整个过程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虑。教师主导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类似导演指导演员进行演戏。如果有条不紊当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这个“演员”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教师要“导演”好。学生要“表演”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教师方面讲,这样的教学并不轻松,需要花费几倍于上课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无事可做。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授课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面更宽了,不仅要考虑到教的一面,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一面,要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情况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原则有的放矢地加以实施。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这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或进修的方式来提高。教师需要了解作为语言教学所涉及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理论,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要,要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探索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明的老师总是开动脑筋让学生主动学,而不是逼着他们学。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获取式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教学成果。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获取式教学方式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学校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学生的学习目的的明确性与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的。教师与一切教学管理者都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实行兴趣化教学。
那么如何能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宗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要有参与课堂活动要有自信心,要确信自己能够做好。对语文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并帮助他们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学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支持与协助,更离不开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建立搭档关系。
再次,讲求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头脑对于现实事物接受的过程,它不同于一面镜子只限于反射,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加工及处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上也应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有重点地掌握,并形成适合于自己、带有自己特点的一套学习方法。这样就能提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几乎能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和肯定,这是因为此教学模式在教师紧密组织主导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有助于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的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五、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模式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平台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73-02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模式方面,很多学校依旧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方法往往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当仁不让的主角,是教与学矛盾的主体,而忽视了该矛盾的另一主体,其知识技能传授的对象——学生。事实上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教师辛勤的创造性劳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目前,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一)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应该探索共同语言,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智力、知识及心理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更生动有效,教师不仅应掌握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适当的方法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如饥似渴地接受并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而这种方法的整个过程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虑。教师主导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类似导演指导演员进行演戏。如果有条不紊当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这个“演员”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教师要“导演”好。学生要“表演”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教师方面讲,这样的教学并不轻松,需要花费几倍于上课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无事可做。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授课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面更宽了,不仅要考虑到教的一面,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一面,要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情况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原则有的放矢地加以实施。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这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或进修的方式来提高。教师需要了解作为语言教学所涉及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理论,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要,要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探索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明的老师总是开动脑筋让学生主动学,而不是逼着他们学。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获取式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教学成果。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获取式教学方式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学校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学生的学习目的的明确性与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的。教师与一切教学管理者都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实行兴趣化教学。
那么如何能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宗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要有参与课堂活动要有自信心,要确信自己能够做好。对语文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并帮助他们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学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支持与协助,更离不开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建立搭档关系。
再次,讲求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头脑对于现实事物接受的过程,它不同于一面镜子只限于反射,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加工及处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上也应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有重点地掌握,并形成适合于自己、带有自己特点的一套学习方法。这样就能提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几乎能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和肯定,这是因为此教学模式在教师紧密组织主导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有助于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的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五、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