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讲解的任务,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对核心素养下其有效性措施展开论述,意在增进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前言:
鉴于初中历史课程中有许多值得发掘的人文精神,故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与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完美契合。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潜在的问题。
1.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仍遵循固有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知识并要求其死记硬背。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解,虽然也能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目的,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体会到兴趣驱使的作用力,在调取历史知识时仅仅浮于表面,无法说出自身的深层理解[1]。长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入而非引导,学生会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历史知识感到枯燥和厌烦。这样就无法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拖垮教学进度的同时也违背了教学要求。
1.2教学内容与拓展失衡
鉴于初中历史的科目性质,教师在进行讲解的同时应辅以知识拓展,以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但事实上部分教师无法把握教材内容与知识外延之间的分寸感,不能将二者有效融合。教师要么是依据教材大篇幅讲述事件要素及意义,缺乏相关背景的拓展,学生在课后只能记住历史问题和答案,不能对其展开论述;要么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历史趣闻,本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结果造成学生只记得历史故事不清楚知识脉络的现象。这两类情况都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却变相降低了教学质量。
1.3历史教学偏离现实要求
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中不仅包含着史学文明,更多地体现了现实思想。因此透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所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使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2]。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侧重于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知识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的事实。历史知识不能转换为内心经验,就割裂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潜在关系,自然无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
2.核心素养下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大阻碍,教师应摒弃以往的课堂定位,将学生置于主要地位再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鼓励其针对既定历史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对自身想法的表述,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融入课堂,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引导,使其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层层深入,逐渐脱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借助于课堂主体地位的互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间接增强了其核心素养。
2.2适度进行教学延伸
把握初中历史知识,不仅需要对教材模块进行深入的了解,还应对额外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延伸。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展现形式。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现历史影像等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讲到中国现代史时,教师可在知识讲解后在课上展示《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动画短片,短小精炼的内容设置切合历史情节,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操,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
2.3教学内容结合时代
历史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习得知识,而是在博古通今的基础上触发学生对时代意义的探索。在做到通晓历史事件背景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代现实延伸思维,以此实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工业革命的历史版块时,教师可发动学生率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总结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特征,自主联想其与工业革命的潜在联系,之后再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将所学历史知识与当今的相似社会现象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增强其历史文化核心素养。
2.4培养历史整体认知
学习初中历史的意义,除了达成知识层面的拓展,還包含形成全面的价值认知体系。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提升自身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来刷新对事物的全方位感想[3]。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其时代性质以及涉及的社会变革众多,需要学生借助脉络的梳理,达成纵向的历史认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时期的国外动向进行了解,借助于横向对比完善学生对于历史的整体认知框架。构建历史体系的过程中,学生探索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能够同步延伸,间接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与以往存在一些差异,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海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2020(10):79-80.
[2] 蒋升阳.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20(01):26.
[3] 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前言:
鉴于初中历史课程中有许多值得发掘的人文精神,故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与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完美契合。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潜在的问题。
1.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仍遵循固有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知识并要求其死记硬背。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解,虽然也能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目的,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体会到兴趣驱使的作用力,在调取历史知识时仅仅浮于表面,无法说出自身的深层理解[1]。长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入而非引导,学生会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历史知识感到枯燥和厌烦。这样就无法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拖垮教学进度的同时也违背了教学要求。
1.2教学内容与拓展失衡
鉴于初中历史的科目性质,教师在进行讲解的同时应辅以知识拓展,以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但事实上部分教师无法把握教材内容与知识外延之间的分寸感,不能将二者有效融合。教师要么是依据教材大篇幅讲述事件要素及意义,缺乏相关背景的拓展,学生在课后只能记住历史问题和答案,不能对其展开论述;要么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历史趣闻,本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结果造成学生只记得历史故事不清楚知识脉络的现象。这两类情况都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却变相降低了教学质量。
1.3历史教学偏离现实要求
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中不仅包含着史学文明,更多地体现了现实思想。因此透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所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使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2]。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侧重于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知识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的事实。历史知识不能转换为内心经验,就割裂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潜在关系,自然无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
2.核心素养下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大阻碍,教师应摒弃以往的课堂定位,将学生置于主要地位再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鼓励其针对既定历史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对自身想法的表述,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融入课堂,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引导,使其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层层深入,逐渐脱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借助于课堂主体地位的互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间接增强了其核心素养。
2.2适度进行教学延伸
把握初中历史知识,不仅需要对教材模块进行深入的了解,还应对额外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延伸。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展现形式。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现历史影像等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讲到中国现代史时,教师可在知识讲解后在课上展示《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动画短片,短小精炼的内容设置切合历史情节,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操,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
2.3教学内容结合时代
历史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习得知识,而是在博古通今的基础上触发学生对时代意义的探索。在做到通晓历史事件背景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代现实延伸思维,以此实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工业革命的历史版块时,教师可发动学生率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总结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特征,自主联想其与工业革命的潜在联系,之后再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将所学历史知识与当今的相似社会现象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增强其历史文化核心素养。
2.4培养历史整体认知
学习初中历史的意义,除了达成知识层面的拓展,還包含形成全面的价值认知体系。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提升自身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来刷新对事物的全方位感想[3]。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其时代性质以及涉及的社会变革众多,需要学生借助脉络的梳理,达成纵向的历史认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时期的国外动向进行了解,借助于横向对比完善学生对于历史的整体认知框架。构建历史体系的过程中,学生探索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能够同步延伸,间接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与以往存在一些差异,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海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2020(10):79-80.
[2] 蒋升阳.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20(01):26.
[3] 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