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往主旋律电视专题片单一元素统摄事件变化、灌输式论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永远在路上》在理性纪实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渲染,让受众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同时接收信息,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电视专题片政治导向、思想导向、道德导向的平衡。
【关键词】:专题片 叙事策略 情感传播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于2016年10月17日到25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追剧”热潮。该专题片在不断反映主流文化取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理念,在理性纪实的基础上用情感打动观众。
一、理性纪实,让叙事更可信
(一)多元叙事彰显目的工具性
任何一部叙事作品,都必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同一事件在不同叙事视角的关照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永远在路上》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忏悔,纪委工作人员讲述案件细节建立矛盾冲突形成悬疑点,专家学者依托党史党建、规则纪律解读剖析事件,这种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一方面更加凸显了专题片的真实性,也可以避免叙述者对现象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如第一集《人心相背》在披露周本顺经济犯罪行为时,中纪委工作人员讲述了周本顺在观念上的转变,而周本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二)新闻播报强化内容真实性
《永远在路上》新闻播报资料的运用也是专题片创作的一大亮点。在专题片中有大量的新闻播报资料融合在电视专题片中,将腐败分子的犯罪行为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扩大了电视专题片的信息承载量。据统计,《永远在路上》中共运用了17处新闻播报资料,与同期声、解说词一起构成专题片的背景声,通过对这17处新闻资料的分析发现,新闻播报资料的运用有三大作用:一是作为情节点插入,陈述事实,如第一集“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有,习近平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向全国各族人民”;二是制造悬念,如第七集“副市级干部王国强持私人护照于4月24日擅自出境,失去联系”;三是要闻汇总,如第四集“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聂春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三)案件还原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通过案件还原,将腐败分子违法违纪行为暴露在阳光下。节目中披露周本顺16间房、2个保姆、2个厨师的严重违纪行为。大量违纪细节的呈现使得专题片成为正风肃纪的“活教材”。在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上,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腐败分子的形象更加丰满。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谭栖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物,在犯罪事实面前他后悔莫及,想起自己的母亲“我母亲知道中纪委在调查我,她骂了我、还打了我,她自己也一病不起,成天以泪洗面,我真是没听我父母的话。”
二、情感渲染,让叙事更生动
(一)植根传统文化,唤醒民族情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永远在路上》借助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重建正能量。运用《周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申鉴·政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等文化精髓表现“以上率下”的主题,阐释领导人必须率先垂范,才能够取信于民的政治理念。第四集《利剑出鞘》以史为鉴,将东汉末年、西晋时期的吏治松弛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的吏治严格形成对比,证明当前正风反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永远在路上》融合了人文故事等元素,使其承载了更多的情感价值信息。
(二)依托历史影像,追寻公共记忆
“影像资料是构成文献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和看点。人们从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所表露出的情感色彩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纪录片内涵、外延的领悟和理解,还能沿着这条情感的脉络,寻找到现实和历史中的共性和差异,感悟历史的真谛。”从一些看似单调乏味的黑白影像中,却流露出的是丰富浓郁的情感色彩。《永远在路上》黑白影像从观众的视角出发,立足现实,用平民化的思维方式选取的是发生在建党之初的典型“人”和“事”。早在1927年至1929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三项纪律”、“八项注意”,对党员干部提出了要求。这段黑白影像和新时期的八项规定相承接,传达出党员干部要以上率下,才能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思想内涵。
(三)巧用对比符号,加剧情感张力
任何传播都是符号的传递过程,这些符号相互补充、有机配合,共同服务于传播的主题。一般来说,节奏的张弛将会带来明快与庄重的差异、画面色彩的浓淡将营造热烈与失落的情感对比,而音效的急和缓将会带来紧张之感和祥和平淡的不同。《利剑出鞘》中针对山西发生的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党中央坚决查处一批严重违纪违法的党员领导干部时,背景音乐紧张、节奏明快,而呈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严格的吏治时背景音乐舒缓、沉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避免平铺直叙带来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在这种反差中加强教育震慑作用。
(四)借助微观叙事,丰富情感表达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更重视细节问题,细节抓不好,专题片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因为摄像机好比是创作者的眼睛,把无数细节的散点汇集在一起,就成为创作者的一个完整的总体构思”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中得以充分体现,而电视观众可以从镜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清晰地了解创作者描述的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历程。《永远在路上》运用镜头语言捕捉细节,不仅可以描绘人物的情感变化,而且可以使广大观众对专题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人生命运获得较为完整的感受,从情感深处对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主旋律的节目容易受到观众的排斥和抵触,如何吸引人、打动人、激励人,成为主旋律电视专题片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永远在路上》一方面抓住了人民对正风反腐的高度认同,使得该专题片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另一方面有意回避显而易见的宣传和说教,用细节去解讀主旋律,用情感去丰富主旋律,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完美结合,增强其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岭.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心得[J].当代电视,2016(12).
【2】田源.从《澳门十年》谈主旋律纪录片的人物采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4).
【关键词】:专题片 叙事策略 情感传播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于2016年10月17日到25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追剧”热潮。该专题片在不断反映主流文化取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理念,在理性纪实的基础上用情感打动观众。
一、理性纪实,让叙事更可信
(一)多元叙事彰显目的工具性
任何一部叙事作品,都必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同一事件在不同叙事视角的关照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永远在路上》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忏悔,纪委工作人员讲述案件细节建立矛盾冲突形成悬疑点,专家学者依托党史党建、规则纪律解读剖析事件,这种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一方面更加凸显了专题片的真实性,也可以避免叙述者对现象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如第一集《人心相背》在披露周本顺经济犯罪行为时,中纪委工作人员讲述了周本顺在观念上的转变,而周本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二)新闻播报强化内容真实性
《永远在路上》新闻播报资料的运用也是专题片创作的一大亮点。在专题片中有大量的新闻播报资料融合在电视专题片中,将腐败分子的犯罪行为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扩大了电视专题片的信息承载量。据统计,《永远在路上》中共运用了17处新闻播报资料,与同期声、解说词一起构成专题片的背景声,通过对这17处新闻资料的分析发现,新闻播报资料的运用有三大作用:一是作为情节点插入,陈述事实,如第一集“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有,习近平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向全国各族人民”;二是制造悬念,如第七集“副市级干部王国强持私人护照于4月24日擅自出境,失去联系”;三是要闻汇总,如第四集“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聂春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三)案件还原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通过案件还原,将腐败分子违法违纪行为暴露在阳光下。节目中披露周本顺16间房、2个保姆、2个厨师的严重违纪行为。大量违纪细节的呈现使得专题片成为正风肃纪的“活教材”。在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上,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腐败分子的形象更加丰满。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谭栖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物,在犯罪事实面前他后悔莫及,想起自己的母亲“我母亲知道中纪委在调查我,她骂了我、还打了我,她自己也一病不起,成天以泪洗面,我真是没听我父母的话。”
二、情感渲染,让叙事更生动
(一)植根传统文化,唤醒民族情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永远在路上》借助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重建正能量。运用《周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申鉴·政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等文化精髓表现“以上率下”的主题,阐释领导人必须率先垂范,才能够取信于民的政治理念。第四集《利剑出鞘》以史为鉴,将东汉末年、西晋时期的吏治松弛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的吏治严格形成对比,证明当前正风反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永远在路上》融合了人文故事等元素,使其承载了更多的情感价值信息。
(二)依托历史影像,追寻公共记忆
“影像资料是构成文献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和看点。人们从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所表露出的情感色彩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纪录片内涵、外延的领悟和理解,还能沿着这条情感的脉络,寻找到现实和历史中的共性和差异,感悟历史的真谛。”从一些看似单调乏味的黑白影像中,却流露出的是丰富浓郁的情感色彩。《永远在路上》黑白影像从观众的视角出发,立足现实,用平民化的思维方式选取的是发生在建党之初的典型“人”和“事”。早在1927年至1929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三项纪律”、“八项注意”,对党员干部提出了要求。这段黑白影像和新时期的八项规定相承接,传达出党员干部要以上率下,才能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思想内涵。
(三)巧用对比符号,加剧情感张力
任何传播都是符号的传递过程,这些符号相互补充、有机配合,共同服务于传播的主题。一般来说,节奏的张弛将会带来明快与庄重的差异、画面色彩的浓淡将营造热烈与失落的情感对比,而音效的急和缓将会带来紧张之感和祥和平淡的不同。《利剑出鞘》中针对山西发生的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党中央坚决查处一批严重违纪违法的党员领导干部时,背景音乐紧张、节奏明快,而呈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严格的吏治时背景音乐舒缓、沉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避免平铺直叙带来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在这种反差中加强教育震慑作用。
(四)借助微观叙事,丰富情感表达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更重视细节问题,细节抓不好,专题片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因为摄像机好比是创作者的眼睛,把无数细节的散点汇集在一起,就成为创作者的一个完整的总体构思”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中得以充分体现,而电视观众可以从镜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清晰地了解创作者描述的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历程。《永远在路上》运用镜头语言捕捉细节,不仅可以描绘人物的情感变化,而且可以使广大观众对专题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人生命运获得较为完整的感受,从情感深处对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主旋律的节目容易受到观众的排斥和抵触,如何吸引人、打动人、激励人,成为主旋律电视专题片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永远在路上》一方面抓住了人民对正风反腐的高度认同,使得该专题片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另一方面有意回避显而易见的宣传和说教,用细节去解讀主旋律,用情感去丰富主旋律,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完美结合,增强其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岭.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心得[J].当代电视,2016(12).
【2】田源.从《澳门十年》谈主旋律纪录片的人物采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