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板”这个称呼似乎已司空见惯,然而当你走进大学校园,听到研究生们纷纷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时,相信你依然会惊诧不已,甚至可能大惑不解。最初是理工科的研究生们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后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也“入乡随俗”,“老板”便迅速挤退了“先生”“导师”“教授”“老师”之类的称呼,占领了校园研究生院市场。
校园“老板”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导师对研究生们的要求很高,在学业上如同雇主对雇员一般苛刻,这是学子们心里不平衡的一种表现;有人认为这是距离与美感问题,研究生人数较本科生少,与老师接触多,关系近,用此称呼以显不同;还有人认为是受了港台文化的冲击,撞击了人们的恋旧情结,出现了高度反弹;也有人从它的产生义来探索。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理由都不算很充分,我们不妨结合它的产生从它的发展来探索一下。
第一,据《汉语大字典》我们可知,南宋洪遵《泉志·伪品下》: “陶岳《泉货录》曰:闽王审知铸大铁钱,阔寸余,甚粗重,亦以‘开元通宝’为文,仍以五百文为贯,俗谓之‘铑 ’,与铜钱并行。”清瞿灏《通俗编·货财》:今云老板者,似当为“铑”。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板儿》:“《雨航襍録》云:‘铑字疑当音老。铑蓋即老版。’按:此论殊塙。”不管其书写形式如何,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板”本为王审知所铸“大铁钱”的俗称,也就是说它本来是一种钱。那么它后来怎么会从指物变为了指人,来代替了“教授”之名呢?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金钱在现实社会中不可或缺,慢慢地能赚钱的人,有钱的人和掌管钱的人也变得像“铑”钱一样贵重起来,“老板”一词也就逐渐从指物,到既指物又指人,最后到了今天的专指人。现在的导师掌握着科研经费,也能利用这些经费挣钱,从而具备了“老板”的内涵;同时由于在中国古代,金钱和个人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老板”一词也就不仅仅指有钱人,也用来指一些有特殊领导地位的人,称“老板”同样显示了一种有别于“老师”的敬意。
第二,《汉语大词典》中“老板”另有一个义项为:“旧时对业主的称呼。”《汉语大字典》也有类似的义项“工商业的业主及其代理人。”之所以称呼这些人为“老板”,起始原因当然也在于有钱,但似乎和现代意义上的“老板”还有差距。其实现代我们所谓的“老板”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舶来品”。英文中老板(boss)的意思是“person having control over others ”或“to be the person in control (of)”,意为控制别人的人,与中文里的意思很接近。在国外的大学,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师徒关系不是那么明显,导师拥有科研项目和基金,让学生来协同完成,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课题费,并有一套“准老板”式的管理方式,给学生的课题费甚少,并在学生论文上署名自己,学生们也不再像本科生一样坐在教室听课,而是大部分时间在搞课题,开发项目,更像给导师做事,此状况与社会上真正的老板与雇工的关系类似,仿佛社会上企业的一个缩影,从而心中愤懑又比较大胆调皮的学生便开始在背后称其为“老板”,久而久之便流传开来。后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批海外学子的归来,“老板”一词也跟了进来,撞击了中国数千年来严格的“师徒情节”,从而常住并活跃了起来。
第三,另有《汉语大字典》中义项:“旧时对不相识者的敬称”。可见在古代它曾是一种尊称,被广泛运用于民间。虽然说今天这个称呼还没有宽泛到用于不相识者的身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化,商业性在各种称呼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现在的大学也早已不是单纯的“象牙塔”,越来越多面向社会,成为重要的科研基地。有些导师兼具科学家、企业主等多重身份,“老板”这种商业性的称呼也随之扩大开来,具有了尊敬和亲切的意味,也已不仅仅是起初学生们的泄愤之说,而加入了一种现代尊重的成分,成为了一种泛尊称。虽然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势关系不像社会般明显,但正如“老师”这个称呼早已走向了街头一样,“老板”也在扩大范围,走向社会。
对于校园“老板”现象的出现,各家评论众说不一,褒贬纷呈,但是不管什么事物,哪怕它的缺点十分多,只要它存在一天,就有存在的理由,或许是不为常人所见的优点。我们姑且不对校园“老板”做评价,但如果此称谓可以带动更多的教授们竞相成为学术上的带头人,成为学术研究上的老板,则不失为一种好现象。作为一名语言学的研究者,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这种变化 ,把握语言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肖绍清.另一种“老板”[J].语文建设,2001,(2):46.
[2]沈怀兴.“老板”春秋[J].辞书研究,2002,(1):150-153.
[3]孙剑艺.话说“老板”[J].语文建设,1996,(9):35-36.
[4]陆桂林.有感于“老板”的称谓[J].成人教育,1998,(2):52.
(李 雪,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校园“老板”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导师对研究生们的要求很高,在学业上如同雇主对雇员一般苛刻,这是学子们心里不平衡的一种表现;有人认为这是距离与美感问题,研究生人数较本科生少,与老师接触多,关系近,用此称呼以显不同;还有人认为是受了港台文化的冲击,撞击了人们的恋旧情结,出现了高度反弹;也有人从它的产生义来探索。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理由都不算很充分,我们不妨结合它的产生从它的发展来探索一下。
第一,据《汉语大字典》我们可知,南宋洪遵《泉志·伪品下》: “陶岳《泉货录》曰:闽王审知铸大铁钱,阔寸余,甚粗重,亦以‘开元通宝’为文,仍以五百文为贯,俗谓之‘铑 ’,与铜钱并行。”清瞿灏《通俗编·货财》:今云老板者,似当为“铑”。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板儿》:“《雨航襍録》云:‘铑字疑当音老。铑蓋即老版。’按:此论殊塙。”不管其书写形式如何,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板”本为王审知所铸“大铁钱”的俗称,也就是说它本来是一种钱。那么它后来怎么会从指物变为了指人,来代替了“教授”之名呢?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金钱在现实社会中不可或缺,慢慢地能赚钱的人,有钱的人和掌管钱的人也变得像“铑”钱一样贵重起来,“老板”一词也就逐渐从指物,到既指物又指人,最后到了今天的专指人。现在的导师掌握着科研经费,也能利用这些经费挣钱,从而具备了“老板”的内涵;同时由于在中国古代,金钱和个人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老板”一词也就不仅仅指有钱人,也用来指一些有特殊领导地位的人,称“老板”同样显示了一种有别于“老师”的敬意。
第二,《汉语大词典》中“老板”另有一个义项为:“旧时对业主的称呼。”《汉语大字典》也有类似的义项“工商业的业主及其代理人。”之所以称呼这些人为“老板”,起始原因当然也在于有钱,但似乎和现代意义上的“老板”还有差距。其实现代我们所谓的“老板”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舶来品”。英文中老板(boss)的意思是“person having control over others ”或“to be the person in control (of)”,意为控制别人的人,与中文里的意思很接近。在国外的大学,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师徒关系不是那么明显,导师拥有科研项目和基金,让学生来协同完成,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课题费,并有一套“准老板”式的管理方式,给学生的课题费甚少,并在学生论文上署名自己,学生们也不再像本科生一样坐在教室听课,而是大部分时间在搞课题,开发项目,更像给导师做事,此状况与社会上真正的老板与雇工的关系类似,仿佛社会上企业的一个缩影,从而心中愤懑又比较大胆调皮的学生便开始在背后称其为“老板”,久而久之便流传开来。后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批海外学子的归来,“老板”一词也跟了进来,撞击了中国数千年来严格的“师徒情节”,从而常住并活跃了起来。
第三,另有《汉语大字典》中义项:“旧时对不相识者的敬称”。可见在古代它曾是一种尊称,被广泛运用于民间。虽然说今天这个称呼还没有宽泛到用于不相识者的身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化,商业性在各种称呼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现在的大学也早已不是单纯的“象牙塔”,越来越多面向社会,成为重要的科研基地。有些导师兼具科学家、企业主等多重身份,“老板”这种商业性的称呼也随之扩大开来,具有了尊敬和亲切的意味,也已不仅仅是起初学生们的泄愤之说,而加入了一种现代尊重的成分,成为了一种泛尊称。虽然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势关系不像社会般明显,但正如“老师”这个称呼早已走向了街头一样,“老板”也在扩大范围,走向社会。
对于校园“老板”现象的出现,各家评论众说不一,褒贬纷呈,但是不管什么事物,哪怕它的缺点十分多,只要它存在一天,就有存在的理由,或许是不为常人所见的优点。我们姑且不对校园“老板”做评价,但如果此称谓可以带动更多的教授们竞相成为学术上的带头人,成为学术研究上的老板,则不失为一种好现象。作为一名语言学的研究者,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这种变化 ,把握语言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肖绍清.另一种“老板”[J].语文建设,2001,(2):46.
[2]沈怀兴.“老板”春秋[J].辞书研究,2002,(1):150-153.
[3]孙剑艺.话说“老板”[J].语文建设,1996,(9):35-36.
[4]陆桂林.有感于“老板”的称谓[J].成人教育,1998,(2):52.
(李 雪,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