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动词 妙施变换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y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句子,谓语是骨架,不可或缺,且大多由动词充当,所以在进行句式变换时,若能巧妙地抓住句中的动词来做文章,往往事半功倍。下面通过三个例子说明:
  
  一、抓动词,化长为短
  
  长句往往附加成分较多,结构复杂,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甄别出长句中的动词,尤其是那些能够用来做谓语的动词,解题会变得简单。
  [例1]请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字数可适当增减)
  安先生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既具有震撼力又能突出主题的照片作为这篇文章的配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要求将此长句改写为三个短句。显然,三个短句就必需三个谓语动词。只能到长句中去寻找我们需要的谓语动词。句中有四个可用作谓语的动词,即“精选”“具有…‘突出…‘作为”。按理讲,四个动词可以组构出四个单句,可题目只要求我们改写成三个短句,怎么办?那就必须将其中的两个动词以某种合理的形式置于同一句中,显然,在这里,“具有”“突出”两个动词联系紧密,就适宜作如此处理。
  参考答案①安先生从数以千汁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照片。②这些照片既具有震撼力又能突出主题。③这些照片将被用来作为这篇文章的配图。
  
  二、抓动词,化短为长
  
  要将短句化为长句,长句的谓语动词就只有从这些短句的系列谓语动词中去找寻,一旦谓语动词确定,化短为长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2]请将下面的三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字数可适当增减)
  ①“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
  ②鲁迅先生见过“雷峰夕照”的真景。
  ③鲁迅先生认为“雷峰夕照”的真景并不见佳。
  [解析]这三句子谓语动词分别为“是…‘见过”“認为”。接下来就是从这三个动词中确定出一个动词,让它作为所要变出的长单句的谓语。通过比对揣摩可知,“认为”最合适。
  [参考答案]鲁迅先生认为他所见过的“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的真景并不见佳。
  
  三、抓动词,巧妙重组
  
  句子重组类题目,往往都会明确给出所要重组语句的开头,而一般来说,这些开头大多都充当着所要重组语句的主语,因此,在解题时,能否准确找出与此开头相搭配的谓语动词至为重要。
  例3 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主语,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字数可适当增减)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解析 要使“那些不朽的书籍”为主语,就必须到原句中去挖掘可与此主语相搭配的谓语动词,然后顺藤摸瓜,依次解决其它问题。原句中可充当谓语的动词有“经历”“冲刷”“接受”三个,而“那些不朽的书籍”不仅处于含有动词“经历”“冲刷”的语句之中,而且还充当着它们的陈述对象,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考虑由它们来对主语先行陈述,然后再让其与“接受”(结合语意此处得换用“给予”一词)相搭配。
  参考答案 那些不朽的书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给予了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实战演练
  1 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写为几个短句,字数可适当增减,但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文字相传是皇帝的史官,据说是有四只眼睛的名叫仓颉的人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乌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而造的。
  2 请将下列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原句内容不能省略)
  ①数学上的莫比乌斯定理是极其抽象的。
  ②陈先难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③陈先难教授用它解决了物理上一系列既重要又困难的逆问题。
  ④1990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以整版篇幅评论和祝贺陈先难教授。
  3 以“西德范例教学理论”为表述对象,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减字词)
  ①理论界认为二战之后有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②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
  ③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答案
  1 中国文字相传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造的。据说仓颉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了字。
  2 1990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以整版篇幅评论和祝贺用数学上极其抽象的莫比乌斯定理解决了物理上一系列既重要又困难的逆问题的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陈先难教授。
  3 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德“范例教学”理论,被理论界认为是二战之后产生的与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省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为名家的非名篇,内容为人物传记,如2007年为王士祯的《先祖事略》,2008年为宋濂的《龙渊义塾记》,今年为苏氏兄弟的《孟德传》和《书(孟德传)后》,从选文来看,都严格遵守《考试大纲》的“浅易文言文”的原则,题型也较固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3个选择题,主要考查四个实词在文本中的含义,人物性格的概括和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理解,对作者观点的辨析等;第二部分为语句翻译,这
期刊
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各省市的语文试题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总体来看,湖北卷的命题的确体现了《湖北省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科补充说明》中的“指导思想”:“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本文仅选取第六大题中的语言运用各小题细加分析。  [第20题简析]这道题笔者暂且称之为“回归教材”题,应该说此题已成为湖北语文试卷的特色题。湖北卷此前已连续三年出现这种题型,虽具体题目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诗歌解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期刊
现代文中实词方面的同义词辨析,实质上是近义词辨析。大凡是近义词,它们多有一个共同的语素;而其不同的语素恰恰形成了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同辨析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异”讲的就是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同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概念和意義上的差别    [例1]作客——做客  辨析 前者指客居他乡,后者指当客人。“客”在文言中有两大义项:①寄居或迁居外地,如“萍水相逢,尽
期刊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其中反映花妖鬼魅与人类之间浪漫爱情的故事,更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深爱。但是,在这风花雪月,刻骨铭心的浪漫背后,却有这样两篇篇幅短小,却不能不让人动容的篇章,这就是以动物为主角的《鸿》和《义鼠》。前者与爱情有关,后者与友情有关。在《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文章中,这两篇小文以其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真挚的情感展示
期刊
论说文以深刻厚重的思想启迪人,记叙文以生动精致的情节感动人,写景抒情散文中的铺展描写可以让人在熨帖繁丰的文字中沉醉放松,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取悦读者的好办法。  下面谈淡具体操作的方法:  一、词语选择上多用文艺色彩极浓的“艺术辞藻”,尽量运用色彩感强的有感染力的词语。如具有感情色彩的“温柔、优雅、欢欣、憧憬”,具有视觉形象的“露珠、璀璨、晶晶亮”,具有听觉形象的“叮当、噼啪、淙淙”,具有嗅觉与味觉
期刊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辨别异同,品评高下。可进行思想与艺术性的全方位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一两个要素进行比较,说明特点,道出妙处。一般说来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有下面一些。    一、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及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期刊
美文欣赏    快乐  梁实秋  天下最快乐的事大概莫过于做皇帝。“首出庶物,万国成宁。”至不济可以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清乾隆皇帝,“称八旬之鱼觞,镌十全之宝”,三下江南,附庸风雅。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人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喟。  在穷措大眼里,九五之尊,乐不可支。但是试起古今中外的皇帝于地下,问他们一生中是否全是快乐。答案恐怕相当复
期刊
句子成分省略    一、省略主语  1 承前省。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其聲)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赤壁赋》)  2 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 自述省。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余)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4 
期刊
高考语文文学类作品阅读中,常常设有“作用类”试题。从行文结构上看,或有铺垫,或有伏笔。它们之间的辨别,常常令大家头痛。  “铺垫”和“伏笔”,确实容易混淆,它们都有为下文服务的共同目的,但服务的重心明显不同。我们如果能借助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来理解、识记,面对新的语境时就不愁不能融会贯通,实现迁移,给出准确答案。    概念俗解    通俗地说:铺垫是“打基础”,伏笔是“作暗示”。  铺垫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