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常感叹作文难写,老师常为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困惑,其实作文教学的秘诀,自然绝无仅有,但通往“秘诀”的大道,确实于冥冥中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它,就在你脚下;它,就在你身旁,下面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总结,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作文教学 阅读 生活 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等。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这里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身作则,身教感染,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是学生没有写作的情趣,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作为教师,选择教语文,首先自己得会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这是先决条件,就像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你这样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一吃”,并且显露出一脸的“香甜”,那么,学生们的劲头就會潮水般涌来,于是大家便都去吃梨子,抢着吃,争先恐后。正如作文一样教师要先带头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就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长期的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教学中,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床头桌前,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
三、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学生常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干巴巴的不耐看。”究其原因,是作文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没有感触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生活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去领悟,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文章中去,无论是情感的,还是认识的,都会赋予文章活力,都会深深地打动读者。
叶圣陶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己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还需要一双慧眼,我认为慧眼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力。缺乏感悟力的人面对生活如同荒漠,感悟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所抒发的感情也是真实的,对于人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写这类文章:客观真实地再现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生活细节。
四、掌握作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作文能力结构中必备的“硬件”。写作如同绘画、雕塑,光靠观察、阅读和听讲是学不会的。表达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利用知识储备,采用各种手法,准确、形象而富有创造性付诸语言和笔端的能力。一个学生有材料不会编排,有事情不会叙述,有道理不会议论,有感情不会抒发,运用表达手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文章就难以写好,而提高表达能力就必须在写作实践上下工夫。
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文字,拥有比较丰富的词汇,熟悉各类体裁文章的特点,明确其写作要求,能够独立构思,正确立意,恰当选材,合理布局,熟练掌握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些是作文的基本功。其次是多动笔、勤练习。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多动笔,可以常写些一事一议、就事论理的短论杂文等;要提高记叙、描写和抒情能力,可以多写一些记人记事的速写、随笔等。另外,有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还可组织一些口头作文、即兴演讲等活动,这对提高表达能力十分有益,也特别重要。“广读书胸中有本,勤作文笔下生花”,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日有所进。
五、尊重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自由,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受缚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思维才被认可,才能得到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力,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才会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作文教学 阅读 生活 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等。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这里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身作则,身教感染,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是学生没有写作的情趣,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作为教师,选择教语文,首先自己得会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这是先决条件,就像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你这样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一吃”,并且显露出一脸的“香甜”,那么,学生们的劲头就會潮水般涌来,于是大家便都去吃梨子,抢着吃,争先恐后。正如作文一样教师要先带头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就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长期的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教学中,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床头桌前,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
三、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学生常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干巴巴的不耐看。”究其原因,是作文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没有感触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生活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去领悟,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文章中去,无论是情感的,还是认识的,都会赋予文章活力,都会深深地打动读者。
叶圣陶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己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还需要一双慧眼,我认为慧眼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力。缺乏感悟力的人面对生活如同荒漠,感悟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所抒发的感情也是真实的,对于人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写这类文章:客观真实地再现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生活细节。
四、掌握作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作文能力结构中必备的“硬件”。写作如同绘画、雕塑,光靠观察、阅读和听讲是学不会的。表达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利用知识储备,采用各种手法,准确、形象而富有创造性付诸语言和笔端的能力。一个学生有材料不会编排,有事情不会叙述,有道理不会议论,有感情不会抒发,运用表达手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文章就难以写好,而提高表达能力就必须在写作实践上下工夫。
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文字,拥有比较丰富的词汇,熟悉各类体裁文章的特点,明确其写作要求,能够独立构思,正确立意,恰当选材,合理布局,熟练掌握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些是作文的基本功。其次是多动笔、勤练习。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多动笔,可以常写些一事一议、就事论理的短论杂文等;要提高记叙、描写和抒情能力,可以多写一些记人记事的速写、随笔等。另外,有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还可组织一些口头作文、即兴演讲等活动,这对提高表达能力十分有益,也特别重要。“广读书胸中有本,勤作文笔下生花”,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日有所进。
五、尊重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自由,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受缚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思维才被认可,才能得到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力,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才会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