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阿甘本是继海德格尔和福柯之后最值得阅读的思想家之一,有趣的是,阿甘本与两位大哲都有师承关系,阿甘本最早的研究就是关于海德格尔的语言转向,尤其是他早年的《语言与死亡》一书,就是向晚期海德格尔致敬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问题一直是阿甘本哲学中思考的核心问题,阿甘本也站在海德格尔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观。而福柯是阿甘本思想的另一个路向,尽管阿甘本对福柯着墨的文字不多,但是阿甘本最重要的著作“神圣人”系列,与福柯的思想保持了一种明显的衣钵关系。换句话说,阿甘本的重要概念神圣人、赤裸生命、生命政治、生命形式等都可以视为直接对福柯的继承和超越。由此可见,阿甘本是一个20世纪哲学谱系延续下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毫无疑问发轫于那个时代,尤其是“二战”之后的欧洲思想世界的迷惘和1968年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中的狂暴的撕裂,在那个时代,阿甘本并没有选择彻底地抛弃古典和传统,而是选择与阿比·瓦尔堡、海德格尔、本雅明、福柯这些具有深厚功底的古典学传承的思想家站在一起。
但是,阿甘本也是一位当代思想家。如果我们仅仅在古典的线索里去理解阿甘本,他便无法成为今天的阿甘本,不过是学院派里钻进故纸堆的一个满腹经纶的学究罢了。但是阿甘本不是这样的形象,除了他博学和扎实的知识功底之外(他对从柏拉图到斯多葛派学者,从圣保罗到早期护教论者,从诺斯替异教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统,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各位先哲如数家珍),他同时对现实的政治运动保持了最直接的关怀,他的思想,与巴迪欧、齐泽克、朗西埃、奈格里、哈特等人一样,成为当代激进政治运动的直接渊源。在1968年的时候,阿甘本就曾作为学生代表造访当时法国激进思想的领袖人物,情境主义国际的精神导师居伊·德波,尽管没有能与这位激进干将有缘得见,但是,德波一直是阿甘本思想中的精神支柱。在阿甘本的文字中,时常会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抽丝剥茧般地拨弄出一些令人震惊的道理,无论是他第一本《神圣人》(副标题是“主权权力与赤裸生命”),还是他新出的《内战》都在西方政治和思想发展史剥离出背后那血淋淋的真实。这个或许正是福柯所未竟的事业,而阿甘本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最激进的思想革命。
所以,阿甘本正在成为一种思想潮流的航标,也是当代思想中最传统的部分和最激进的部分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拼合,用拉康的话语来说,阿甘本本身就是当代的症候,他的出现已然是在传承与断裂的门槛上。
或许,这正是阿甘本为什么这么喜欢使用门槛一词的原因吧!门槛的特性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区分的症候,由于门槛的存在,我们可以将空间区分为内部和外部,我们的所有的思想架构,都依赖于这个内部和外部的区分而建立起来。但是这种内部和外部、一与多、本质与现象、存在与存在者、善与恶、生与死等二元的区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即门槛这个症候本身的问题,因为恰恰在这个门槛的点上,我们分不清它究竟属于哪一方,门槛既不是内部,也不是外部,它就是那个区分本身,而这个区分的门槛在二元性的分野中隐匿了自身,但是一旦这个门槛被彻底揭示出来。在阿甘本看来,也正是在这个门槛上,也意味着是二分的消解点,一切被认定为不可臧否的区分,都在这里分崩瓦解了。因此,对于阿甘本而言,当代西方思想的整个谱系正是依赖于这样一系列的门槛建立起来的,对我们今天任何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只有回溯到这样的门槛上才能彻底地迸裂。
在这个层面上看,真正归纳了阿甘本所有哲学和思想意图的概念正是这个门槛。尽管语言和元语言、生命形式、赤裸生命、神圣人等概念在整个阿甘本的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但是能够真正概括阿甘本从最早对诗节的研究,到整个“神圣人”的系列,阿甘本所做的工作就是寻找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和思想范式中的门槛。在《语言的圣礼》中,阿甘本就是找到了誓言这个门槛,因为正是誓言创造了作为神法的宗教和作为人法的政治的区分,也就是说,在誓言的道出中,守誓即建立了人法的政治秩序和法律秩序;而相反,如果违誓,则需要一种在场的神灵来实现对违誓者的诅咒,这样在誓言中,神灵以诅咒的方式被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宗教本身也来自于誓言。于是誓言构成了一个宗教和政治的二分,也是人类与神灵二分的门槛,而以誓言为中心,形成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神圣与世俗的二分的基本架构,而这就是阿甘本试图从誓言这个门槛中挖掘出来的东西。
对于当今中国大陆的阿甘本的译介和研究来说,尚处在起步阶段。汪民安教授所编辑的《生产》辑刊第二辑上,曾译介了阿甘本的一部分著作,尤其是翻译了阿甘本最为重要的著作《神圣人》的第三部的绝大部分内容。不过,这些译文尚不足以让我们管窥阿甘本的思想的宏观图景。实际上,在大陆公开出版的第一本阿甘本著作是他当年在罗马的一个讲座集,即对圣保罗的《罗马书》的讲座,这些讲座集的内容后来结集,以“剩余的时间”为标题出版。不过,对于不熟悉阿甘本主要思想的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有着不小的难度,因为表面上看起来这本书谈的是一个很宗教的话题,而且他就圣保罗《罗马书》的开篇第一句话给予逐字的解释,让人感觉这是一篇纯粹解经的著作。实际上,正如阿甘本标题强调的那样,重点是圣保罗在《罗马书》里谈到的世俗时间和被拯救后时间之间的门槛地带,这个地带就处于拯救过程中的时间,这个时间既不是世俗时间,也不是得救,它是一个剩余的时间。而这个作为门槛的剩余的时间成为了阿甘本剖析基督教所建立的神圣与世俗二分的另一道门槛。尽管如此,正如齐泽克后来所说,阿甘本的文字对于读者来说并不友好,很多读者很容易迷失在他建立起来的神秘的文字迷宫之中,也就是说,当《剩余的时间》作为汉语世界中的第一本阿甘本译著(同年,在台湾中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剩余的时间》的繁体中文版,很凑巧,《剩余的时间》同时成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第一本阿甘本完整的中文译著),这或许是当年这本书出版后并没有在中国掀起一场阿甘本的研究热潮的原因吧。
在随后的几年里,阿甘本的中译本逐渐增多,各个出版社都在积极地译介阿甘本。先是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阿甘本的一本很重要的哲学论文集《潜能》,这本《潜能》甚至比原来的英文本和意大利文版内容更为丰富,它将阿甘本很多重要的语言哲学和生命哲学论文汇集起来。其次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阿甘本的一本政治学论文集《无目的的手段》,不过无论是《潜能》还是《无目的的手段》都是论文的汇编,其中不乏阿甘本的有深度的力作,但是这些汇编论文集的确不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阿甘本思想的全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西北大学出版社的精神译丛第一次将阿甘本的“神圣人”系列,即《例外状态〈神圣之人〉二之一》,带到了汉语世界,尽管是台湾译者的修订版,但是这毕竟是让中国读者第一次读到阿甘本最重要的系列之一。
这样,我们可以审视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丛书”系列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左翼丛书”系列中大量阿甘本著作的翻译出版意义,其中“拜德雅丛书”系列包括了阿甘本的“神圣人”系列的《语言的圣礼》和阿甘本专门论图像与艺术的专著《宁芙》,以及阿甘本讨论诗学的专著《诗的终结》,它们的出版真正让大家领略到阿甘本最核心的思想,而“左翼丛书”的《神圣人:主权权力和赤裸生命》的出版则填补了阿甘本最重要的著作没有中译本的空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也会竞相加入到出版阿甘本译著的队伍中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阿甘本研究和译介的一个繁盛时代的开始。
的确,阿甘本就是那个症候,这个症候不仅是西方人的症候,也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的症候,在今天的中国大陆,阿甘本所描述的现象已经不可避免地浸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肌理之中,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一种赤裸生命,我们必须要借助阿甘本这道门槛,来进入到当代社会的症候之中,让门槛上的那种悬而未决的力量成为巴迪欧意义上的事件,至少巴迪欧和阿甘本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唯有一个在门槛(巴迪欧的说法是事件位)上的症候,才能诞生一种无法被我们现有区分体系所把握的事件,这个事件就是弥赛亚,是一个新的时间的开启。
但是,阿甘本也是一位当代思想家。如果我们仅仅在古典的线索里去理解阿甘本,他便无法成为今天的阿甘本,不过是学院派里钻进故纸堆的一个满腹经纶的学究罢了。但是阿甘本不是这样的形象,除了他博学和扎实的知识功底之外(他对从柏拉图到斯多葛派学者,从圣保罗到早期护教论者,从诺斯替异教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统,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各位先哲如数家珍),他同时对现实的政治运动保持了最直接的关怀,他的思想,与巴迪欧、齐泽克、朗西埃、奈格里、哈特等人一样,成为当代激进政治运动的直接渊源。在1968年的时候,阿甘本就曾作为学生代表造访当时法国激进思想的领袖人物,情境主义国际的精神导师居伊·德波,尽管没有能与这位激进干将有缘得见,但是,德波一直是阿甘本思想中的精神支柱。在阿甘本的文字中,时常会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抽丝剥茧般地拨弄出一些令人震惊的道理,无论是他第一本《神圣人》(副标题是“主权权力与赤裸生命”),还是他新出的《内战》都在西方政治和思想发展史剥离出背后那血淋淋的真实。这个或许正是福柯所未竟的事业,而阿甘本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最激进的思想革命。
所以,阿甘本正在成为一种思想潮流的航标,也是当代思想中最传统的部分和最激进的部分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拼合,用拉康的话语来说,阿甘本本身就是当代的症候,他的出现已然是在传承与断裂的门槛上。
或许,这正是阿甘本为什么这么喜欢使用门槛一词的原因吧!门槛的特性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区分的症候,由于门槛的存在,我们可以将空间区分为内部和外部,我们的所有的思想架构,都依赖于这个内部和外部的区分而建立起来。但是这种内部和外部、一与多、本质与现象、存在与存在者、善与恶、生与死等二元的区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即门槛这个症候本身的问题,因为恰恰在这个门槛的点上,我们分不清它究竟属于哪一方,门槛既不是内部,也不是外部,它就是那个区分本身,而这个区分的门槛在二元性的分野中隐匿了自身,但是一旦这个门槛被彻底揭示出来。在阿甘本看来,也正是在这个门槛上,也意味着是二分的消解点,一切被认定为不可臧否的区分,都在这里分崩瓦解了。因此,对于阿甘本而言,当代西方思想的整个谱系正是依赖于这样一系列的门槛建立起来的,对我们今天任何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只有回溯到这样的门槛上才能彻底地迸裂。
在这个层面上看,真正归纳了阿甘本所有哲学和思想意图的概念正是这个门槛。尽管语言和元语言、生命形式、赤裸生命、神圣人等概念在整个阿甘本的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但是能够真正概括阿甘本从最早对诗节的研究,到整个“神圣人”的系列,阿甘本所做的工作就是寻找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和思想范式中的门槛。在《语言的圣礼》中,阿甘本就是找到了誓言这个门槛,因为正是誓言创造了作为神法的宗教和作为人法的政治的区分,也就是说,在誓言的道出中,守誓即建立了人法的政治秩序和法律秩序;而相反,如果违誓,则需要一种在场的神灵来实现对违誓者的诅咒,这样在誓言中,神灵以诅咒的方式被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宗教本身也来自于誓言。于是誓言构成了一个宗教和政治的二分,也是人类与神灵二分的门槛,而以誓言为中心,形成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神圣与世俗的二分的基本架构,而这就是阿甘本试图从誓言这个门槛中挖掘出来的东西。
对于当今中国大陆的阿甘本的译介和研究来说,尚处在起步阶段。汪民安教授所编辑的《生产》辑刊第二辑上,曾译介了阿甘本的一部分著作,尤其是翻译了阿甘本最为重要的著作《神圣人》的第三部的绝大部分内容。不过,这些译文尚不足以让我们管窥阿甘本的思想的宏观图景。实际上,在大陆公开出版的第一本阿甘本著作是他当年在罗马的一个讲座集,即对圣保罗的《罗马书》的讲座,这些讲座集的内容后来结集,以“剩余的时间”为标题出版。不过,对于不熟悉阿甘本主要思想的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有着不小的难度,因为表面上看起来这本书谈的是一个很宗教的话题,而且他就圣保罗《罗马书》的开篇第一句话给予逐字的解释,让人感觉这是一篇纯粹解经的著作。实际上,正如阿甘本标题强调的那样,重点是圣保罗在《罗马书》里谈到的世俗时间和被拯救后时间之间的门槛地带,这个地带就处于拯救过程中的时间,这个时间既不是世俗时间,也不是得救,它是一个剩余的时间。而这个作为门槛的剩余的时间成为了阿甘本剖析基督教所建立的神圣与世俗二分的另一道门槛。尽管如此,正如齐泽克后来所说,阿甘本的文字对于读者来说并不友好,很多读者很容易迷失在他建立起来的神秘的文字迷宫之中,也就是说,当《剩余的时间》作为汉语世界中的第一本阿甘本译著(同年,在台湾中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剩余的时间》的繁体中文版,很凑巧,《剩余的时间》同时成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第一本阿甘本完整的中文译著),这或许是当年这本书出版后并没有在中国掀起一场阿甘本的研究热潮的原因吧。
在随后的几年里,阿甘本的中译本逐渐增多,各个出版社都在积极地译介阿甘本。先是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阿甘本的一本很重要的哲学论文集《潜能》,这本《潜能》甚至比原来的英文本和意大利文版内容更为丰富,它将阿甘本很多重要的语言哲学和生命哲学论文汇集起来。其次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阿甘本的一本政治学论文集《无目的的手段》,不过无论是《潜能》还是《无目的的手段》都是论文的汇编,其中不乏阿甘本的有深度的力作,但是这些汇编论文集的确不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阿甘本思想的全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西北大学出版社的精神译丛第一次将阿甘本的“神圣人”系列,即《例外状态〈神圣之人〉二之一》,带到了汉语世界,尽管是台湾译者的修订版,但是这毕竟是让中国读者第一次读到阿甘本最重要的系列之一。
这样,我们可以审视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丛书”系列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左翼丛书”系列中大量阿甘本著作的翻译出版意义,其中“拜德雅丛书”系列包括了阿甘本的“神圣人”系列的《语言的圣礼》和阿甘本专门论图像与艺术的专著《宁芙》,以及阿甘本讨论诗学的专著《诗的终结》,它们的出版真正让大家领略到阿甘本最核心的思想,而“左翼丛书”的《神圣人:主权权力和赤裸生命》的出版则填补了阿甘本最重要的著作没有中译本的空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也会竞相加入到出版阿甘本译著的队伍中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阿甘本研究和译介的一个繁盛时代的开始。
的确,阿甘本就是那个症候,这个症候不仅是西方人的症候,也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的症候,在今天的中国大陆,阿甘本所描述的现象已经不可避免地浸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肌理之中,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一种赤裸生命,我们必须要借助阿甘本这道门槛,来进入到当代社会的症候之中,让门槛上的那种悬而未决的力量成为巴迪欧意义上的事件,至少巴迪欧和阿甘本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唯有一个在门槛(巴迪欧的说法是事件位)上的症候,才能诞生一种无法被我们现有区分体系所把握的事件,这个事件就是弥赛亚,是一个新的时间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