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袁安碑;艺术典型;汉篆碑刻;方圆兼备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5-0051-02
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亦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本质都有详尽的规定,从而使得典型有别于一般的事物而凸显其深刻的内容。《袁安碑》就是汉代篆书的一种艺术典型,它既具有汉篆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艺术特色。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见图1),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所立。明代万历年间出土,被人移置庙中作供案,直至“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才被人发现石下有文字,遂摹拓流传海内。该碑除碑面四周的个别文字有残破损伤之外,其他则笔迹清晰,字口完好,故而锋颖如新刻。另外,袁安与其子袁敞均位列三公,而《袁敞碑》与该碑的书法风格极为接近,故而学术界疑为同一人所书。至于该碑及《袁敞碑》的系年等问题则有专文可资参考,本文仅对其书法艺术特色进行介绍。
如果要给《袁安碑》的书法艺术特色作一准确定位的话,那么,就需要置之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语境中与其他篆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使其自身审美特点得以充分显现。
早在西汉初期,隶书已经是社会上普遍使用的书体了。从目前出土的棨信、石刻、金文等材料也可以看得出,西汉晚期的人们对于篆书的书写已经相对陌生,并受隶书的影响朝着方整化方向发展了。如西汉晚期的《张掖都尉棨信》(见图2),六字排布方整,或因其笔画抖索而定为虫书,当属丝织物褶皱所致,然其方整的特征则是不诬的事实。再如王莽时期的《新莽铜嘉量铭》,虽体势极纵一如小篆,然时代悬隔,化圆为方,实则历史发展使然。
《袁安碑》在汉代篆书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既不同于李斯的篆书遒劲婉畅,也与《张掖都尉棨信》《新莽铜嘉量铭》一类的汉篆方整有别;或者可以这么说,该碑既具有李斯笔法的婉转通畅,又有汉篆特有的宽博阔大。因此,该碑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汉代篆书碑刻的艺术水平。
从用笔上讲,该碑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相辅,起笔则以逆锋入纸为主,露锋入纸为辅,行笔优雅从容,鲜有迅疾之势,这并不是弛懈的运笔方式,恰恰是一种内含丰富的运笔方式。其笔画的力量也因这种运笔方式而呈现含忍之力,筋骨内含,意味有余。其笔画形态大都呈现出一定的弧形,表现出了整体上的灵动感,而长笔画的随形屈曲,开合有度,具有流转的活力,呈现出飞动之势。因此,由于这种看似简单、弛缓、单调的用笔就在这种悠然、闲静、丰富的控制之中表现出了自身特有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张力。
就结构而言,该碑体势宽博而稍纵长,外方而内圆,笔画停匀妥帖。其中有些偏旁部首极具特色,如“水”部、“女”部等,均婉转流动,显得从容不迫,犹如闲云,舒卷自如。并且,该碑在结字上笔画分布较为均匀,每个字的布局像似精心计算过似得。从而形成了这种“详而静”的序列感、秩序感。另外,單字结构的空间分布方面还有一种“熟后生”之感,这固然有不期然而然的历史因素,但这种审美感受可谓别开生面。
该碑章法上横成行、纵成列,方整威仪而又处处雅健流动,处处生趣相继,实属难得。它与《袁敞碑》同是汉代篆书碑刻的巨制,与秦篆拉开了距离,颇具典型意义。在学习此碑时如能将《韩仁铭》《张迁碑》等汉碑的篆书碑额一起参悟,可以领略汉代篆书俊雅疏宕、意态安闲的特征,亦如与名士闲谈,舒畅自如。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5-0051-02
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亦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本质都有详尽的规定,从而使得典型有别于一般的事物而凸显其深刻的内容。《袁安碑》就是汉代篆书的一种艺术典型,它既具有汉篆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艺术特色。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见图1),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所立。明代万历年间出土,被人移置庙中作供案,直至“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才被人发现石下有文字,遂摹拓流传海内。该碑除碑面四周的个别文字有残破损伤之外,其他则笔迹清晰,字口完好,故而锋颖如新刻。另外,袁安与其子袁敞均位列三公,而《袁敞碑》与该碑的书法风格极为接近,故而学术界疑为同一人所书。至于该碑及《袁敞碑》的系年等问题则有专文可资参考,本文仅对其书法艺术特色进行介绍。
如果要给《袁安碑》的书法艺术特色作一准确定位的话,那么,就需要置之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语境中与其他篆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使其自身审美特点得以充分显现。
早在西汉初期,隶书已经是社会上普遍使用的书体了。从目前出土的棨信、石刻、金文等材料也可以看得出,西汉晚期的人们对于篆书的书写已经相对陌生,并受隶书的影响朝着方整化方向发展了。如西汉晚期的《张掖都尉棨信》(见图2),六字排布方整,或因其笔画抖索而定为虫书,当属丝织物褶皱所致,然其方整的特征则是不诬的事实。再如王莽时期的《新莽铜嘉量铭》,虽体势极纵一如小篆,然时代悬隔,化圆为方,实则历史发展使然。
《袁安碑》在汉代篆书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既不同于李斯的篆书遒劲婉畅,也与《张掖都尉棨信》《新莽铜嘉量铭》一类的汉篆方整有别;或者可以这么说,该碑既具有李斯笔法的婉转通畅,又有汉篆特有的宽博阔大。因此,该碑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汉代篆书碑刻的艺术水平。
从用笔上讲,该碑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相辅,起笔则以逆锋入纸为主,露锋入纸为辅,行笔优雅从容,鲜有迅疾之势,这并不是弛懈的运笔方式,恰恰是一种内含丰富的运笔方式。其笔画的力量也因这种运笔方式而呈现含忍之力,筋骨内含,意味有余。其笔画形态大都呈现出一定的弧形,表现出了整体上的灵动感,而长笔画的随形屈曲,开合有度,具有流转的活力,呈现出飞动之势。因此,由于这种看似简单、弛缓、单调的用笔就在这种悠然、闲静、丰富的控制之中表现出了自身特有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张力。
就结构而言,该碑体势宽博而稍纵长,外方而内圆,笔画停匀妥帖。其中有些偏旁部首极具特色,如“水”部、“女”部等,均婉转流动,显得从容不迫,犹如闲云,舒卷自如。并且,该碑在结字上笔画分布较为均匀,每个字的布局像似精心计算过似得。从而形成了这种“详而静”的序列感、秩序感。另外,單字结构的空间分布方面还有一种“熟后生”之感,这固然有不期然而然的历史因素,但这种审美感受可谓别开生面。
该碑章法上横成行、纵成列,方整威仪而又处处雅健流动,处处生趣相继,实属难得。它与《袁敞碑》同是汉代篆书碑刻的巨制,与秦篆拉开了距离,颇具典型意义。在学习此碑时如能将《韩仁铭》《张迁碑》等汉碑的篆书碑额一起参悟,可以领略汉代篆书俊雅疏宕、意态安闲的特征,亦如与名士闲谈,舒畅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