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经济语言,因提供连续、系统、完整、综合、可货币计量的信息而成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许多工程类专业因此将“基础会计”设置为主干课程之一。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就业视角,根据工程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面向教育部的专业培养要求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比3︰2的比例紧密相结合,突出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模拟企业岗位技能实训,提升学生会计应用能力,实现良好的课程教学和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就业视角 基础会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李海平(1976- ),男,壮族,广西宁明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交通物流。(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面向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A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33-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经济活动和参与财富的分配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经济语言,因提供连续、系统、完整、综合、可货币计量的信息而成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许多工程类专业培养的大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或范围涉及经济管理、综合应用等岗位,基本上都设置“基础会计”主干课程。“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紧凑且联系紧密,实践操作性强。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就业视角,工程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工程类专业特色和大学生特点,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使其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其顺利就业。
一、工程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思路
工程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即理解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原理、操作流程,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和电算化,能阅读和理解各类财务报表,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管理、决策。“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着眼于基本财会知识的应用性教育,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提高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1.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2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培养,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服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科专业人才。工程类专业大学毕业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基础会计”课程,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能够将其在实际中运用。如掌握会计基本技能操作,编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报简单会计报表等,树立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和决策的理念。必须按照“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简明会计理论与简单会计应用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教学学时,多进行操作技能学习和训练,使实践课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干。
2.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 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工程类专业大学生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千方百计提升自己就业能力,以扩大就业的渠道和范围。调整“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应“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即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指导,定位工程类岗位培养,将课程分解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教学学时比例设定为3︰2,利用校内实训实验室仿真实训,校外合作实训基地现场工作,突出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为将来理想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注重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运用先进会计理念和信息技术合理组织和管理工程活动,提高部门或者机构运作效率,降低工程过程成本。课程需包含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产业中的应用,如企业资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财务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先进的应用手段需要在实践实训课程中体现。会计信息技术应用见134页图1。
二、课堂理论知识体系
1.必备性理论知识。根据工程类专业培养特点,毕业生是未来会计报表的使用者,理论教学应教会学生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上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程序。“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主要以9个部分为主,见134页图2,偏向于简明性基础知识。
2.拓展性理论知识。学生除了要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外,还要了解涉及的相关知识,作为学生拓展性知识掌握。“基础会计”课程列举简明经济学、财政与金融、信息技术知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供学生自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1.仿真实验教学模式为主要实践教学方法。“基础会计”课程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利用开放性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手工记账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进行仿真企业实际业务,让学生按照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和要求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仿真实验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各财务人员岗位业务的基本流程及具体工作的处理,学会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流程变成灵活的知识体现在实际工作业务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仿真情境教学模式内容,见图3。
2.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从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以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业务硬件、软件平台工具的使用操作,企业参观、实践。“基础会计”实验实训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薄,编制基本的财务报表等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实验实训方法是仿真企业真实经济业务,分模块训练,最后综合训练。实验实训注意配训用具及器材的齐全配备、实景式,如保证实训用具印泥、公章、铁夹、算盘、电脑等一人一岗一整套,各种单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与现实中企业使用一模一样。根据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特点,组织学生到校外合作实践基地参观或短期实训,聘请合作基地财务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会计应用等案例教学,增强学生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3.制定质量优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为了使“基础会计”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更具实效、更为科学,以便更好地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围绕影响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进行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和企业评教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考核方法合理化,即实验考核采取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既对学生小组团队整体结果严格考核,也对小组每个成员参与过程考核,保证人人考核到位;具体方法使用个人自评、小组自评整体观察、小组抽查等形式,全面考核小组整体完成质量、个人参与程度。考核具体指标既全面又能量化,即把学生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团队协助精神、实验效能、考勤情况等因素都作为考核指标,且对指标量化,实现全面成绩考核。考核对象全员化,即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也把教师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就业视角,根据工程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成为“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让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学,又能走进实验室操作软件和硬件,掌握现代会计信息技术,熟悉相关会计业务知识和和业务流程的实际操作,真正熟悉整个会计的实际作用乃至初步会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决策,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吴向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 职教论坛,2012(18).
[2]邓尚华,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 会计之友,2010(2).
[关键词]就业视角 基础会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李海平(1976- ),男,壮族,广西宁明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交通物流。(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面向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A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33-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经济活动和参与财富的分配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经济语言,因提供连续、系统、完整、综合、可货币计量的信息而成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许多工程类专业培养的大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或范围涉及经济管理、综合应用等岗位,基本上都设置“基础会计”主干课程。“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紧凑且联系紧密,实践操作性强。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就业视角,工程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工程类专业特色和大学生特点,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使其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其顺利就业。
一、工程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思路
工程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即理解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原理、操作流程,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和电算化,能阅读和理解各类财务报表,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管理、决策。“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着眼于基本财会知识的应用性教育,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提高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1.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2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培养,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服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科专业人才。工程类专业大学毕业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基础会计”课程,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能够将其在实际中运用。如掌握会计基本技能操作,编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报简单会计报表等,树立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和决策的理念。必须按照“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简明会计理论与简单会计应用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教学学时,多进行操作技能学习和训练,使实践课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干。
2.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 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工程类专业大学生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千方百计提升自己就业能力,以扩大就业的渠道和范围。调整“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应“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即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指导,定位工程类岗位培养,将课程分解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教学学时比例设定为3︰2,利用校内实训实验室仿真实训,校外合作实训基地现场工作,突出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为将来理想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注重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运用先进会计理念和信息技术合理组织和管理工程活动,提高部门或者机构运作效率,降低工程过程成本。课程需包含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产业中的应用,如企业资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财务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先进的应用手段需要在实践实训课程中体现。会计信息技术应用见134页图1。
二、课堂理论知识体系
1.必备性理论知识。根据工程类专业培养特点,毕业生是未来会计报表的使用者,理论教学应教会学生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上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程序。“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主要以9个部分为主,见134页图2,偏向于简明性基础知识。
2.拓展性理论知识。学生除了要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外,还要了解涉及的相关知识,作为学生拓展性知识掌握。“基础会计”课程列举简明经济学、财政与金融、信息技术知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供学生自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1.仿真实验教学模式为主要实践教学方法。“基础会计”课程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利用开放性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手工记账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进行仿真企业实际业务,让学生按照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和要求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仿真实验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各财务人员岗位业务的基本流程及具体工作的处理,学会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流程变成灵活的知识体现在实际工作业务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仿真情境教学模式内容,见图3。
2.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从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以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业务硬件、软件平台工具的使用操作,企业参观、实践。“基础会计”实验实训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薄,编制基本的财务报表等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实验实训方法是仿真企业真实经济业务,分模块训练,最后综合训练。实验实训注意配训用具及器材的齐全配备、实景式,如保证实训用具印泥、公章、铁夹、算盘、电脑等一人一岗一整套,各种单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与现实中企业使用一模一样。根据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特点,组织学生到校外合作实践基地参观或短期实训,聘请合作基地财务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会计应用等案例教学,增强学生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3.制定质量优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为了使“基础会计”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更具实效、更为科学,以便更好地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围绕影响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进行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和企业评教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考核方法合理化,即实验考核采取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既对学生小组团队整体结果严格考核,也对小组每个成员参与过程考核,保证人人考核到位;具体方法使用个人自评、小组自评整体观察、小组抽查等形式,全面考核小组整体完成质量、个人参与程度。考核具体指标既全面又能量化,即把学生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团队协助精神、实验效能、考勤情况等因素都作为考核指标,且对指标量化,实现全面成绩考核。考核对象全员化,即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也把教师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就业视角,根据工程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成为“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让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学,又能走进实验室操作软件和硬件,掌握现代会计信息技术,熟悉相关会计业务知识和和业务流程的实际操作,真正熟悉整个会计的实际作用乃至初步会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决策,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吴向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 职教论坛,2012(18).
[2]邓尚华,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 会计之友,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