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进行了一些對比,论证了“高中英语教学各环节之间容易缺乏直接关联性”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其次,主要以爱德华·桑代克的“使用律”为出发点,阐述了由此问题引发的严重后果。然后,主要以张思中老师的外语学习理论和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的超右脑英语学习理论为根据,提出了一些针对此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直接关联性 使用律 可变联结 输入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26-01
一、题目的由来
早在2005年,笔者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文时,感到了深深的共鸣。他是这样论述的,“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象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读完这一段话,我心里一怔,“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这句话讲的不是我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想克服又苦于找不到方法克服的弊病吗?
当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一种“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时,知识的输入就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久而久之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而只有当知识被及时地投入使用,它才能发挥作为知识的功用,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获取知识才会是一种体验成就感的过程,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和逻辑关系。
二、问题的描述、成因及后果
1.问题的描述
外语教学中各主要教学环节之间在一定程度上都很容易出现缺乏直接关联性。“课堂上语言知识输入和课后技能训练之间容易出现缺乏关联性”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以我现在任教的高一(12)班为例,假设学生在数学课上重点学习和探究了“双曲线”,那么他们的课后巩固练习一定是几道与“双曲线”知识直接相关的题目。与此对比,假设今天学生在上外语课时重点讲解了模块5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他们的课后作业很可能是一篇完形填空和三篇阅读理解,也有可能是2篇任务型阅读,又或者可能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些作业布置得都无可非议,合情合理。因为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这些题型都是高考得分的重中之重,不经常训练、天天训练,考试怎么能得高分呢?
2.问题的成因和后果
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高考的考试试卷上。还是以数学为例,数学课本上每一个章节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试卷上以高考试题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所以,从理论上说,每堂数学课所教授的知识点和题型,都可以有巨大的题库与其对应。但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假设,我现在正在教授或复习模块二第二单元(Wish you were here),在上完阅读课或知识点讲解课或任何听、说、读、写的训练后,教师要想布置学生课后做一些与课堂教授的内容有直接关联的训练都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课本上的课文内容直接以考题形式出现在试卷上的可能性极低。而且,对于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等高考题型的训练需求总是无止境的。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以单元话题和课文为主)与课后技能训练之间很容易出现缺乏直接关联性的现象。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坦然地接受这一具有必然性现象的发生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爱德华· 桑代克早在20世纪初在其“练习律”中就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其“练习律”(law of exercise)(其学习规律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使用律”(law of use)和“失用律”(law of disuse)构成的。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失用律)。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如果,上课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某一特定的联结,比如说,他们知道了be absorbed in 这个结构,也就是说建立了这个联结,学生需要在第一时间去在“使用律”中去增强这一“联结”。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对这一联结进行增强,这种“可变联结”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针对此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一现象对高中外语教和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笔者作了以下实践尝试。
1.基于课文的拓展活动
在处理课本时,可以通过以下形式给学生布置课后训练作业, 以便尽量做到课后训练与课堂语言知识输入直接相关。
A.当课堂上处理文本时,把课文改编成完形填空或填空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B.当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时,组织学生对刚刚建立的“可变联结”(具体的词法、句法、语法现象)进行造句训练;
C.当学生对文本比较熟悉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改编课文的训练,比如,以改变人称的方式改写课文,或缩写、扩写文本,或续写文本等;
D.以课本文本为话题,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话题进行演讲、辩论等活动。
通过这些做法,从语言知识输入的方向,建立了语言知识输入和阅读、写作、口语等技能训练之间的直接关联性。
2.输入性阅读技能训练
所谓“输入性阅读技能训练”,就是将阅读训练和语言知识的输入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将英语的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成“泛读”和“输入性阅读”两种。其次,对于“输入性阅读”,要求在阅读训练后,教师和学生共同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词汇、短语、语法、句法信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文章包含的疑难句、长句;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整个文本的中心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立场。每周分析一篇或两篇这样的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文章,并且要求学生对这样的文章进行剪贴,统一给定编号,课后以对待课文的方式进行朗读,甚至背诵,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驾御能力。
通过这种做法,从阅读理解训练的方向出发,建立课后阅读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输入的直接关联性。
四、总结
本文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些针对本文所论述问题的对策。但我深感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是个非常庞大而且与整个教育体系相关的问题,并非凭某一两位教师的力量可以解决的,而且我提出的这些对策一定还很不成熟和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但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检验和充实,更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点。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思中. 张思中与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直接关联性 使用律 可变联结 输入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26-01
一、题目的由来
早在2005年,笔者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文时,感到了深深的共鸣。他是这样论述的,“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象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读完这一段话,我心里一怔,“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这句话讲的不是我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想克服又苦于找不到方法克服的弊病吗?
当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一种“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时,知识的输入就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久而久之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而只有当知识被及时地投入使用,它才能发挥作为知识的功用,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获取知识才会是一种体验成就感的过程,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和逻辑关系。
二、问题的描述、成因及后果
1.问题的描述
外语教学中各主要教学环节之间在一定程度上都很容易出现缺乏直接关联性。“课堂上语言知识输入和课后技能训练之间容易出现缺乏关联性”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以我现在任教的高一(12)班为例,假设学生在数学课上重点学习和探究了“双曲线”,那么他们的课后巩固练习一定是几道与“双曲线”知识直接相关的题目。与此对比,假设今天学生在上外语课时重点讲解了模块5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他们的课后作业很可能是一篇完形填空和三篇阅读理解,也有可能是2篇任务型阅读,又或者可能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些作业布置得都无可非议,合情合理。因为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这些题型都是高考得分的重中之重,不经常训练、天天训练,考试怎么能得高分呢?
2.问题的成因和后果
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高考的考试试卷上。还是以数学为例,数学课本上每一个章节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试卷上以高考试题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所以,从理论上说,每堂数学课所教授的知识点和题型,都可以有巨大的题库与其对应。但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假设,我现在正在教授或复习模块二第二单元(Wish you were here),在上完阅读课或知识点讲解课或任何听、说、读、写的训练后,教师要想布置学生课后做一些与课堂教授的内容有直接关联的训练都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课本上的课文内容直接以考题形式出现在试卷上的可能性极低。而且,对于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等高考题型的训练需求总是无止境的。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以单元话题和课文为主)与课后技能训练之间很容易出现缺乏直接关联性的现象。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坦然地接受这一具有必然性现象的发生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爱德华· 桑代克早在20世纪初在其“练习律”中就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其“练习律”(law of exercise)(其学习规律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使用律”(law of use)和“失用律”(law of disuse)构成的。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失用律)。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如果,上课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某一特定的联结,比如说,他们知道了be absorbed in 这个结构,也就是说建立了这个联结,学生需要在第一时间去在“使用律”中去增强这一“联结”。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对这一联结进行增强,这种“可变联结”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针对此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一现象对高中外语教和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笔者作了以下实践尝试。
1.基于课文的拓展活动
在处理课本时,可以通过以下形式给学生布置课后训练作业, 以便尽量做到课后训练与课堂语言知识输入直接相关。
A.当课堂上处理文本时,把课文改编成完形填空或填空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B.当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时,组织学生对刚刚建立的“可变联结”(具体的词法、句法、语法现象)进行造句训练;
C.当学生对文本比较熟悉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改编课文的训练,比如,以改变人称的方式改写课文,或缩写、扩写文本,或续写文本等;
D.以课本文本为话题,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话题进行演讲、辩论等活动。
通过这些做法,从语言知识输入的方向,建立了语言知识输入和阅读、写作、口语等技能训练之间的直接关联性。
2.输入性阅读技能训练
所谓“输入性阅读技能训练”,就是将阅读训练和语言知识的输入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将英语的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成“泛读”和“输入性阅读”两种。其次,对于“输入性阅读”,要求在阅读训练后,教师和学生共同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词汇、短语、语法、句法信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文章包含的疑难句、长句;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整个文本的中心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立场。每周分析一篇或两篇这样的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文章,并且要求学生对这样的文章进行剪贴,统一给定编号,课后以对待课文的方式进行朗读,甚至背诵,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驾御能力。
通过这种做法,从阅读理解训练的方向出发,建立课后阅读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输入的直接关联性。
四、总结
本文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些针对本文所论述问题的对策。但我深感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是个非常庞大而且与整个教育体系相关的问题,并非凭某一两位教师的力量可以解决的,而且我提出的这些对策一定还很不成熟和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但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检验和充实,更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点。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思中. 张思中与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