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身处一个被誉为“葡萄之乡”“雨披之乡”,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强镇,镇上有两家全国有名的企业及无数乡镇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外来儿童也逐年增加。近几年,我校外来儿童占到了总人数的近百分之八十。他们随父母居住在租住的出租屋内,开始了他们在异乡的求学之路。同在蓝天下,他们和本地孩子一起共享着优美的教学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却共享不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镜头一:和刚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面谈,其中让小朋友分享一件令自己开心的事。可是小朋友的回答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三分之一的小朋友直接回答“没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开心的事无外乎就是看电视,玩。玩什么?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讲着开心的事,表情却是漠然的。你一点都感觉不到他回味这件开心事时的高兴。这么小的孩子,最天真无邪的时候,最会手舞足蹈的时候,却开始压抑内心的欢喜,以至于不会表达自己的快乐,我不禁要问:孩子,谁偷走了你的快乐?
镜头二:学校里每年都会举行义卖活动,热闹的场面总能刺激着大家的神经,带动着大家快乐的情绪。可是,你总会发现一部分游走在人群中的学生,茫然的神情,你觉察不到他们的开心激动,似乎他们永远也融入不进这股快乐的潮流中。我不禁要问:孩子,你的快乐劲哪去了?
镜头三:语文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孩子,总有一部分学生毫无表情地坐着,犹如一根根木头桩子。你把他们叫起来分享心里的感受时,要么低头不语,要么憋出干巴巴几个字。不会随着文章中主人公的开心而高兴,不会随着主人公的难受而落泪……会的只是面无表情地被逼迫着表达感情。我不禁要问:孩子,谁偷了你的感情?
和一批批这样的外来儿童打交道,慢慢发现他们的快乐竟是如此之单薄。电视或许就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源了。这些孩子随父母来打工,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带着孩子,而父母又是从早忙到晚,有的还要上夜班,根本无暇料理他们的生活。周末在家,父母还要工作,电视也就成了锁住这些孩子不让其外出的最好办法了。电视,也就成了孩子们没有情感交流的最好陪伴。
曾经,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外来儿童做过调查,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外来儿童放学后,尤其是周末是在电视的陪伴下度过,几乎处于失管状态。即使有的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也是缺乏感情的交流。
案例一:姜同学,白白胖胖很可爱的一个男生。父母来这里打工,也就把他们兄妹俩一起带在身边在这里上学。母亲长年上班,无暇顾及两个孩子。父亲开面包车,专门接送客人或是帮着送货。每到周末,这兄妹俩的去处就成了大问题。独自在家,孩子还小,家里没人,父母肯定不放心,只能由父亲带在身边。
每逢周末,父亲面包车的后排就多了兄妹俩个人。父亲忙着做生意,无暇顾及两个孩子,于是就买一包零食交给两个孩子,拉着孩子四处跑。饿了吃零食,困了在车上小睡一会,醒了就看看沿途的景,俩孩子再吵吵。如此打法了一天。
案例二:吴同学,也是父母来到异乡打工,老家无人照顾,也就将他一起带到这里上学。周末孩子的去处自然也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夫妻俩车间工作忙,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可是又担心周末在家的孩子独自出门出意外,于是每个周末,就只能将孩子反锁在家,先确保其安全。家里的固定电话便成了父母了解孩子动向的最好工具。父亲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往家里打电话,孩子接电话,那么家长就可以放心,如果没人接电话,父亲则会急冲冲地往家赶,一探究竟。如此度过一天。
案例三:田同学,一个乖巧可爱的女生,父母来到这里奋斗做雨披生意,母亲刚生下弟弟,周末她就成了父母的好帮手。雨披生意忙,她得帮着父母翻雨披包,有时还得帮着母亲照看小弟弟,几乎是在忙碌中度过。
记得有一次,恰逢母亲生病,父亲要出去送货,家里的小弟弟便无人照看,只能请假半天,在家照看小弟弟,等爸爸送货回来再上学。如此忙碌地过着生活。
久而久之,他们似乎忘记了花开的声音,漠视了柳絮满天跳舞,漠视了那落下的一片黄叶。他们不会和蚂蚁一起搬家,不会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课外书中……面对老师的表扬,他们不会喜形于色,眉开眼笑,只会在心里偷着乐;面对老师的批评,他们不会惭愧低头,后悔难受,只会漠然地看着。
久而久之,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他们却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更不用说享受幸福了。渐渐地,他们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也抓不住感动的瞬间。于是,才会出现那一幕幕地木然。于是,翻开他们的作文本,才会发现里面尽是苍白的文字,苍白到没有一丝的血肉。
孩子,谁偷走了你的感情?又将如何找回你们的感情呢?
镜头一:和刚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面谈,其中让小朋友分享一件令自己开心的事。可是小朋友的回答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三分之一的小朋友直接回答“没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开心的事无外乎就是看电视,玩。玩什么?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讲着开心的事,表情却是漠然的。你一点都感觉不到他回味这件开心事时的高兴。这么小的孩子,最天真无邪的时候,最会手舞足蹈的时候,却开始压抑内心的欢喜,以至于不会表达自己的快乐,我不禁要问:孩子,谁偷走了你的快乐?
镜头二:学校里每年都会举行义卖活动,热闹的场面总能刺激着大家的神经,带动着大家快乐的情绪。可是,你总会发现一部分游走在人群中的学生,茫然的神情,你觉察不到他们的开心激动,似乎他们永远也融入不进这股快乐的潮流中。我不禁要问:孩子,你的快乐劲哪去了?
镜头三:语文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孩子,总有一部分学生毫无表情地坐着,犹如一根根木头桩子。你把他们叫起来分享心里的感受时,要么低头不语,要么憋出干巴巴几个字。不会随着文章中主人公的开心而高兴,不会随着主人公的难受而落泪……会的只是面无表情地被逼迫着表达感情。我不禁要问:孩子,谁偷了你的感情?
和一批批这样的外来儿童打交道,慢慢发现他们的快乐竟是如此之单薄。电视或许就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源了。这些孩子随父母来打工,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带着孩子,而父母又是从早忙到晚,有的还要上夜班,根本无暇料理他们的生活。周末在家,父母还要工作,电视也就成了锁住这些孩子不让其外出的最好办法了。电视,也就成了孩子们没有情感交流的最好陪伴。
曾经,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外来儿童做过调查,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外来儿童放学后,尤其是周末是在电视的陪伴下度过,几乎处于失管状态。即使有的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也是缺乏感情的交流。
案例一:姜同学,白白胖胖很可爱的一个男生。父母来这里打工,也就把他们兄妹俩一起带在身边在这里上学。母亲长年上班,无暇顾及两个孩子。父亲开面包车,专门接送客人或是帮着送货。每到周末,这兄妹俩的去处就成了大问题。独自在家,孩子还小,家里没人,父母肯定不放心,只能由父亲带在身边。
每逢周末,父亲面包车的后排就多了兄妹俩个人。父亲忙着做生意,无暇顾及两个孩子,于是就买一包零食交给两个孩子,拉着孩子四处跑。饿了吃零食,困了在车上小睡一会,醒了就看看沿途的景,俩孩子再吵吵。如此打法了一天。
案例二:吴同学,也是父母来到异乡打工,老家无人照顾,也就将他一起带到这里上学。周末孩子的去处自然也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夫妻俩车间工作忙,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可是又担心周末在家的孩子独自出门出意外,于是每个周末,就只能将孩子反锁在家,先确保其安全。家里的固定电话便成了父母了解孩子动向的最好工具。父亲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往家里打电话,孩子接电话,那么家长就可以放心,如果没人接电话,父亲则会急冲冲地往家赶,一探究竟。如此度过一天。
案例三:田同学,一个乖巧可爱的女生,父母来到这里奋斗做雨披生意,母亲刚生下弟弟,周末她就成了父母的好帮手。雨披生意忙,她得帮着父母翻雨披包,有时还得帮着母亲照看小弟弟,几乎是在忙碌中度过。
记得有一次,恰逢母亲生病,父亲要出去送货,家里的小弟弟便无人照看,只能请假半天,在家照看小弟弟,等爸爸送货回来再上学。如此忙碌地过着生活。
久而久之,他们似乎忘记了花开的声音,漠视了柳絮满天跳舞,漠视了那落下的一片黄叶。他们不会和蚂蚁一起搬家,不会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课外书中……面对老师的表扬,他们不会喜形于色,眉开眼笑,只会在心里偷着乐;面对老师的批评,他们不会惭愧低头,后悔难受,只会漠然地看着。
久而久之,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他们却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更不用说享受幸福了。渐渐地,他们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也抓不住感动的瞬间。于是,才会出现那一幕幕地木然。于是,翻开他们的作文本,才会发现里面尽是苍白的文字,苍白到没有一丝的血肉。
孩子,谁偷走了你的感情?又将如何找回你们的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