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研究声乐技巧与丹剧唱腔的融合,作为一位声乐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任务就是了解及掌握丹剧唱腔的特点。对丹剧的唱腔特点进行学习和分析,并将这些声腔特点与所学的声乐技巧结合起来,分析声乐技巧对丹剧唱腔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探求丹剧唱腔对当地民歌演唱风格中的借鉴和影响,进一步丰富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丹剧唱腔 融合 声乐 艺术
近年来,丹阳戏剧正在着手唱腔中“清板”的改革和发展、板腔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及更积极地引进本土其他音乐的元素。声乐艺术与丹阳戏剧艺术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其中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丹阳戏剧《江姐》是丹剧唱腔“啷当”的代表作品,其优美、婉转、抒情的拖腔,都运用了声乐的演唱技巧。为了更好的演唱丹阳戏剧,使丹阳戏剧唱腔能更加完善,研究声乐艺术与丹阳戏剧艺术的特征以及二者的共性与可融合之处便尤为重要。
我国民族声乐的《江姐》,与丹剧的《江姐》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至今为止,丹阳歌剧团在保留《江姐》的故事完整性和舞台演出效果的前提下,将其创作改编了三次,并在各个地区演出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丹剧《江姐》与传统歌剧《江姐》不同的地方在于丹剧是以丹阳地方方言为唱念用语,其基本唱腔分别是“啷当”、“云阳”、“花名”等,丹剧在表演时还在段落之间添加了旁白,所以从它的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看,更接近于京剧。
在丹剧演唱时,运用声乐演唱的腔体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让腔体保持一个圆满的状态,圆腔即歌声圆润流畅、腔体共鸣均衡,并且气息要慢吸慢呼,在这种状态下体会胸腹联合式呼吸。腔体的运用主要是在换气口、倚音、自由节奏、慢板等方面体现。在歌曲演唱时头腔共鸣也会被多次运用,运用头腔的共鸣要先打开颌关节,将下巴放松,减轻下颌重量,体会头腔的振动感以及眉心处的振动感,根据声音及时调整位置,使声音明亮。以《红梅赞》的处理为例,第一唱段的三个“开”字,保持腔体的打开,尽量保持两助张开支撑感,使腔体共鸣主要在胸腔之上,节奏根据歌曲的发展进行并整体把握自己的情绪,在节奏紧凑处要饱含热情。歌曲的整体音调都比较高,要保持各个音的连续和完整,位置也不要掉下来,才能达到腔圆的状态。在能熟练运用圆腔技巧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在歌曲中江姐说话的语气、说话的神态,调动自己积极兴奋的状态,去更好的塑造歌曲中的人物形象。
为了增强了演出的专业性和表现力,丹剧《江姐》在演唱技巧方面就吸收了许多声乐演唱的技巧。如今现代音乐的发展也需要相同文化的整理合并,本质就是将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调和,再渐渐的趋于一体化。所以当我们在演唱传统歌剧《江姐》时,运用一些丹剧唱腔的技巧,更能使之升华,两者也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
丹剧与大部分戏曲不一样,女小生体系是它的主要特点,丹剧演唱时多用女性声腔,所以语言音调轻柔,抒情色彩居多,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韵味。在歌剧《江姐》中,《红梅赞》的片段就描述了江姐在内心坚决时展现出的柔情,所以在歌曲演唱时,主题音调始终被柔情的风格贯穿。 也能从歌词从歌词方面分析,每一乐句后都用了开口音,比如开、踩、彩、外、放、来,可以看出都是以韵母“ai”为主题的,所以演唱时对韵母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将基本的韵母“a e i o u”的口腔打开,为后期形成完整的共鸣腔体做准备,使发声连贯而流畅。我们在演唱开、踩、彩、外、放、来时,这些韵母的发音都需要颤动声带,所以发音的响亮度都比较高,演唱时不会有声腔上的阻碍,因此演唱时可根据歌唱者的情绪适当延长。依据丹剧啷当“尾句拖腔”的特点,可以将歌曲中的开口音进行延长,使伴唱和唱腔浑然一体互为增色,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更能展现此段的优美与柔情,也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在丹剧演唱时会出现地方方言,所以研究歌词,及时调整声腔,将一些断句处理得当也很重要。例如其中的“三九严寒何所惧”,“三九严寒”为前半部分,其中的“九”字,我们唱这一句时要干净利落,避免拖沓。發音方面:这个“柳”字不在以【iu】为韵而是以【y】为韵。正因为在歌曲有了这些细节的处理,才能使其极大的展现当地音乐的特色。在学习中,我也发现,运用丹阳当地方言和丹剧声腔演唱的歌曲,其艺术风格都十分鲜明,在表达上也更加传神。再加上丹剧的不同行腔,不同的音色交替出现,听过丹剧都会使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声乐演唱技巧与丹阳戏剧唱腔需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融合,只有将戏曲与声乐二者更好地融合、渗透,才能促进我国戏曲的发展和创新。研究这个课题,从民族声乐角度出发,融合并运用一些地方声腔更能体现文化的整合,它们相互吸收、调和,使民族声乐更加多元化。从丹剧角度出发,弘扬壮大丹阳戏剧,让更多的音乐者了解,聆听到丹阳戏剧。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丹阳戏剧,融合专业的声乐演唱技巧,提升丹阳戏剧的专业性,指引丹剧演唱者朝着更全面的演唱方向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去促进丹剧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以及审美标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珺.《中国民族声乐概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2015.9
【2】马凤红.《苏沪大戏》[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9
【3】王霞.《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11
要研究声乐技巧与丹剧唱腔的融合,作为一位声乐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任务就是了解及掌握丹剧唱腔的特点。对丹剧的唱腔特点进行学习和分析,并将这些声腔特点与所学的声乐技巧结合起来,分析声乐技巧对丹剧唱腔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探求丹剧唱腔对当地民歌演唱风格中的借鉴和影响,进一步丰富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丹剧唱腔 融合 声乐 艺术
近年来,丹阳戏剧正在着手唱腔中“清板”的改革和发展、板腔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及更积极地引进本土其他音乐的元素。声乐艺术与丹阳戏剧艺术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其中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丹阳戏剧《江姐》是丹剧唱腔“啷当”的代表作品,其优美、婉转、抒情的拖腔,都运用了声乐的演唱技巧。为了更好的演唱丹阳戏剧,使丹阳戏剧唱腔能更加完善,研究声乐艺术与丹阳戏剧艺术的特征以及二者的共性与可融合之处便尤为重要。
我国民族声乐的《江姐》,与丹剧的《江姐》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至今为止,丹阳歌剧团在保留《江姐》的故事完整性和舞台演出效果的前提下,将其创作改编了三次,并在各个地区演出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丹剧《江姐》与传统歌剧《江姐》不同的地方在于丹剧是以丹阳地方方言为唱念用语,其基本唱腔分别是“啷当”、“云阳”、“花名”等,丹剧在表演时还在段落之间添加了旁白,所以从它的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看,更接近于京剧。
在丹剧演唱时,运用声乐演唱的腔体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让腔体保持一个圆满的状态,圆腔即歌声圆润流畅、腔体共鸣均衡,并且气息要慢吸慢呼,在这种状态下体会胸腹联合式呼吸。腔体的运用主要是在换气口、倚音、自由节奏、慢板等方面体现。在歌曲演唱时头腔共鸣也会被多次运用,运用头腔的共鸣要先打开颌关节,将下巴放松,减轻下颌重量,体会头腔的振动感以及眉心处的振动感,根据声音及时调整位置,使声音明亮。以《红梅赞》的处理为例,第一唱段的三个“开”字,保持腔体的打开,尽量保持两助张开支撑感,使腔体共鸣主要在胸腔之上,节奏根据歌曲的发展进行并整体把握自己的情绪,在节奏紧凑处要饱含热情。歌曲的整体音调都比较高,要保持各个音的连续和完整,位置也不要掉下来,才能达到腔圆的状态。在能熟练运用圆腔技巧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在歌曲中江姐说话的语气、说话的神态,调动自己积极兴奋的状态,去更好的塑造歌曲中的人物形象。
为了增强了演出的专业性和表现力,丹剧《江姐》在演唱技巧方面就吸收了许多声乐演唱的技巧。如今现代音乐的发展也需要相同文化的整理合并,本质就是将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调和,再渐渐的趋于一体化。所以当我们在演唱传统歌剧《江姐》时,运用一些丹剧唱腔的技巧,更能使之升华,两者也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
丹剧与大部分戏曲不一样,女小生体系是它的主要特点,丹剧演唱时多用女性声腔,所以语言音调轻柔,抒情色彩居多,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韵味。在歌剧《江姐》中,《红梅赞》的片段就描述了江姐在内心坚决时展现出的柔情,所以在歌曲演唱时,主题音调始终被柔情的风格贯穿。 也能从歌词从歌词方面分析,每一乐句后都用了开口音,比如开、踩、彩、外、放、来,可以看出都是以韵母“ai”为主题的,所以演唱时对韵母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将基本的韵母“a e i o u”的口腔打开,为后期形成完整的共鸣腔体做准备,使发声连贯而流畅。我们在演唱开、踩、彩、外、放、来时,这些韵母的发音都需要颤动声带,所以发音的响亮度都比较高,演唱时不会有声腔上的阻碍,因此演唱时可根据歌唱者的情绪适当延长。依据丹剧啷当“尾句拖腔”的特点,可以将歌曲中的开口音进行延长,使伴唱和唱腔浑然一体互为增色,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更能展现此段的优美与柔情,也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在丹剧演唱时会出现地方方言,所以研究歌词,及时调整声腔,将一些断句处理得当也很重要。例如其中的“三九严寒何所惧”,“三九严寒”为前半部分,其中的“九”字,我们唱这一句时要干净利落,避免拖沓。發音方面:这个“柳”字不在以【iu】为韵而是以【y】为韵。正因为在歌曲有了这些细节的处理,才能使其极大的展现当地音乐的特色。在学习中,我也发现,运用丹阳当地方言和丹剧声腔演唱的歌曲,其艺术风格都十分鲜明,在表达上也更加传神。再加上丹剧的不同行腔,不同的音色交替出现,听过丹剧都会使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声乐演唱技巧与丹阳戏剧唱腔需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融合,只有将戏曲与声乐二者更好地融合、渗透,才能促进我国戏曲的发展和创新。研究这个课题,从民族声乐角度出发,融合并运用一些地方声腔更能体现文化的整合,它们相互吸收、调和,使民族声乐更加多元化。从丹剧角度出发,弘扬壮大丹阳戏剧,让更多的音乐者了解,聆听到丹阳戏剧。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丹阳戏剧,融合专业的声乐演唱技巧,提升丹阳戏剧的专业性,指引丹剧演唱者朝着更全面的演唱方向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去促进丹剧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以及审美标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珺.《中国民族声乐概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2015.9
【2】马凤红.《苏沪大戏》[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9
【3】王霞.《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