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流行混搭句式,比如“不会做饭的歌手当不了好司机”之类。在上海理工大学,倒真有一位老师可以用这种混搭句型来描述:不会写诗的化学教授开不了“人类文明”课——说的是化学专业教授博导、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缪煜清。在缪教授的创新教学实践中,奏响着“科学、人文、德育”三重奏,引领学生开阔视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深度体悟学问之美。
管理科学系大一学生陈亓,今年选修了缪煜清开的通识课“人类文明与化学”,听了第一堂课她就兴趣浓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丹砂炉鼎,何成镍金玄圆?”缪煜清在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基础上创作了这首小诗,并将其印在了自己设计的一幅东坡赏月图上,展示给讲台下的同学们。这图中的月亮可“非同一般”,是他用化学方法在实验室中合成的超圆镍合金微球,直径只有5微米大小,也就是A4纸厚度的十六分之一,肉眼几乎看不见,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如同一轮明月,栩栩如生。
“同学们,苏东坡眼中的这轮明月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其实,这是我们化学合成的微观粒子在显微镜下面的图像。”缪煜清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小小的粒子,在苏东坡的眼中却是一轮明月。深入微观世界,满目清辉,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细微之处大道至美!”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光怪陆离、琳琅满目、炉火纯青、点石成金、洗尽铅华,这些成语从何而来?《西游记》中频繁出现的“金公、木母、黄婆、婴儿、姹女”等词语有何含义?屠呦呦为何能从炼丹师葛洪那里获取灵感?化学到底是好还是坏?……缪煜清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讲化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创新思维。在他看来,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是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媒介。而專业课教师更应该加入到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学中来,开展专业史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打通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之间的壁垒,打通文理工之间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发现专业科学的真、善、美,获得成长的智慧。
管理科学系大一学生陈亓,今年选修了缪煜清开的通识课“人类文明与化学”,听了第一堂课她就兴趣浓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丹砂炉鼎,何成镍金玄圆?”缪煜清在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基础上创作了这首小诗,并将其印在了自己设计的一幅东坡赏月图上,展示给讲台下的同学们。这图中的月亮可“非同一般”,是他用化学方法在实验室中合成的超圆镍合金微球,直径只有5微米大小,也就是A4纸厚度的十六分之一,肉眼几乎看不见,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如同一轮明月,栩栩如生。
“同学们,苏东坡眼中的这轮明月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其实,这是我们化学合成的微观粒子在显微镜下面的图像。”缪煜清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小小的粒子,在苏东坡的眼中却是一轮明月。深入微观世界,满目清辉,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细微之处大道至美!”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光怪陆离、琳琅满目、炉火纯青、点石成金、洗尽铅华,这些成语从何而来?《西游记》中频繁出现的“金公、木母、黄婆、婴儿、姹女”等词语有何含义?屠呦呦为何能从炼丹师葛洪那里获取灵感?化学到底是好还是坏?……缪煜清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讲化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创新思维。在他看来,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是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媒介。而專业课教师更应该加入到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学中来,开展专业史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打通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之间的壁垒,打通文理工之间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发现专业科学的真、善、美,获得成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