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未风·易兰珠·牛虻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半月前,我收到一封署名“柳青”的读者的来信,他是某中学的学生,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买书,《七剑下天山》的单本,是在书店里看完的。他很热心,看完之后,写信来给我提了许多意见。
  我很喜欢像他这样的读者。我读中学的时候,也常常到书店“揩油”,好多部名著都是这样站着看完的。他怕我笑他,其实,正好相反,我还把他引为同调呢!《七剑》第三集出版时,我一定会送一本给他的。
  当然,我更感谢他的意见。他看出凌未风(《七剑》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牛虻的化身,因此很担心,怕凌未风也会像牛虻一样,以英勇的牺牲而结束。他提出了许多理由,认为凌未风不应该死,并希望我预先告诉他凌未风的结局。
  我很喜欢《牛虻》这本书,这本书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处女作,也是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写的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爱国志士的活动。刻画出了一个非常刚强的英雄像。
  那时我正写完《草莽龙蛇传》,在计划着写第三部武侠小说,《牛虻》的“侠气”深深感动了我,一个思想突然涌现:为什么不写一部“中国的牛虻”呢?
  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利用或模拟某一名著的情节和结构,在其他创作中是常有的事。号称“俄罗斯诗歌之父”的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許多作品就是模拟拜伦和莎士比亚的。以中国的作家为例,曹禺的《雷雨》深受希腊悲剧的影响,那是尽人皆知的事;剧作家袁俊(即张骏祥)的《万世师表》中的主角林桐,更是模拟《Good-bye Mr.Chips》(也是译作《万世师表》)中Chips的形象而写出来的;他的另一部剧作《山城的故事》,开首的情节,也和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相类,同是写一个“王老五”到一个小地方后,怎样受少女们的包围的。
  在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上,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地“移植”。中外的国情不同,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利用它们的某些情节时,还是要经过自己的“创造”,否则就要变成“非驴非马”了。
  在写《七剑下天山》时,我曾深深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我虽然利用了《牛虻》的某些情节,但在人物的创造和故事的发展上,却是和《牛虻》完全两样的。(凌未风会不会死,现在不能预告,可以预告的是,他的结局绝不会和《牛虻》相同。)
  《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弦激动,我想是因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许多方面的“冲突”之故。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George Brandes)说过一句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我想这句话也可以引用到文学创作上来。这“冲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冲突,或者是爱情与理想的冲突,而由于这些不能调和的冲突,就爆发了惊心动魄的悲剧。
  在《牛虻》这本书中,牛虻是一个神父的私生子,在政治上是和他对立的,这样就一方面包含了信仰的冲突,一方面又包含了伦理的冲突。另外,牛虻和他的爱人琼玛之间,更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有政治的误会,有爱情的妒忌,有吉普赛女郎的插入,有琼玛另一个追求者的失望等待等等。正因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这么多“冲突”,因此这个悲剧就特别令人呼吸紧张。
  可是若把《牛虻》的情节单纯“移植”过来却是不行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西方国家,宗教的权力和政治的权力不但可以“分庭抗礼”,而且往往“教权”还处在“皇权”之上,因此《牛虻》之中的神父,才有那么大的权力。若放在中国,那却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国,宗教的权力是不能超越政治的权力的。
  《七剑》是把牛虻分裂为二的,凌未风和易兰珠都是牛虻的影子,在凌未风的身上,表现了牛虻和琼玛的矛盾;在易兰珠身上,则表现了牛虻和神父的冲突。不过在处理易兰珠和王妃的矛盾时,却又加插了多铎和王妃之间的悲剧,以及易兰珠对死去的父亲的热爱,使得情节更复杂化了。(在《牛虻》中,牛虻的母亲所占的分量很轻,对牛虻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杨云骢之对易兰珠则完全不同。)
  可是正为了《牛虻》在《七剑》中分裂为二,因此悲剧的冲突的力量就减弱了——这是《七剑》的一个缺点。另外,刘郁芳的形象也远不如琼玛的突出。《牛虻》中的琼玛,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一个革命团体的灵魂,在政治上非常成熟,在十七世纪(《七剑》的时代)的中国,这样的女子却是不可能出现。
  武侠小说的新道路还在摸索中,《七剑》之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也只是一个新的尝试而已,更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不过,新东西的成长并不是容易的,正如一个小孩子,要经过“幼稚”的阶段,才能“成熟”。在这个摸索的阶段,特别需要别人的意见,正如小孩子之要人扶持一样。因此我希望更多的读者,不吝惜他们宝贵的意见。
  (选自《三剑楼随笔》)
其他文献
辛夷花结苞的时候,就表示快过年了。我记得清清楚楚,七岁那年的冬末,老祖太抱着我在庭院里晒太阳,她问我:猴齐天呀,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我说我要赚很多很多的钱给祖太用,而且每年过年要买很多很多的芋粿给祖太吃。老祖太笑得呵呵呵的,一直说:猴囝仔呀,你这嘴巴真能使得冬天开莲花哪。说着,她站起来,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牵着我,走到围篱边,摘下一朵黄色的小花苞给我,然后用那微微漏气的语音告诉我:齐天啊,祖太给你
乡 音  闽南语敲开海岛的大门,迟疑是  素昧平生的再次确认  渔船裁剪着漫长海岸线里,细小的一段  以此丈量可控的归程  大海曾掀起古老而苍白的事件  潮汛捎来了远方的消息,亲人的船只  搁浅在洞头港,从此漂浮的草籽长出了根  汽车驶过旧日古镇,松树林翠绿  夹竹桃粉红。海风邀约你我  与天地同饮  啤酒让远来人有些微醺  路边摊深夜长坐着一些,因缘分而生的虔诚  我们的侥幸有如海螺,在乡音里隐
那婶睡梦中突然听到一阵电话铃声响,看了一下床头柜上的闹钟,才七点半。大周末的谁这么早?她抄起电话:“哈啰!”没人应答,她放下接着去睡回笼觉。五分钟左右电话铃再次响起,那婶接起:“哈啰!”对方没回应,过了一会儿传来嘟嘟嘟嘟的忙音,老那也被吵醒了,问:“谁啊?”那婶闭着眼睛嘟囔着:“不知道,两次了都没人说话。你赶紧跟电话公司联系一下,把来电显示装上,也不知谁这么大周末的吵人!”老那已经醒了,便不想再赖
“啊啊回来了吗?”我一起床就问太太。她摇摇头说:“沒回来。”接着改口:“野雁倒是回来不少,湖水也露出来了。”  “回来没回来,一喊就知道了。”我看看温度计已经回升到一摄氏度,就打开后门大声叫:“啊啊!啊啊!啊啊!”后门右侧是餐厅的外墙,跟厨房和后门形成直角,我想那应该有喇叭的效果,当我在直角的尖上喊,声音会向外扩张传得特别远。  问题是我嘁了几十声,湖面上虽然有不少野雁,却没有一只转头,也没有半声
一  蛇!  我悚然惊醒,一身的冷汗。  窗外,是夏日的黎明,静悄悄的。  身旁的妻子晓梦香梦犹酣。在薄明微暗的晓色中,我凝视着她的脸。圆圆的,满是福气。  我又把目光移向她的腹部。虽然盖的只是毛巾被,很薄,但五十来天的身孕尚未显身。我满怀柔情地看着晓梦,看着毛巾被下她那正孕育着新生命的腹部,幸福暖暖地涌上心头……再过七个多月,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就要来到这个世界了。  但是,我蓦地想起刚才那个梦,心
中国的武侠小说,有资格列入一般文学史的,我大致看过。外国的武侠小说,也看了一些。还有一些是未曾看过原书,而仅从文学史的间接评论,知道它的大概内容的。我不敢妄谈中外武侠小说的比较,但就我看过的而论,我觉得中外的武侠小说各有特点,我个人是更喜爱中国的武侠小说的。  中国的武侠小说最早是作为“传奇文学”的一支,起源于唐代中叶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时期,算起来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但关于“武侠”的记
太宁街是西湾河的一条横街,在今天,知道的人很少吧。四十年前,据我所见的那小街,两排都是红砖屋,楼高一律三层,共有二十八个门牌;后来太古船坞要重建“太古楼”,就只剩下三几个门牌了。  我想写太宁街的往事,已有好些日子了。本来“往事”应在《凭阑集》下笔,但因为母亲的病,该《集》草草收笔,关于太宁街的追忆就一搁至今。  1948年,我从佛山转到香港的湾仔书院就读,读的是第八班。读了一年,不能升级而留班,
历史上“英雄的悲剧”很多,“英雄的悲剧”各个不同,但最具典型意义而又最被人所熟知的一个,恐怕是应数“霸王别姬”了。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话诗就是咏他的。诗道:  又高又大又峨嵯,临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长犀利剑,八千靓溜后生哥。  既然凛泵争皇帝,何必濒沦杀老婆。  若果乌江唔锯颈,汉兵追到屎难屙。  (按:“峨嵯”是广东话的“高大衰”之意,“凛泵”在广东话中是“纷纷”貌,“濒沦”是“匆忙”貌。这
我心略大于宇宙  坐在黄昏的窗口  我能感知,车过乌山桥  引起整座大楼的震动  晃醒干枯的光影微尘  呵,这静如瓦尔登湖的魂  在寻找什么呢?  抑或信马驰骋  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将尘封的苦艾酒瓶  倾倒璀璨灵思,执骨为刀  镌刻黑夜的碑文  大风如咒,远山含悲  三千草木高举夕阳  这金黄色的颂词  撼动了整个宇宙  竹林风  蛛网绷住了河面  任潺潺溪流也冲不破  在木坑竹林  有蝉鸣和着
今夜的星星特别亮,仿佛每颗都含着泪光。跟我同住三十七楼的室友,站在窗口叫了一声Apakhabar,把熟睡了的月亮吓得像一块石头,坠落到无尽悲痛的涟漪里。雨水开始湿透四面八方,无以名状的黑暗扩散至明天的所有夜色里。  室友开始低下头,看着酒杯里转起的漩涡,想念亲人的味道卡在喉咙深处,那种苦涩的思念慢慢蒸发在闷热的蜗居里。我从他的世界,看到电视台正播放着一个特别新闻节目,一架隐形或变形的飞机,高速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