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淮阴侯列传》以短短的一节文字写韩信少年时的几件逸事,寥寥几笔,神情毕肖。少年韩信贫穷而无正当职业,却喜欢佩带刀剑在街上游走。街头的小混混们很是看他不顺眼,于是找了个机会当众羞辱他说:“你不怕死,就杀了我,不然乖乖从我裤裆下面爬过去。”韩信对这个小流氓冷冷看了半日,于是趴下,默默从他两腿中钻了过去,神色平静地在一片讥笑中昂然离开。太史公写韩信面对挑衅,只用了三个字写当时的神态——“孰(同‘熟’)视之”。没有恐惧,没有惊讶,也没有愤怒,只是满脸的蔑视。韩信被誉为大智大勇,是在他功成名就以后。苏东坡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斯不足为勇也。”然而,这并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境界。《水浒》里的杨志落魄他乡,在市场叫卖祖传宝刀,他遇到没毛大虫牛二的一再纠缠,忍无可忍,便杀了牛二。结果吃官司,脸上被刺了金印,只得落草去做“强盗”。许多人由此得到“教训”。孙廷铨在《汉史忆》中说汉之“三杰”都是靠了一个“忍”字成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张良在圯下桥为黄石公拾鞋子受尽羞辱,刘邦鸿门宴上对项羽卑辞奉迎。刘邦尤被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其中大该包含有“忍耐的功夫”。
“忍”的精神似乎浸润于民族文化,从民间俗语的“能忍自安“到”忍辱负重”作为褒奖之辞,戏文里“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旧报楚王仇”都是一个“忍”字。当下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五大三粗的汉子,手臂上赫然刺着一个青色的“忍”字,各种讲坛及影屏上各路学者和明星介绍和展示种种勾心斗角的计权谋变,都少不了一个“忍”字。但细细想来,这“忍”无非是欲望和情感的压抑,一旦找到突破口便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增长的热情予以发泄。如《水浒》中的宋江洒醉在浔阳楼题诗,说要“潜伏爪牙忍受”,又说:“他日若隧凌云志,敢笑王巢不丈夫”——如黄巢一样血洗长安,“满街踏尽公卿骨”报仇雪耻。那位听从萧何建议,为韩信封台拜帅的刘邦,最终杀掉了功高震主的韩信。这“忍”的功夫一般人很难做到,连孔老夫子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然之辞,所以“忍”大概不是一种精神修养,只是以退为进的一种权谋。当一个人在"忍"的时候,意味他不是对自己反省,也不是对环境和他人的真心认可,而是怀着一种敌视仇恨的态度。当人们赞扬“忍”的时候,只是欣赏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城府和权谋,而不是赞扬一种阳光、坦诚的品质。当一种文化对“忍”的精神多加夸奖褒赞并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喋喋不休给予宣扬时,我们感到其中可能包含人性中的阴鸷,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对个人欲望曲折的张扬,它包含着报复性的反弹。
“忍”的精神似乎浸润于民族文化,从民间俗语的“能忍自安“到”忍辱负重”作为褒奖之辞,戏文里“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旧报楚王仇”都是一个“忍”字。当下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五大三粗的汉子,手臂上赫然刺着一个青色的“忍”字,各种讲坛及影屏上各路学者和明星介绍和展示种种勾心斗角的计权谋变,都少不了一个“忍”字。但细细想来,这“忍”无非是欲望和情感的压抑,一旦找到突破口便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增长的热情予以发泄。如《水浒》中的宋江洒醉在浔阳楼题诗,说要“潜伏爪牙忍受”,又说:“他日若隧凌云志,敢笑王巢不丈夫”——如黄巢一样血洗长安,“满街踏尽公卿骨”报仇雪耻。那位听从萧何建议,为韩信封台拜帅的刘邦,最终杀掉了功高震主的韩信。这“忍”的功夫一般人很难做到,连孔老夫子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然之辞,所以“忍”大概不是一种精神修养,只是以退为进的一种权谋。当一个人在"忍"的时候,意味他不是对自己反省,也不是对环境和他人的真心认可,而是怀着一种敌视仇恨的态度。当人们赞扬“忍”的时候,只是欣赏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城府和权谋,而不是赞扬一种阳光、坦诚的品质。当一种文化对“忍”的精神多加夸奖褒赞并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喋喋不休给予宣扬时,我们感到其中可能包含人性中的阴鸷,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对个人欲望曲折的张扬,它包含着报复性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