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街头骚乱,日日在地铁免费报刊《标准晚报》上读到扎眼的新闻。好些店铺比往常都要提早收拾打烊,夜幕降临后,黑暗街角与地铁都骤然多了游荡的警察。除此之外,在白天的伦敦市中心毫不见异样。从伦敦城的起点—伦敦塔附近开始,沿白金汉宫到西区,到处可见罩上了围栏的建筑工地,边上竖着大牌子:“通往2012之路”,或是“我们正为提高市政设施而努力着”。
只有偶尔在某个街角的路灯柱上,或是某条人行道放自行车的围栏处,才会看到默默摆着的几扎未完全枯萎的花草,下面放着照片与说明:“纪念为保卫我们的家园而失去生命的英雄”。
日落之后,西区戏院各大招牌与唐人街—这里叫做“伦敦华埠”的热闹照样相呼应,广场上青年人们歌照唱,舞照跳。Leicester广场,出口2标着“唐人街”与“查令十字街”字样。这是两则气质毫不相干的街区:查令十字街是英国老派的独立书店与二手书店一条街,与热闹熙攘的华人社区近在咫尺,虽看似只隔了条小马路,实则楚河汉界。
从这个地铁口出来,还能直接抵达伦敦西区多如牛毛的大小戏院心脏地带。从地铁里头到西区大道两旁,“预订半价戏票”的霓虹就一直闪不停。
“伦敦华埠”街角先以一家香港茶餐厅揭开序幕,这店直接将香港的地铁图描出来画到了外墙上,食物与饮品从“车仔面”到“杨枝甘露”应有尽有,还有“珍珠奶茶”外卖。
绕过一座中式凉亭,就是高竖着的“伦敦华埠”牌坊。牌坊四面都有,并附有四副对联,像城门一样驻守。进入了埠内,就霎时进入了上个世纪。自1985年起,这里被伦敦政府正式承认为唐人街区,而这附近的街道标示都有中英文对照。
其实伦敦最早的华人聚居处在别处:19世纪初,来自华南的华人水手和劳工主要在船厂区落脚,直到20世纪初,当地主要以合法的鸦片烟馆和贫民窟闻名。这旧时的“唐人街”于1934年被拆除。今日“华埠”从二战后渐成型,当时香港移民大批涌入,粤菜也开始在英国广受接纳,中国餐馆的生意由此慢慢做起。
今日华埠餐馆仍以粤菜和点心为主,不过做生意人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侨也不少。“羊城美食”、“新广州酒家”,看名字就看得出店主人的乡愁。菜单上有艇仔粥和牛杂汤。单看到这些地道的菜名,离家许久的人,眼泪都要出来了。
门前挂着烧腊的,引英国本地人或欧洲游客上前好奇观望,另外好奇的则是进门就开口说广州话的顾客。那么自然而然,好像从时间的开始,这里就讲的是粤语,哪里记得门外是哪个伦敦和春秋。
走入一家名为“福临门”的小馆,午市5.9英镑一个套餐。老火汤,主菜和饭,送蔬菜及鲜果。也有北方菜。绿油油的透明英式盒形房子里,用中英文标着“北京饺子”。一旁挨着“伦敦人民公社”,其实是包子专门店。但这家正式的包子铺对着一家露天的强劲对手—冒着热气常年排长龙的包子外卖摊。
与“伦敦人民公社”类似,能引起欧洲人对神秘中国想像的,是旁边一家麻辣烫小店,命名为“公社串串香”。香味总是飘得很远,不到一英镑一串的价格乍看也吸引客人上前研究,不过靠近了,一锅满满沸腾着的辣椒,也总会让不明就里的欧洲人却步。当然也有用流利汉语和两位河南妹子“管家”打招呼的英国小青年,进门轻车熟路地要下金针菇、鱼豆腐,辣了个龇牙咧嘴倒也痛快。
餐馆之外,伦敦华埠内有几个中国超市,还有隐匿于不容易找到的四合院内的海鲜市场和河粉厂。超市门外有榴莲飘香,还用中文标着各式广东鲜蔬菜,如丝瓜和西洋菜,那都是在北京的菜市场里也难以找到的样式。超市已经开始在门口卖月饼广告。对着面前各个品牌的“月饼战役”,时空再次失去了意义。
只有偶尔在某个街角的路灯柱上,或是某条人行道放自行车的围栏处,才会看到默默摆着的几扎未完全枯萎的花草,下面放着照片与说明:“纪念为保卫我们的家园而失去生命的英雄”。
日落之后,西区戏院各大招牌与唐人街—这里叫做“伦敦华埠”的热闹照样相呼应,广场上青年人们歌照唱,舞照跳。Leicester广场,出口2标着“唐人街”与“查令十字街”字样。这是两则气质毫不相干的街区:查令十字街是英国老派的独立书店与二手书店一条街,与热闹熙攘的华人社区近在咫尺,虽看似只隔了条小马路,实则楚河汉界。
从这个地铁口出来,还能直接抵达伦敦西区多如牛毛的大小戏院心脏地带。从地铁里头到西区大道两旁,“预订半价戏票”的霓虹就一直闪不停。
“伦敦华埠”街角先以一家香港茶餐厅揭开序幕,这店直接将香港的地铁图描出来画到了外墙上,食物与饮品从“车仔面”到“杨枝甘露”应有尽有,还有“珍珠奶茶”外卖。
绕过一座中式凉亭,就是高竖着的“伦敦华埠”牌坊。牌坊四面都有,并附有四副对联,像城门一样驻守。进入了埠内,就霎时进入了上个世纪。自1985年起,这里被伦敦政府正式承认为唐人街区,而这附近的街道标示都有中英文对照。
其实伦敦最早的华人聚居处在别处:19世纪初,来自华南的华人水手和劳工主要在船厂区落脚,直到20世纪初,当地主要以合法的鸦片烟馆和贫民窟闻名。这旧时的“唐人街”于1934年被拆除。今日“华埠”从二战后渐成型,当时香港移民大批涌入,粤菜也开始在英国广受接纳,中国餐馆的生意由此慢慢做起。
今日华埠餐馆仍以粤菜和点心为主,不过做生意人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侨也不少。“羊城美食”、“新广州酒家”,看名字就看得出店主人的乡愁。菜单上有艇仔粥和牛杂汤。单看到这些地道的菜名,离家许久的人,眼泪都要出来了。
门前挂着烧腊的,引英国本地人或欧洲游客上前好奇观望,另外好奇的则是进门就开口说广州话的顾客。那么自然而然,好像从时间的开始,这里就讲的是粤语,哪里记得门外是哪个伦敦和春秋。
走入一家名为“福临门”的小馆,午市5.9英镑一个套餐。老火汤,主菜和饭,送蔬菜及鲜果。也有北方菜。绿油油的透明英式盒形房子里,用中英文标着“北京饺子”。一旁挨着“伦敦人民公社”,其实是包子专门店。但这家正式的包子铺对着一家露天的强劲对手—冒着热气常年排长龙的包子外卖摊。
与“伦敦人民公社”类似,能引起欧洲人对神秘中国想像的,是旁边一家麻辣烫小店,命名为“公社串串香”。香味总是飘得很远,不到一英镑一串的价格乍看也吸引客人上前研究,不过靠近了,一锅满满沸腾着的辣椒,也总会让不明就里的欧洲人却步。当然也有用流利汉语和两位河南妹子“管家”打招呼的英国小青年,进门轻车熟路地要下金针菇、鱼豆腐,辣了个龇牙咧嘴倒也痛快。
餐馆之外,伦敦华埠内有几个中国超市,还有隐匿于不容易找到的四合院内的海鲜市场和河粉厂。超市门外有榴莲飘香,还用中文标着各式广东鲜蔬菜,如丝瓜和西洋菜,那都是在北京的菜市场里也难以找到的样式。超市已经开始在门口卖月饼广告。对着面前各个品牌的“月饼战役”,时空再次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