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新的世纪,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命脉、基础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水的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主要结合高安市2009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水利;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22-0203-01
2009年,高安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住被列入“全国首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的机遇,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整片推进,协会优先、良性管理,绩效考评、当年见效”的工作思路,加大规划力度、改革资金管理、创新建管机制,“小农水”建设呈现出喜人变化。2009年,全市投入资金3665万元,共开工“小农水”项目100余个,完成土石方160多万方,整治渠道268.9千米,新建渠系建筑物1109座。这些项目的建成,可年新增节水能力686.5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2.18万亩,改善中低产田1.94万亩,新增粮食0.98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35.35元。
1 规划先行,“零敲碎打”变“整体推进”
不打无准备之仗。高安市在被确定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后,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高安市农田灌溉规划》为依据,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按照“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宣传发动,全力推动全市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高安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推出了四大举措:
举措一:创新思路,建设现代农业水利。为提高高安市农业发展后劲,发展现代农业,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农科所院对高安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规划,编制完成了《高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高安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组织编制了《高安市现代农业水利建设方案》,并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2009年配套建设了锦北灌区八干渠灌溉片和锦惠干渠七支渠灌溉片2个末级渠系改造示范片建设共2.6万亩,项目区末级渠系配套基本完善,示范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
举措二:统筹规划,构建水系。合理可行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基础和保障。高安市从水利、财政、农发等单位抽调了专门人员,编制完成了《高安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涉及灌溉面积102.96万亩,摸清了全市农田灌溉工程“家底”,理清了工程建设重点,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奠定了良好技术基础。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确定后,高安市根据《规划报告》确定实施内容,编制规划并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为了尊重民意,高安市组织设计人员和项目区乡镇水管员,加强与项目所在地农民群众的沟通,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此次重点县实施要求,连片整体推进原则,编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
举措三:资金整合,集中投入。高安市大幅增加财政资金,有效整合部门资金,积极发动群众投劳投资,有力保障了重点县工程建设需要。一方面,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高安市秉着“农业要发展,水利要先行”思路,市财政每年在压缩其他支出的情况下,在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少于100万元的同时,09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配套资金达476万元;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涉农资金。高安市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规划为平台,改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的模式,转向依托水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各渠道资金,集中投入,分口实施,整片推进,整合涉农资金2194万元,全面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规划任务。
举措四:营造氛围,整体推进。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的坚实基础。每个项目开工之前,我们都会在项目区召开市、镇、村三级干部动员宣传会,统一干部思想,明确各自责任。之后,各乡镇召开乡镇、村、小组宣传发动会,将上级的有关精神、投工投劳等各方面要求传达到村小组。同时,通过工作简报、宣传单、板报、电视报刊等形式,向项目区群众宣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了“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机制,积极转变工作方式,规范“一事一议”,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并保护好基层群众的积极性。2009年,高安市群众投工投劳30余万工日,折资达1189万元。
2 质量为本,“肠梗阻渠”变“通畅水渠”
质量是“小农水”项目建设的“生命线”。从组织领导到质量监管,从工程进度到项目验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高安市都做到一丝不苟,严把施工标准,认真组织项目实施,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确保项目竣工。
领导“到位”。为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农田灌溉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高安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项目区乡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程实施小组,市水利局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程协调小组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为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高安市还制订了《高安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六项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确保工程建设管理到人、责任到岗。
质量“到家”。工程质量重于泰山。在项目建设中,高安市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制定了《高安市小型农田水利改造工程建设质量检查控制实施细则》,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法人的质量要求,从组织、制度、人员、措施等方面细化质量保证措施。同时,将原材料质量控制作为重点来抓,为确保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市小农水工程建设项目部专门聘请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水利技术人员为U型槽构件质量监督员,每天进入厂家指导监督,加强构件检测和质量控制,确保构件质量合格,严禁不合格构件上工地。高安市还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群众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在项目区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及受益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
进度“到点”。由于项目实施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围绕“所有工程必须在2010年3月15日前完成”这一目标,为高质量、高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工,确保开春灌溉用水需求,高安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握施工进度。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明确每条渠道、每座建筑物的开工、完工日期,将整个项目进度按时间段进行划分,落实每天、每星期、每月应完成的工程量。同时,做好施工进度记录,填写施工进度计划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部每周都要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检查督促。此外,还坚持施工进度日报制。每天8:30以前用电话,按要求报告上一天的施工进度, 每星期四上午8:30将盖章签字好的报表报项目部。对当天未完成的工程量,当天必须提出赶工措施,没有特殊情况,第二天必须补上;遇有特殊情况,该星期内必须完成。兰
坊3标段施工单位严格按照项目部的要求,落实人员、责任进行施工管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然按时高标准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3 管护跟进,“无人问津”变“齐抓共管”
如何管好、用好已建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高安市用行动破解了这一个难题,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建协会。”加快建立项目建后管护机制,按照“组建规范、产权明晰、水价合理、管理自主”的原则,高安市2009年完成了灌溉农田用水户协会组建工作,全市共成立用水协会245个,覆盖全市农田灌溉面积103万亩,将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等工程产权或使用权明确归农民用水户协会所有,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帮助用水户协会加强农田渠系工程的管理。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建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管长远”的目标。2009年,全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区达8个,组建农民用水协会38个,管理灌溉面积7.8万亩,在项目区,初步形成以农民用水户协会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重管水。”协会成立后,灌区管理权交给协会,协会又把每条渠道都划段承包到会员,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共同管水的局面。水费征收实行“三公开、三禁止”,即公开用水面积、公开水价、公开水费;禁止超范围、禁止超面积、禁止超标准计征水费。建立专帐,做到收入有来源,开支有去向,按时编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报会员大会审查,接受群众监督。会员什么时候用水、用多少水都由协会统一调整,并通过用水小组及时向用户公布配水、放水、收费情况。协会构成人员包括村干部、组干部、普通党员、群众等,大家不仅互相监督,而且事事有人过问、有人管理,确保了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例如兰坊长坪用水协会聘请了专职管水员,灌溉用水由管水员统一管理,按需分配放水。村民再也不用“白天田里忙,晚上田边守”了,村民之间的矛盾消除了,放水条件改善了,水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惠民生”项目建成后效益明显,一是工程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兰坊镇是高安市2009年度重点县小农水项目建设的重点乡镇。涉及东下灌区(小型灌区)和锦北灌区(大型灌区)锦惠片七支渠改造工程灌溉农田2万多亩,项目实施前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沟渠淤塞,积水排泄不畅,在当地有 “晴三天就旱、雨一场就涝”之说。2007年6月底的一场暴雨,5000多亩水田被淹,十多个村庄被困,积水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去,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灌区群众苦不堪言。项目实施后,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机械能便捷下田”目标。2010年5月13日、6月18日的两场特大暴雨,虽然也造成了部分农田被淹、村庄被困,但雨一停,田间的水就顺着沟渠往锦河里流,庄稼得救了,群众心安了。二是工程效益明显。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能力,密切了干群关系,许多原来放不到水的“望天丘”变成了“丰产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取得了“水增效、田增产、民增收、干部减压、群众减负、管理减制”的“三增三减”成效。灌区工程灌溉保证率达到8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年新增节水能力686.5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2.179万亩,改善中低产田1.94万亩,新增粮食0.9808万吨,新增农作物产值263.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35.35元。
4 结束语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水资源是核心资源,这种资源,目前尚无法用其他资源替代,也不能依赖高科技解决的资源。如果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不考虑或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的增长建筑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之上,必然造成水危机。如果处理不好,水问题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水利必须先现代化。
关键词 现代农业水利;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22-0203-01
2009年,高安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住被列入“全国首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的机遇,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整片推进,协会优先、良性管理,绩效考评、当年见效”的工作思路,加大规划力度、改革资金管理、创新建管机制,“小农水”建设呈现出喜人变化。2009年,全市投入资金3665万元,共开工“小农水”项目100余个,完成土石方160多万方,整治渠道268.9千米,新建渠系建筑物1109座。这些项目的建成,可年新增节水能力686.5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2.18万亩,改善中低产田1.94万亩,新增粮食0.98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35.35元。
1 规划先行,“零敲碎打”变“整体推进”
不打无准备之仗。高安市在被确定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后,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高安市农田灌溉规划》为依据,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按照“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宣传发动,全力推动全市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高安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推出了四大举措:
举措一:创新思路,建设现代农业水利。为提高高安市农业发展后劲,发展现代农业,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农科所院对高安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规划,编制完成了《高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高安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组织编制了《高安市现代农业水利建设方案》,并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2009年配套建设了锦北灌区八干渠灌溉片和锦惠干渠七支渠灌溉片2个末级渠系改造示范片建设共2.6万亩,项目区末级渠系配套基本完善,示范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
举措二:统筹规划,构建水系。合理可行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基础和保障。高安市从水利、财政、农发等单位抽调了专门人员,编制完成了《高安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涉及灌溉面积102.96万亩,摸清了全市农田灌溉工程“家底”,理清了工程建设重点,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奠定了良好技术基础。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确定后,高安市根据《规划报告》确定实施内容,编制规划并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为了尊重民意,高安市组织设计人员和项目区乡镇水管员,加强与项目所在地农民群众的沟通,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此次重点县实施要求,连片整体推进原则,编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
举措三:资金整合,集中投入。高安市大幅增加财政资金,有效整合部门资金,积极发动群众投劳投资,有力保障了重点县工程建设需要。一方面,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高安市秉着“农业要发展,水利要先行”思路,市财政每年在压缩其他支出的情况下,在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少于100万元的同时,09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配套资金达476万元;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涉农资金。高安市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规划为平台,改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的模式,转向依托水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各渠道资金,集中投入,分口实施,整片推进,整合涉农资金2194万元,全面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规划任务。
举措四:营造氛围,整体推进。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的坚实基础。每个项目开工之前,我们都会在项目区召开市、镇、村三级干部动员宣传会,统一干部思想,明确各自责任。之后,各乡镇召开乡镇、村、小组宣传发动会,将上级的有关精神、投工投劳等各方面要求传达到村小组。同时,通过工作简报、宣传单、板报、电视报刊等形式,向项目区群众宣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了“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机制,积极转变工作方式,规范“一事一议”,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并保护好基层群众的积极性。2009年,高安市群众投工投劳30余万工日,折资达1189万元。
2 质量为本,“肠梗阻渠”变“通畅水渠”
质量是“小农水”项目建设的“生命线”。从组织领导到质量监管,从工程进度到项目验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高安市都做到一丝不苟,严把施工标准,认真组织项目实施,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确保项目竣工。
领导“到位”。为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农田灌溉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高安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项目区乡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程实施小组,市水利局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程协调小组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为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高安市还制订了《高安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六项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确保工程建设管理到人、责任到岗。
质量“到家”。工程质量重于泰山。在项目建设中,高安市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制定了《高安市小型农田水利改造工程建设质量检查控制实施细则》,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法人的质量要求,从组织、制度、人员、措施等方面细化质量保证措施。同时,将原材料质量控制作为重点来抓,为确保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市小农水工程建设项目部专门聘请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水利技术人员为U型槽构件质量监督员,每天进入厂家指导监督,加强构件检测和质量控制,确保构件质量合格,严禁不合格构件上工地。高安市还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群众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在项目区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及受益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
进度“到点”。由于项目实施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围绕“所有工程必须在2010年3月15日前完成”这一目标,为高质量、高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工,确保开春灌溉用水需求,高安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握施工进度。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明确每条渠道、每座建筑物的开工、完工日期,将整个项目进度按时间段进行划分,落实每天、每星期、每月应完成的工程量。同时,做好施工进度记录,填写施工进度计划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部每周都要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检查督促。此外,还坚持施工进度日报制。每天8:30以前用电话,按要求报告上一天的施工进度, 每星期四上午8:30将盖章签字好的报表报项目部。对当天未完成的工程量,当天必须提出赶工措施,没有特殊情况,第二天必须补上;遇有特殊情况,该星期内必须完成。兰
坊3标段施工单位严格按照项目部的要求,落实人员、责任进行施工管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然按时高标准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3 管护跟进,“无人问津”变“齐抓共管”
如何管好、用好已建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高安市用行动破解了这一个难题,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建协会。”加快建立项目建后管护机制,按照“组建规范、产权明晰、水价合理、管理自主”的原则,高安市2009年完成了灌溉农田用水户协会组建工作,全市共成立用水协会245个,覆盖全市农田灌溉面积103万亩,将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等工程产权或使用权明确归农民用水户协会所有,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帮助用水户协会加强农田渠系工程的管理。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建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管长远”的目标。2009年,全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区达8个,组建农民用水协会38个,管理灌溉面积7.8万亩,在项目区,初步形成以农民用水户协会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重管水。”协会成立后,灌区管理权交给协会,协会又把每条渠道都划段承包到会员,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共同管水的局面。水费征收实行“三公开、三禁止”,即公开用水面积、公开水价、公开水费;禁止超范围、禁止超面积、禁止超标准计征水费。建立专帐,做到收入有来源,开支有去向,按时编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报会员大会审查,接受群众监督。会员什么时候用水、用多少水都由协会统一调整,并通过用水小组及时向用户公布配水、放水、收费情况。协会构成人员包括村干部、组干部、普通党员、群众等,大家不仅互相监督,而且事事有人过问、有人管理,确保了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例如兰坊长坪用水协会聘请了专职管水员,灌溉用水由管水员统一管理,按需分配放水。村民再也不用“白天田里忙,晚上田边守”了,村民之间的矛盾消除了,放水条件改善了,水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惠民生”项目建成后效益明显,一是工程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兰坊镇是高安市2009年度重点县小农水项目建设的重点乡镇。涉及东下灌区(小型灌区)和锦北灌区(大型灌区)锦惠片七支渠改造工程灌溉农田2万多亩,项目实施前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沟渠淤塞,积水排泄不畅,在当地有 “晴三天就旱、雨一场就涝”之说。2007年6月底的一场暴雨,5000多亩水田被淹,十多个村庄被困,积水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去,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灌区群众苦不堪言。项目实施后,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机械能便捷下田”目标。2010年5月13日、6月18日的两场特大暴雨,虽然也造成了部分农田被淹、村庄被困,但雨一停,田间的水就顺着沟渠往锦河里流,庄稼得救了,群众心安了。二是工程效益明显。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能力,密切了干群关系,许多原来放不到水的“望天丘”变成了“丰产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取得了“水增效、田增产、民增收、干部减压、群众减负、管理减制”的“三增三减”成效。灌区工程灌溉保证率达到8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年新增节水能力686.5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2.179万亩,改善中低产田1.94万亩,新增粮食0.9808万吨,新增农作物产值263.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35.35元。
4 结束语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水资源是核心资源,这种资源,目前尚无法用其他资源替代,也不能依赖高科技解决的资源。如果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不考虑或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的增长建筑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之上,必然造成水危机。如果处理不好,水问题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水利必须先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