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并非指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或教得是不是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无所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并无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新课程理念把有效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笔者仅就教学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某些教学行为谈点个人认识和体会。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仅做到行为参与(操作、讨论、合作交流等),而且实现情感参与、思维参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经历学习过程,真正有所收获和得到发展。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讲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可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彰显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这当中有些误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到六个“改变”,其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须改变的是“过于强调……”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传统的条件下如此,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好老师的“标准”也大体如此。只是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和技巧会有所变化。
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至少喜欢这位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不限于能够给学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相关),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夸美纽斯有句名言:“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化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孵化。它也并不把食物“填”给它的“子女”,去“催”它们快些长大。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管理工厂的聪明工人,在用工具去制造东西以前,是十分注意地要使他所有的工具都做得非常精良”。按照通常的说法,就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课堂,做到有效参与,而是总让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注意力、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的“讲授”。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始终保持“互动”与“对话”。
2.有效“提问”并“倾听”。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是唱独角戏,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在于问题的思考性和是否贴近学生实际,其次它也不仅仅在于词句,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将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甚至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有关研究表明,这类问题占提问总数的80%。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由于课堂陷入“满堂问”而导致教学无效或低效。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常常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呈示于课堂。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是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排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进取的方向。这样的学生从小就学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不利的。而且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
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善于提问,并专注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进行有效练习。练习设计的针对性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通过练习,能促使学生将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一般包括:基本训练、对比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提高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易门县小街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新课程理念把有效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笔者仅就教学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某些教学行为谈点个人认识和体会。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仅做到行为参与(操作、讨论、合作交流等),而且实现情感参与、思维参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经历学习过程,真正有所收获和得到发展。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讲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可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彰显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这当中有些误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到六个“改变”,其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须改变的是“过于强调……”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传统的条件下如此,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好老师的“标准”也大体如此。只是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和技巧会有所变化。
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至少喜欢这位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不限于能够给学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相关),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夸美纽斯有句名言:“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化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孵化。它也并不把食物“填”给它的“子女”,去“催”它们快些长大。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管理工厂的聪明工人,在用工具去制造东西以前,是十分注意地要使他所有的工具都做得非常精良”。按照通常的说法,就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课堂,做到有效参与,而是总让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注意力、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的“讲授”。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始终保持“互动”与“对话”。
2.有效“提问”并“倾听”。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是唱独角戏,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在于问题的思考性和是否贴近学生实际,其次它也不仅仅在于词句,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将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甚至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有关研究表明,这类问题占提问总数的80%。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由于课堂陷入“满堂问”而导致教学无效或低效。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常常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呈示于课堂。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是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排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进取的方向。这样的学生从小就学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不利的。而且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
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善于提问,并专注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进行有效练习。练习设计的针对性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通过练习,能促使学生将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一般包括:基本训练、对比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提高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易门县小街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