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情况,为此,教师要注重、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不但接受知识,而且开拓思维,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互学互动;平等合作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帮助、信任的和谐氛围中。” 而个性化阅读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合作的过程。师生是互动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交往是个性化阅读的最基本的形式。“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教,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仅学,同时也在对话中教。师生互惠,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互赠理解和智慧,教师体验到自己的专业进步和自我实现的幸福,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使学生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师生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只要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就能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点燃个性阅读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然而阅读兴趣低迷是多数中学生的共性,而且网络文化又占据着中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导致学生无心思阅读课内外文本。为解决学生阅读兴趣低迷这一难题,我认为:(1)必须提倡爱读书,培养“我要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阅读,使读“网络”——读“社会”——读“文本”形成一循环链条。(2)巧设课前的开场白。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幽默、轻松、和谐的手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歌曲,用意蕴深刻的笑话、民间趣话导入,用一段哲理性或富有诗意的导语开头,或用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起句,携带特定的教学实物或挂图走进教室等等,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兴趣。如在教丰子恺的《渐》时,我就引入了“乱箭射绵羊”(讲述的是豆腐、泥鳅一块下冷水锅的故事)这一民间传说,学生被故事所吸引,听得津津有味,学习的兴趣很浓,很快就掌握了什么是“渐”这一难点。(3)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各种吟唱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先叫一位歌唱得比较好听的同学把这首词唱一遍,在歌声的渲染下,大家也都情不自禁地附和,古诗词课俨然成了音乐课,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马上激发出来。在唱的基础上,我对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化、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唱。通过反复吟唱,学生能品味到诗词的节奏,从而感受到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二、创设个性化教学语言,促进“教”“学”互动
个性化阅读包括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中,教师个性化的教起着决定性作用,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保障。阅读必须互动,“教”与“学”的语言要富有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个性化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于漪老师说:“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可见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具有何等的魅力。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换还他个委婉。”如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满怀激情的朗读两遍(尽可能把握豪放语气),再以婉约的语气读一遍,然后再由学生评判、比较、朗读,很快学生就领会了这首词的豪放情感。简洁、生动、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美感;朗诵语言富于情调、抑扬顿挫。唯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才能释放出来,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才能提高。总之,授课语言要有语言美,既简洁又生动,既平常又精彩,既通俗又有情调。
三、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互为补充
新课标“实施建议”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在课前10分钟说话训练中,有的学生选择《黄金时代》,有的选择《演讲与口才》,有的选择《漫画与幽默》等,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及时补充新信息;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写书评、读(观)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网上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等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如我在学生看了《孝女彩金》的电影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学生加深了对感恩、吃苦耐劳等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内外结合。首先要精心打造课堂教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设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的“突破口”,言简意赅地处理好每一篇课文,以启发学生思维。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文,使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增加语文素养。再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丰富阅读感受,增加閱读体验。如我在教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时,就和《渭城曲》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借景抒情的不同之处,前诗是以景喻情,后诗是以景衬情。
四、把握“文章情感”,推动“个性发展”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文章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本身就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语文是多情的沃土,盛产宝物,思想的结晶,情感的流溢,文字的精妙,琳琅满目。”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的阅读,挖掘教材的丰富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将泛读作为主旋律,融音调、表情、姿势、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其次是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功能,对课件制作、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播放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力求以“形象感目”、以“音美感耳”,以达到“情美感心”的目的。如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将那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江南采莲图,以及《月光曲》的配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把握了景物特征,领悟了思想感情,突破了教育难点。教学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自由支配,引导他们以独特的视觉观察事物,以独特的方式思考问题,以独特的手法表情达意,使他们具备深刻的思维品质,具有创新思维,从而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一定能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新平,赵立东.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漓江出版社,1998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互学互动;平等合作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帮助、信任的和谐氛围中。” 而个性化阅读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合作的过程。师生是互动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交往是个性化阅读的最基本的形式。“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教,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仅学,同时也在对话中教。师生互惠,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互赠理解和智慧,教师体验到自己的专业进步和自我实现的幸福,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使学生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师生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只要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就能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点燃个性阅读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然而阅读兴趣低迷是多数中学生的共性,而且网络文化又占据着中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导致学生无心思阅读课内外文本。为解决学生阅读兴趣低迷这一难题,我认为:(1)必须提倡爱读书,培养“我要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阅读,使读“网络”——读“社会”——读“文本”形成一循环链条。(2)巧设课前的开场白。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幽默、轻松、和谐的手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歌曲,用意蕴深刻的笑话、民间趣话导入,用一段哲理性或富有诗意的导语开头,或用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起句,携带特定的教学实物或挂图走进教室等等,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兴趣。如在教丰子恺的《渐》时,我就引入了“乱箭射绵羊”(讲述的是豆腐、泥鳅一块下冷水锅的故事)这一民间传说,学生被故事所吸引,听得津津有味,学习的兴趣很浓,很快就掌握了什么是“渐”这一难点。(3)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各种吟唱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先叫一位歌唱得比较好听的同学把这首词唱一遍,在歌声的渲染下,大家也都情不自禁地附和,古诗词课俨然成了音乐课,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马上激发出来。在唱的基础上,我对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化、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唱。通过反复吟唱,学生能品味到诗词的节奏,从而感受到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二、创设个性化教学语言,促进“教”“学”互动
个性化阅读包括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中,教师个性化的教起着决定性作用,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保障。阅读必须互动,“教”与“学”的语言要富有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个性化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于漪老师说:“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可见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具有何等的魅力。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换还他个委婉。”如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满怀激情的朗读两遍(尽可能把握豪放语气),再以婉约的语气读一遍,然后再由学生评判、比较、朗读,很快学生就领会了这首词的豪放情感。简洁、生动、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美感;朗诵语言富于情调、抑扬顿挫。唯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才能释放出来,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才能提高。总之,授课语言要有语言美,既简洁又生动,既平常又精彩,既通俗又有情调。
三、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互为补充
新课标“实施建议”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在课前10分钟说话训练中,有的学生选择《黄金时代》,有的选择《演讲与口才》,有的选择《漫画与幽默》等,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及时补充新信息;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写书评、读(观)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网上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等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如我在学生看了《孝女彩金》的电影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学生加深了对感恩、吃苦耐劳等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内外结合。首先要精心打造课堂教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设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的“突破口”,言简意赅地处理好每一篇课文,以启发学生思维。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文,使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增加语文素养。再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丰富阅读感受,增加閱读体验。如我在教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时,就和《渭城曲》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借景抒情的不同之处,前诗是以景喻情,后诗是以景衬情。
四、把握“文章情感”,推动“个性发展”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文章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本身就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语文是多情的沃土,盛产宝物,思想的结晶,情感的流溢,文字的精妙,琳琅满目。”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的阅读,挖掘教材的丰富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将泛读作为主旋律,融音调、表情、姿势、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其次是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功能,对课件制作、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播放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力求以“形象感目”、以“音美感耳”,以达到“情美感心”的目的。如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将那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江南采莲图,以及《月光曲》的配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把握了景物特征,领悟了思想感情,突破了教育难点。教学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自由支配,引导他们以独特的视觉观察事物,以独特的方式思考问题,以独特的手法表情达意,使他们具备深刻的思维品质,具有创新思维,从而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一定能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新平,赵立东.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漓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