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一步优化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针对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和会计专业课程交叉重复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适合社会需要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
关键字:中职;会计;课程设置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很高,而其中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却非常少,所以当务之急是进一步优化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
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会计人才,但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课比重过大或过小,或者与普高课程目标十分雷同,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另外专业课又与高职课程目标没什么区别,甚至有采用高职教材实施教学,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存在。
(二)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沿袭了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模式,理论和知识成为主体、实践和技能成了辅助,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远没有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1∶1的标准,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
(三)会计专业课程交叉重复
中职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实务》《商品流通会计》《成本会计》,各主干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比较频繁。其中会计的概念、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财务会计报告在各课程中都有涉及,商品流通企业学科与企业财务会计学科的部分章节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这种教学,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和教师的劳动,而且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调整对策的总体思想
(一)模块的内容
本文设计的会计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具体每一模块的内容如下表:
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模块的解读
1.文化基础课模块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必要的人文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针对目前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思想、行为和学习状态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确立会计专业各文化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积极开发适合会计专业学习与发展的文化课教材,大胆果断地删除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科目与部分内容,集中精力让文化课为专业课的学习与发展服务,在文化课中渗透“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谨慎教育”、“爱岗教育”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够用”、“适 用”为 原 则,调整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文化课时可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进行,要避免出现文化课有的内容专业课用不上,专业课要用的知识但是文化课又没有的现象。
2.德育课模块的教学要立足于“就业”德育教育
因为企业希望招聘到的新员工不只是技术型,更重要的是看重这些员工是否具备责任心,能否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和有创新的意识,所以作为中职学校,不能一味强调技能培养,应以育人为核心,将德育课作为必修课实施教学,以会计行业准则和岗位职业道德为要求编制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由于会计专业的考证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课在内容上有交叉,,所以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德育课改为“法律常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生命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
3.特色课模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多方向,弹性化。在确定了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提供多方向的特色课及社团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学生成就感,唤醒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以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特色课程每个学期每周可安排1-2节进行,社会团课每周可安排一个下午进行。
4.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取的学科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因此持证上岗成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为以后会计执业和其他考试奠定基础。《会计基础》的教学应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其中第一学期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第二学期可安排会计考证,万一学生没有顺利通过的话,在第二或第三学年还可以继续努力,争取考过。
5.专业技能模块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因些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对原有会计专业技能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另外可将原来的《财务会计》 《出纳实务》 《成本会计》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学科整合成为《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紧密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岗位设计教学项目,把教学项目作为实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其他的专业技能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性,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该模块重在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在三年制中,《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单项技能实训,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实施,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1-2个月的工作体验,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进行。
笔者认为对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只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 要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希望通过上述会计课程设置的构想,能够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会计应用型初级人才。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郑秀芳.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M].科技和产业,2009(3).
[2]张晓静.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M].会计之友,2009(3).
[3]张璐.创新中职会计教学——中职会计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思路[M].西部科教论坛,2009(3).
[4]周晓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M].科技信息,2009(31).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字:中职;会计;课程设置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很高,而其中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却非常少,所以当务之急是进一步优化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
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会计人才,但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课比重过大或过小,或者与普高课程目标十分雷同,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另外专业课又与高职课程目标没什么区别,甚至有采用高职教材实施教学,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存在。
(二)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沿袭了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模式,理论和知识成为主体、实践和技能成了辅助,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远没有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1∶1的标准,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
(三)会计专业课程交叉重复
中职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实务》《商品流通会计》《成本会计》,各主干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比较频繁。其中会计的概念、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财务会计报告在各课程中都有涉及,商品流通企业学科与企业财务会计学科的部分章节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这种教学,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和教师的劳动,而且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调整对策的总体思想
(一)模块的内容
本文设计的会计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具体每一模块的内容如下表:
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模块的解读
1.文化基础课模块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必要的人文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针对目前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思想、行为和学习状态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确立会计专业各文化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积极开发适合会计专业学习与发展的文化课教材,大胆果断地删除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科目与部分内容,集中精力让文化课为专业课的学习与发展服务,在文化课中渗透“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谨慎教育”、“爱岗教育”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够用”、“适 用”为 原 则,调整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文化课时可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进行,要避免出现文化课有的内容专业课用不上,专业课要用的知识但是文化课又没有的现象。
2.德育课模块的教学要立足于“就业”德育教育
因为企业希望招聘到的新员工不只是技术型,更重要的是看重这些员工是否具备责任心,能否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和有创新的意识,所以作为中职学校,不能一味强调技能培养,应以育人为核心,将德育课作为必修课实施教学,以会计行业准则和岗位职业道德为要求编制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由于会计专业的考证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课在内容上有交叉,,所以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德育课改为“法律常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生命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
3.特色课模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多方向,弹性化。在确定了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提供多方向的特色课及社团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学生成就感,唤醒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以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特色课程每个学期每周可安排1-2节进行,社会团课每周可安排一个下午进行。
4.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取的学科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因此持证上岗成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为以后会计执业和其他考试奠定基础。《会计基础》的教学应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其中第一学期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第二学期可安排会计考证,万一学生没有顺利通过的话,在第二或第三学年还可以继续努力,争取考过。
5.专业技能模块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因些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对原有会计专业技能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另外可将原来的《财务会计》 《出纳实务》 《成本会计》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学科整合成为《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紧密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岗位设计教学项目,把教学项目作为实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其他的专业技能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性,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该模块重在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在三年制中,《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单项技能实训,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实施,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1-2个月的工作体验,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进行。
笔者认为对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只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 要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希望通过上述会计课程设置的构想,能够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会计应用型初级人才。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郑秀芳.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M].科技和产业,2009(3).
[2]张晓静.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M].会计之友,2009(3).
[3]张璐.创新中职会计教学——中职会计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思路[M].西部科教论坛,2009(3).
[4]周晓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M].科技信息,2009(31).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