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 科甲冠八闽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399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嘉靖44年(1545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今荔城区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明万历16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又把两座木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从此,莆田有了“文献名邦”之美誉。当时,莆田文化教育发达,读书之风日盛,“比屋业儒”,“邹鲁遗风”,人才辈出。文献名邦这项桂冠戴之无愧,并不过誉。
  旧时的兴化军(即莆田)是福建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地方。从唐代至清代,共有2370多名进士(含特奏名等),其中状元12名,榜眼7名,探花5名。仅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位居福建之首,留下许多科甲佳话,通过科举,莆仙人进入宰相官阶的有14名,当过尚书的31名,侍郎30多名。
  读书之风为八闽之甲
  莆田文化昌盛其源来自中原。自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部分氏族纷纷南迁避乱,不少书香后裔传播文化、扎根莆田。
  唐代郑露三兄弟从永泰入莆,建书堂于今广化寺左侧教读子弟,传授文化。原城内北门有座“开莆来学”木坊,就是颂扬他们为莆阳倡学之始的功绩。到了宋代,民间读书之风盛行,莆田人以“读书为故业”,《一统志》云:“读书为八闽之甲”。
  当时,不但有朝廷创办的府学、县学等书堂,而且还有民间兴办的书堂、书院。如宋朝有名的理学家林光朝攻读之处蒲弄草堂(今前沁附近),他讲学的黄石红泉书院;白湖陈俊卿的仰止堂;黄绩郡城外望仙门建的东湖书堂;郑耕老的郑氏书堂;方万的一经堂;林安中的澄渚梯云斋;郑樵的夹漈草堂和郑厚的溪东草堂等。当时,书堂、书院请名师讲学授徒,学风大兴。
  到了明代,莆田兴学之风更为鼎盛,民间创办了不少社学,“四厢三十里”设有社学收徒教读。明天顺6年(1462年),全县设有社学62所,可见民间办学之盛,为士子登科扎下根基、铺平道路。
  中国首位武状元出自兴化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同时举行文举和武举考试。兴化人徐铎高中榜首,成为莆田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文状元。同年,兴化县清源西里人薛奕在殿试中力挫群雄,夺得武举第一,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可考证的武状元。“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神宗皇帝写下的诗句,表达了对莆田人夺得一科文武两状元的赞誉。
  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兴化举子相约前往京师,黄榜公布那天,京城临安轰动了。黄榜上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都是兴化军人,地处东南沿海偏僻地带的兴化军魁亚联登,四异同科,共有14人跃上龙门,成了临安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宋代是莆仙科举文化鼎盛时期。两宋共有及第进士1678名。这个时期,兴化人物大批涌现,充溢史册。如北宋名臣蔡襄,爱国宰相叶顒、陈俊卿,民族英雄陈文龙(莆田籍),大诗词家刘克庄,理学家林光朝等。
  莆仙地区另一个科甲盛期出现在明代,并且从政者重臣高官迭出,出现“六部尚书占五部”的奇特现象。清乾隆在《福建通志》评论兴化时说:“科甲冠八闽。”
  地狭人贫 一年14人中榜
  当年兴化14人同跃龙门,连宋高宗皇帝也觉得奇怪。在御赐新进士恩荣宴上,高宗皇帝问道:“为什么兴化军‘扮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又指着身旁的状元黄公度问道:“卿土何奇?”黄公度恭恭敬敬地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宋高宗又问榜眼陈俊卿,陈俊卿胸有成竹地回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宋高宗听后,评说:“公度不如卿!”
  要知道,兴化军在当时是福建陆地面积最小的一个军,地狭人贫。对于兴化出进士的原因,有学者认为,这要得益于重教兴学的浓厚氛围。早在唐代,莆田和仙游就相继创办了县学。宋代兴化官学“雄冠一时”,私人办学成风,书院林立,形成“三家四书堂”的景象。
  进士文化堪比妈祖文化
  昔日的状元府邸,今日已遍寻不到。但在莆仙大地上,还遗留着些许和进士有关的古迹。
  在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鳌山村海滨的雁阵山上,一块登瀛阁石碑完好地镶嵌在雁阵宫墙壁上。雁阵宫董事会董事长龚振秋告诉记者,黄公度曾在山上结庐苦读,中状元后,宋高宗皇帝为雁阵山公度读书处御书“登瀛阁”三字。在龚振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登瀛阁,只见阁前辟有宽敞的平埕,中间矗立着一尊黄公度读书石雕像。
  莆田市荔城区东阳村是“科甲腾芳之乡”。自明初御史陈道潜来此定居开始,逐渐形成群落,村里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莆田现存的科举文化“活化石”,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当地科举文化发达的历史。在村里的陈氏祠堂,墙上悬挂着历代进士名录。明清两朝中,东阳村先后出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14名贡生,出过“三世五进士”,还出过“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官宦人家多了,村落士大夫宅第鳞次栉比,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为御史第、德基祠等。“不读书不是东阳人!”陈庆育说,遗留在村里的一座古时学堂,至今墙上还有一块明嘉靖六年(1527年)丁亥正月立的陈俨庭训石碑,激励着后世子孙勤奋刻苦读书。
其他文献
看似黄金 胜似黄金  Jewelmer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成功生产出天然黄金珍珠的生产商。经过十几年的研究,Jewelmer已熟练掌握了金唇大珍珠贝的养殖方法,并培育出有金色光泽的大珍珠。这些黄金珍珠是将一小块牡蛎壳组织植入到小牡蛎中,这一移植形成了珍珠囊,而后碳酸钙不断地沉积在这一囊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珍珠囊就长成珍珠了。黄金珍珠从移植到成熟大约需要2年到5年的时间。
期刊
千姿百态的昆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出现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至今已发展为种类最多的动物,全世界估计有1000万种之多,中国的昆虫也在百万种左右。  昆虫在自然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生物食物链网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昆虫就没有生物的多样性。它又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关系密切,很多昆虫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朋友或敌手。  世界上有多少种昆虫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
期刊
94岁老人成功挑战“飞天”  日前,在英国直布罗陀机场,94岁的汤姆·拉基站在一架双座飞机的机翼上绕直布罗陀岩山飞行两圈。汤姆·拉基凭借这一壮举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机翼行走者。
期刊
直径超1米 重近半吨  日本埼玉县鸿巢市日前举行第13届鸿巢花火大会,约1.5万发烟花将夜空装点得五光十色。一颗直径约105厘米、重约460公斤的“4尺玉”巨型烟花最后登场。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的注视下,“4尺玉”上升到约530米的高度,绽放成直径约750米的大朵烟花,被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花。
期刊
福州吉庇巷是宋丞相郑性之故里,旧名耆德魁辅坊,又称魁辅里。明弘治《八闽通志》称:郑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转为“急避”。明嘉靖间,里人恶其名,改为“吉庇”,沿用至今。  忠心报国 言奏恳直  郑性之(公元1172年~公元1255年),字信之,号毅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世清寒,从小勤学;后来受学于朱熹,得到赏识,更加发愤苦读。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郑性
期刊
在长乐岭南、马厝、沙京各乡,“马铎代驾郊天”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正史里虽无记载,但吴昌炽的《客窗闭话》,陈云程的《闽中摭闻》等记录体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传下来还有“代驾郊天图”的真迹和当时明永乐帝御赐的金字牌匾。  马铎(公元1366年~公元1423年),字彦声,号梅岩,长乐县岭前村人(即岭南村)。原名马乐,后避讳永乐,受御赐“铎”,改名为马铎。据邑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公元
期刊
林鸿年(公元1804年~公元1886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及第,是福建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出使琉球。  林鸿年生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与人互相切磋学问。25岁时中了举人,并于道光九年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落第而回。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浇灭林鸿年一颗勇于进取之心,他在回家的路上赋诗
期刊
位于闽浙交界处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浦村是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时有18人中了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南宋时“特赐状元”缪蟾也是从这里走出的。  出身乡野 才智过人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竹影斜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这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西浦村青年缪蟾赴京赶考前所作一首《
期刊
在长乐历史上产生的11位状元中,地处偏僻的书院“明教堂”居然培养出了陈文龙、姚颖、姚勉三位状元,不能不令人惊奇。长在长乐后山的陈文龙是林则徐笔下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在福州五区八县,光祭祀陈文龙的尚书庙就达18座之多。  古代选拔人才的科学制度,始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11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
期刊
杏仁古街位于德化县城西北部32公里的上涌镇,被称为“县域次中心”,漫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灵鹫岩寺、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明代古寨等一批文物和旅游景点错落有致。其中,杏仁古街还获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杏仁街,又名杏仁坪,得名源于一棵千年老杏树。如今,人们看到的杏仁街之所以是百年古街而非千年古街,还得从它坎坷的“命运”谈起。  走在鹅卵石街面,两旁吊脚楼错落有致。宋朝,这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