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出如下体会:
1、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集语言、文字、图片、动画与影像于一体,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对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小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迷上了“动画片”。基于以上认识,作文课时,我着手进行制作动画片的尝试,把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动态因素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联,通过多媒体电脑技术制作成鲜明的动画图像。这样逼真的模拟动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如作文讲评课《我是绿色小卫士》,先出示修改前的文章:绿色行动开始了。同学们忙碌了起来。我先装了一桶水,拿来抹布就开始擦了,擦完了窗框我就擦玻璃。可是过了一会儿,玻璃又出现了脏痕迹。我只好又擦了几遍。但是还是不够明亮,老师叫我用报纸擦,我就用报纸擦了。最后就擦得很亮了。
接着出示修改提示及修改后的作文:绿色行动开始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忙开了。看,有的同学挥动着扫把打扫教室、多媒体电教室;有的提来一小桶水,舞动着抹布擦玻璃、擦桌子;有的拿着花洒给花草树木浇水;有的则蹲在树底下捡树叶……干得多起劲呀!我拎着小桶去卫生间接了满满的一桶水,拿来一块抹布,又搬了一把椅子。我先把抹布浸湿,使劲拧了一下,就拿着抹布小心地爬上椅子,踮着脚,仰着头,伸长胳膊先擦四周的窗框,再自上而下地擦玻璃。擦了几下后,我还觉得挺干净,可过了一会儿一看,糟糕,玻璃出现了一道道脏痕迹,简直成了大花脸啦,多脏呀!原来是抹布擦脏了没洗干净。我连忙跳下椅子,把脏抹布用清水洗干净,又爬上椅子,像刚才那样把窗框和玻璃又反复擦了几遍。这样,玻璃就干净多了,但是还不够明亮。怎样才能把玻璃擦得特别明亮呢?我正皱着眉头发愁。这时,老师走过来微笑着说“去我办公室拿几张废报纸擦就可以啦。”我飞快地跑到老师办公室拿了几张报纸,又爬上了椅子。虽然,我的脖子、胳膊都觉得很累,但我想,一定要坚持到底。我用废报纸使劲地反复擦。呵,玻璃越擦越干净,越擦越明亮。阳光照在玻璃上特别耀眼,映着教室更加亮堂了。
学生哇的叫起来,大喜,说着,原来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这样运用动画的直观演示,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视觉上的愉悦,而且为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了铺垫。
2、将游戏活动引进语文课堂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果教师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游戏的王国,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如在学习生字时,要求学生朗读生字、组词,认组为单位进行“开火车”的游戏。鼓励第一位孩子为火车头,一定要带得好,后面的车厢才能顺利开动,后面作为每节车厢的孩子也一定到向火车头看齐,不偏轨才能成功到站,如此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心,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幸福。游戏不但成功的学习了生字,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3、让综合实践活动为语文学习注入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即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学习,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
新教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办小报、演课本剧等。我在教学第三册语文《树叶画》前,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秋天,了解秋天,采集各种树叶、果实、花朵、燕将采集来的树叶进行归类。语文课上将自己的发现说 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的变化中学生认识了表示颜色的“黄、绿、红、金”等生字词,在介绍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同学们和“秋天”一起玩,用树叶贴画,用果实和花朵来做装饰,画自己喜欢的树叶,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装饰黑板报……。开展这样的活动,既学会了书本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四动”能力。
4、体现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的教学性质,就是进行知识,思想和道德意识的传授,这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②。教学语言若能达到艺术的水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一定会深刻,渗透其间的情感就一定会富有感染力。
4.1 要体现语言的形象感
一部好的电影,一出好戏常常从序幕开始用几名旁白就能把观众吸引住,从而使其逐渐融入剧情。同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段导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境界。例如在教学《花潮》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棠花盛开的情景吗?每年三、四月间,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时,海棠花便况相开放,她们一团团、一簇簇、密密层层,婀娜多姿,漫山遍野,宛如一个花的海洋,当你们身临身境,置身于花的海洋中时,你们会看样描摹这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听着导语都急切地翻开书本随作者去观赏那迷人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生动、形象的导语中初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在上课一开始就产生了兴趣。
4.2 要体现语言的节奏感
“语为情动、言为心声”③。教学语言必须有波澜、有起伏,要求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形成音乐般的节奏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语感,特别是在范读课文时,更要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我在《春晓》这首古诗中,以表情朗读贯穿始终。表情朗读是高层次的朗读,教师先进行示范,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融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很自然的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令司到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意味。在讲到重点、难点时要加重语气,适当放慢速度,必须要时停顿一下,能起到强化提示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4.3 要体现语言的美感
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要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首先,老师要学会讲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清、听得明白,南腔北调,必定会大煞课堂教学之效果,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因此,用普通话讲课,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其次,要有感染力。教学语言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巧妙设计,不能一概而论。要用语言的感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讲话力求做到有声有色。如我在讲授《王二小》、《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时,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的感情随教师感情变化而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收稿日期:2013-05-22
1、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集语言、文字、图片、动画与影像于一体,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对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小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迷上了“动画片”。基于以上认识,作文课时,我着手进行制作动画片的尝试,把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动态因素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联,通过多媒体电脑技术制作成鲜明的动画图像。这样逼真的模拟动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如作文讲评课《我是绿色小卫士》,先出示修改前的文章:绿色行动开始了。同学们忙碌了起来。我先装了一桶水,拿来抹布就开始擦了,擦完了窗框我就擦玻璃。可是过了一会儿,玻璃又出现了脏痕迹。我只好又擦了几遍。但是还是不够明亮,老师叫我用报纸擦,我就用报纸擦了。最后就擦得很亮了。
接着出示修改提示及修改后的作文:绿色行动开始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忙开了。看,有的同学挥动着扫把打扫教室、多媒体电教室;有的提来一小桶水,舞动着抹布擦玻璃、擦桌子;有的拿着花洒给花草树木浇水;有的则蹲在树底下捡树叶……干得多起劲呀!我拎着小桶去卫生间接了满满的一桶水,拿来一块抹布,又搬了一把椅子。我先把抹布浸湿,使劲拧了一下,就拿着抹布小心地爬上椅子,踮着脚,仰着头,伸长胳膊先擦四周的窗框,再自上而下地擦玻璃。擦了几下后,我还觉得挺干净,可过了一会儿一看,糟糕,玻璃出现了一道道脏痕迹,简直成了大花脸啦,多脏呀!原来是抹布擦脏了没洗干净。我连忙跳下椅子,把脏抹布用清水洗干净,又爬上椅子,像刚才那样把窗框和玻璃又反复擦了几遍。这样,玻璃就干净多了,但是还不够明亮。怎样才能把玻璃擦得特别明亮呢?我正皱着眉头发愁。这时,老师走过来微笑着说“去我办公室拿几张废报纸擦就可以啦。”我飞快地跑到老师办公室拿了几张报纸,又爬上了椅子。虽然,我的脖子、胳膊都觉得很累,但我想,一定要坚持到底。我用废报纸使劲地反复擦。呵,玻璃越擦越干净,越擦越明亮。阳光照在玻璃上特别耀眼,映着教室更加亮堂了。
学生哇的叫起来,大喜,说着,原来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这样运用动画的直观演示,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视觉上的愉悦,而且为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了铺垫。
2、将游戏活动引进语文课堂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果教师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游戏的王国,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如在学习生字时,要求学生朗读生字、组词,认组为单位进行“开火车”的游戏。鼓励第一位孩子为火车头,一定要带得好,后面的车厢才能顺利开动,后面作为每节车厢的孩子也一定到向火车头看齐,不偏轨才能成功到站,如此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心,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幸福。游戏不但成功的学习了生字,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3、让综合实践活动为语文学习注入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即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学习,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
新教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办小报、演课本剧等。我在教学第三册语文《树叶画》前,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秋天,了解秋天,采集各种树叶、果实、花朵、燕将采集来的树叶进行归类。语文课上将自己的发现说 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的变化中学生认识了表示颜色的“黄、绿、红、金”等生字词,在介绍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同学们和“秋天”一起玩,用树叶贴画,用果实和花朵来做装饰,画自己喜欢的树叶,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装饰黑板报……。开展这样的活动,既学会了书本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四动”能力。
4、体现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的教学性质,就是进行知识,思想和道德意识的传授,这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②。教学语言若能达到艺术的水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一定会深刻,渗透其间的情感就一定会富有感染力。
4.1 要体现语言的形象感
一部好的电影,一出好戏常常从序幕开始用几名旁白就能把观众吸引住,从而使其逐渐融入剧情。同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段导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境界。例如在教学《花潮》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棠花盛开的情景吗?每年三、四月间,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时,海棠花便况相开放,她们一团团、一簇簇、密密层层,婀娜多姿,漫山遍野,宛如一个花的海洋,当你们身临身境,置身于花的海洋中时,你们会看样描摹这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听着导语都急切地翻开书本随作者去观赏那迷人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生动、形象的导语中初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在上课一开始就产生了兴趣。
4.2 要体现语言的节奏感
“语为情动、言为心声”③。教学语言必须有波澜、有起伏,要求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形成音乐般的节奏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语感,特别是在范读课文时,更要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我在《春晓》这首古诗中,以表情朗读贯穿始终。表情朗读是高层次的朗读,教师先进行示范,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融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很自然的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令司到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意味。在讲到重点、难点时要加重语气,适当放慢速度,必须要时停顿一下,能起到强化提示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4.3 要体现语言的美感
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要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首先,老师要学会讲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清、听得明白,南腔北调,必定会大煞课堂教学之效果,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因此,用普通话讲课,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其次,要有感染力。教学语言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巧妙设计,不能一概而论。要用语言的感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讲话力求做到有声有色。如我在讲授《王二小》、《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时,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的感情随教师感情变化而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收稿日期: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