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培育,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本文即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学习思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主要切入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小学语文人文化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研究,并在教学课堂中进行了实践,现将部分教学经验整理为以下内容。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更新和优化,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采取引导和督促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产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明确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感性的认识,并能够深入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这个寓言故事虽然情节简单,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很容易读懂,但如何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在组织学生阅读时,为学生设置阅读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课文第一到第九自然段,分析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课本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学习语文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语文更强调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角度,从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穷人》这篇小说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在创作该小说时的俄国历史,其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贵族资产阶级不断剥削人民的血汗,他们的生活奢华而道德败坏,但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却极端贫困。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底层劳动人民来展开描写的,他们的苦难生活和高尚的品德呈现出了明显的对比。在分析这篇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手法时,教师可着重分析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需要学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因此,在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讨论和交流,而不是固定某一答案。
三、促进学生形象化的理解知识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个体,了解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很多知识点,有些学生会感觉很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学生自主性的激发,还应该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知识。以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可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课件,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写景文章时,教师可以再借助网络资源搜集当地的景色,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或视频,就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用文字所描述的场景,学生在理解时的难度降低。以《观潮》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看到来潮时的景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观潮的景象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结合课文和视频对钱塘江产生全面的认识。在讲解课文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观看到的景象和作者笔下的文字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个性化的感受,这也是学生有所收获的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其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教学的实际内容来展开,教师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理解能力,延伸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他们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各种各样教学方式的应用,也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拓展学生的發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鹏举.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55.
[2]刘亚茹.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J].才智,2015(23):164.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城北小学 罗青泉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学习思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主要切入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小学语文人文化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研究,并在教学课堂中进行了实践,现将部分教学经验整理为以下内容。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更新和优化,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采取引导和督促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产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明确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感性的认识,并能够深入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这个寓言故事虽然情节简单,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很容易读懂,但如何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在组织学生阅读时,为学生设置阅读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课文第一到第九自然段,分析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课本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学习语文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语文更强调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角度,从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穷人》这篇小说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在创作该小说时的俄国历史,其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贵族资产阶级不断剥削人民的血汗,他们的生活奢华而道德败坏,但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却极端贫困。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底层劳动人民来展开描写的,他们的苦难生活和高尚的品德呈现出了明显的对比。在分析这篇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手法时,教师可着重分析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需要学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因此,在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讨论和交流,而不是固定某一答案。
三、促进学生形象化的理解知识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个体,了解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很多知识点,有些学生会感觉很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学生自主性的激发,还应该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知识。以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可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课件,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写景文章时,教师可以再借助网络资源搜集当地的景色,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或视频,就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用文字所描述的场景,学生在理解时的难度降低。以《观潮》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看到来潮时的景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观潮的景象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结合课文和视频对钱塘江产生全面的认识。在讲解课文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观看到的景象和作者笔下的文字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个性化的感受,这也是学生有所收获的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其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教学的实际内容来展开,教师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理解能力,延伸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他们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各种各样教学方式的应用,也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拓展学生的發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鹏举.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55.
[2]刘亚茹.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J].才智,2015(23):164.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城北小学 罗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