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英语的学习已从单一的书面考查,转向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测试。其中听力是决定英文水平的要件,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英语交流能力。然而,它却常常是学英语的同学们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最害怕的一部分。很多同学为此“费尽心机”,但效果却始终不佳。多次试听的失败,甚至使部分同学放弃了听力。
经过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仔细询问和观察,同学们在听力中出现的问题通常不外乎几种:
第一, 在听的过程中觉得生词特别多,严重影响了听的效果。
第二,在听力材料里或者实际生活中,学生们遇到的语音语调会因人而异,有时甚至混杂了英美音或者澳洲音。
第三,每个单词都听得真真切切,却没听懂意思。这是连读、缩读、弱读在里头作祟。
第四,大家抱怨字字句句都懂,但是仍然搞不懂说话者意图。这是因为中国同学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积累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精心选材
听力材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要经过仔细挑选,反复试听的。即使是购买来的配套听力材料,教師也应该事先听一听,看看是否真的适合学生。因此,尽量多用一些生活趣事、校园生活、动物简介的材料,少用一些科技、军事、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材料,免得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失去信心。
随着各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制作听力素材。比如利用软件从电影中提取片断,配合字幕进行精听.还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故事,有实用价值的短文输入软件,马上就有有声材料输出,随看随听,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进行量身定做各种听力素材。
二.听力策略的培养
听力教学是教师根据所听内容确定目标和任务,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巧妙引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尝试,并根据学生口头和书面反馈的信息适当指导,从而使学生完成相应的听力任务。
在听力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Pre-listening, Listen attentively, Post-listening, Re-listening尤为重要:
1. “Pre-listening”即“预听”,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根据即将听到的内容,利用问题,投影、图片、实物、游戏等进行的巧妙导入,从而引发学生听的动机。其中也包括背景知识的简单介绍,关键词解释和听力技能的指导。如牛津教材听力与阅读中有题中问到:when did the show take place? 答案有A: At 12:00. B: Since 12:00. C: At 13:00.这一题可以通过预听来把答案B筛除;
2.“Listen attentively”即“倾听”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去听。包括“掠听、精听”等环节,它是输入,接收和理解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Post-listening”为“听后练习”是从学生口笔头反馈的信息,核实所听目标、要求达到与否,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弱读、连读、变音等要领,及推测、判断等技能,体现“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原则;
4.“Re-listening”为“复听”,是在前三阶段的基础上,将全部内容复听一遍,是一个巩固阶段,这一过程体现了心理学中记忆的再认和回忆性。“4和l”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其中“预听”是关键,“倾听”是核心,“听后练习”和“复听”是重点,贯穿于整个听力教学过程的始终,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 英语交际环境的源泉---课堂
英语课堂是最直接,最简便,最珍贵的听说交际环境。目前英语教师基本都用英语组织教学,所以作为学生应紧紧抓住这良好的听力训练机会,克服"听"的畏难情绪,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并根据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手势,大胆猜测。积极回应老师,多进行师生双边英语交流,从而培养自己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作为老师也应尽量使用浅显易懂又生动丰富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保持活跃的课堂思维。
针对很多学生缺乏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善于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如听力中出现的“根据说听问题,选择正确答句”这一题型,内容常为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如题:Your new bag is very nice. 选项:A:Thank you! B: Not nice enough! C: You are welcome.很多学生选择B 或者C,却始终把A排除在外,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西方人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 或者 I m glad to hear that. 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设置英语情景,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模拟情景的练习活动,如 pair work,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resentation经常运用,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四.课外拓展
除课堂45分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各种媒体,不断创设英语语境和氛围,如听英语磁带(歌曲),看英语电视和报刊,上英语网站,交英语国家的笔友,参加各种朗诵比赛,短剧表演,英语角等,努力使自己时时听英语,处处有英语,利用环境来刺激自己的耳朵,从而由陌生——敏感——熟悉。
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短片小说、故事、剧本等,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同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国文化,理解其真正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它们含有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了书本文字的不足。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教学努力,会使我们的英语听力教学走出困境,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听力教学;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听力教学环境,使学生乐于去听,乐于去用,乐于学习英语,乐于使用英语;不再把英语听力问题作为一种学习障碍和心理负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而适应新课改啊英语听力教学的理念;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树立信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英语的学习已从单一的书面考查,转向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测试。其中听力是决定英文水平的要件,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英语交流能力。然而,它却常常是学英语的同学们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最害怕的一部分。很多同学为此“费尽心机”,但效果却始终不佳。多次试听的失败,甚至使部分同学放弃了听力。
经过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仔细询问和观察,同学们在听力中出现的问题通常不外乎几种:
第一, 在听的过程中觉得生词特别多,严重影响了听的效果。
第二,在听力材料里或者实际生活中,学生们遇到的语音语调会因人而异,有时甚至混杂了英美音或者澳洲音。
第三,每个单词都听得真真切切,却没听懂意思。这是连读、缩读、弱读在里头作祟。
第四,大家抱怨字字句句都懂,但是仍然搞不懂说话者意图。这是因为中国同学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积累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精心选材
听力材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要经过仔细挑选,反复试听的。即使是购买来的配套听力材料,教師也应该事先听一听,看看是否真的适合学生。因此,尽量多用一些生活趣事、校园生活、动物简介的材料,少用一些科技、军事、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材料,免得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失去信心。
随着各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制作听力素材。比如利用软件从电影中提取片断,配合字幕进行精听.还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故事,有实用价值的短文输入软件,马上就有有声材料输出,随看随听,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进行量身定做各种听力素材。
二.听力策略的培养
听力教学是教师根据所听内容确定目标和任务,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巧妙引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尝试,并根据学生口头和书面反馈的信息适当指导,从而使学生完成相应的听力任务。
在听力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Pre-listening, Listen attentively, Post-listening, Re-listening尤为重要:
1. “Pre-listening”即“预听”,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根据即将听到的内容,利用问题,投影、图片、实物、游戏等进行的巧妙导入,从而引发学生听的动机。其中也包括背景知识的简单介绍,关键词解释和听力技能的指导。如牛津教材听力与阅读中有题中问到:when did the show take place? 答案有A: At 12:00. B: Since 12:00. C: At 13:00.这一题可以通过预听来把答案B筛除;
2.“Listen attentively”即“倾听”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去听。包括“掠听、精听”等环节,它是输入,接收和理解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Post-listening”为“听后练习”是从学生口笔头反馈的信息,核实所听目标、要求达到与否,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弱读、连读、变音等要领,及推测、判断等技能,体现“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原则;
4.“Re-listening”为“复听”,是在前三阶段的基础上,将全部内容复听一遍,是一个巩固阶段,这一过程体现了心理学中记忆的再认和回忆性。“4和l”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其中“预听”是关键,“倾听”是核心,“听后练习”和“复听”是重点,贯穿于整个听力教学过程的始终,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 英语交际环境的源泉---课堂
英语课堂是最直接,最简便,最珍贵的听说交际环境。目前英语教师基本都用英语组织教学,所以作为学生应紧紧抓住这良好的听力训练机会,克服"听"的畏难情绪,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并根据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手势,大胆猜测。积极回应老师,多进行师生双边英语交流,从而培养自己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作为老师也应尽量使用浅显易懂又生动丰富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保持活跃的课堂思维。
针对很多学生缺乏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善于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如听力中出现的“根据说听问题,选择正确答句”这一题型,内容常为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如题:Your new bag is very nice. 选项:A:Thank you! B: Not nice enough! C: You are welcome.很多学生选择B 或者C,却始终把A排除在外,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西方人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 或者 I m glad to hear that. 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设置英语情景,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模拟情景的练习活动,如 pair work,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resentation经常运用,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四.课外拓展
除课堂45分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各种媒体,不断创设英语语境和氛围,如听英语磁带(歌曲),看英语电视和报刊,上英语网站,交英语国家的笔友,参加各种朗诵比赛,短剧表演,英语角等,努力使自己时时听英语,处处有英语,利用环境来刺激自己的耳朵,从而由陌生——敏感——熟悉。
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短片小说、故事、剧本等,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同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国文化,理解其真正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它们含有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了书本文字的不足。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教学努力,会使我们的英语听力教学走出困境,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听力教学;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听力教学环境,使学生乐于去听,乐于去用,乐于学习英语,乐于使用英语;不再把英语听力问题作为一种学习障碍和心理负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而适应新课改啊英语听力教学的理念;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