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 提高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富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胸中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才会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同样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就是母语教学,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经常给学生读书听,同时,也让学生读。在朗诵中,让学生领略朱自清的《春》的艺术魅力,感受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的震撼力量,体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人文传统,欣赏杜甫的《望岳》的气势与胸襟,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第二,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出声地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朗读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在不经意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设计《清贫》的朗读时,有这样一个情节——方志敏同志被捕时与国民党两个匪兵的对话。同样一句话,处理不同,效果大不一样。能艺术地朗读,人物的身份、性格甚至神情、心理等,都能一读而毕现,文章的情趣、意境、主旨等,都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感悟。可见,斟酌朗读的过程,反复朗读的过程,也是领会文章、分析文章的过程。
   第三,朗读是一门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地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一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鲁彦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所以说,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应该真正重视朗读,提高自己和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让朗读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的主讲式教学深入骨髓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尽管在意识上,教师知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放手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践中并不理想。很多时候,教学“按部就班”地朝既定的方向行进,看似有条不紊,实际上是以结果代替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体验。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教师需要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亲切
期刊
一、自治城市   (一)关于自治城市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学家及史学家,包括一些国内的史学家,认为中世纪西欧地区的城市是完全自治的。主要著作有皮雷纳著的《中世纪的城市 经济和社会史评论》,在此书的第七章《城市制度》中提出,中世纪城市出现之初,市民阶级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是人身自由,保障商人和工匠可以来往于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并使自己与孩子的人身摆脱对领主权利的依附;其次是他们要求一个特别法庭,这
期刊
一、理论依据   1.国家新课标基本理念:要让课堂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动;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2.徐州市徐教教研【2013】4号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
期刊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日新月异,如春风和绿叶,给职高语文课堂带来了清爽的气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教学现状得到了改观,职高语文教学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合理化,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语文基础、职业特性和未来拓展方面的内容。但是,新 “读书无用论” 的滋生以及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得职高学生更多沉溺于网络、手机游戏,他们阅读文本体验的积极性相对滞后。职高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避重就轻”
期刊
“盈”的最基本义是“满”,孕妇腹中一子,足月即落入器皿。可是一旦叠加起来变成“盈盈”,意思就显得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了。   一、美好的样子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女主人公独立楼头,体态娇好。李白《宫中行乐图》:“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 丰姿仪态,“小小”,“盈盈”,有爱怜意。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两句的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它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种方
期刊
学生欲在高考语文赛场上获胜,作文得分十分重要,如果掌握了议论文并列式结构的写法,可以取得高分。考场作文中存在着如此现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而恰当,可得分却低。为什么呢?层次不清,论证不当,结构混乱。一篇议论文,如果布局如一盘散沙,自然就得不了高分。所以,好的议论文没有好结构是不行的。并列式结构,是一种操作性强、极易掌握的结构形式,值得学生掌握。   什么是议论文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
期刊
很多老师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教学,我们努力了,却难言效果,感觉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解决作文写作教学的难题。所以有的老师对作文教学时间安排较少,甚至有的老师敢于长时间不教学生写作文、不让学生写作文。作文教学、写作的低效、无效,是很多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我们作文教学到底因为什么而陷入困境?怎么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逆袭?   一、因为“阅读”,让我们无所适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