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阅读。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内容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这些文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充分挖掘文本,引导学生品读,从中感悟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激发审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去发现美,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需求,诱发学生全身进入文本。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以故事、诗句、谜语、谚语、生活实例、社会热点等导入激趣,也可用多媒体演示导入。这些导入手段,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春酒》时,我以《故乡的云》导入,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优美的民风民俗。此外,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解析品读精彩的字词句段,都能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引起学生探寻美的意境。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朱高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曾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边读边想,仿佛真能感觉到春风在轻轻地抚摩自已,仿佛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似乎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在诵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和语句节奏、语调处理等,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地去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三、品读感悟,走进文本,培养审美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去理解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用心诵读、用心倾听、用心倾诉,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并从中获得情感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耐心“品”,体悟文本中蕴涵的各种美。
首先,品读、体味语言美。阅读教学要重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可见,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品读是诵读的深层层面。语文许多精美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教师对词句讲解要到位,才能带领学生品读出语言丰富的美感和内在神韵,让学生真切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如《观舞记》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人机交互的舞姿,音韵优美、婀娜多姿、想象奇特的语言,仿佛一首抒情曲,让读者在美的体验中回味无穷。
其次,在想象中感悟意境美。特别是文质兼美的选文,如果读书只作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就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点拨的助力,使学生在想象中完全沉醉在艺术体验的王国里。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细读之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人仿佛看到劲风席卷大地、雪花随风狂舞的情状,仿佛听到激荡在耳际的风吼雪嘶的声音。如此体味使学生加深对塞外雪景的感受。通过想象,作品中的意境美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再次,在对话中感悟情感美。新课标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阅读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就不可能有对话的生成,所以体验是关键,只有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感悟和品味,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体验与文本交流,才能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才能深刻地体会文本的情感美。
最后,在品读中感悟人性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借助选文蕴涵的人文精神,构建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教育应承担的任务。文本中人性美对学生来讲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下课那一刻的动作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段细节的描写,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推上高潮。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品读,学生震撼于这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
四、体验熏陶,引领学生走出文本,提高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育家说:“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特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开发读本资源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作为教师,应活用文本,注重拓展。”如在教《社戏》一课时,小伙伴和“我”看戏回家时,途中“偷豆”这一情节,教师不妨设疑:“偷是一种不良行为,可作者为什么写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最后感悟出作者从“偷”中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使学生从中感受作者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提升了审美创造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激发审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去发现美,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需求,诱发学生全身进入文本。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以故事、诗句、谜语、谚语、生活实例、社会热点等导入激趣,也可用多媒体演示导入。这些导入手段,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春酒》时,我以《故乡的云》导入,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优美的民风民俗。此外,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解析品读精彩的字词句段,都能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引起学生探寻美的意境。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朱高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曾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边读边想,仿佛真能感觉到春风在轻轻地抚摩自已,仿佛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似乎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在诵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和语句节奏、语调处理等,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地去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三、品读感悟,走进文本,培养审美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去理解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用心诵读、用心倾听、用心倾诉,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并从中获得情感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耐心“品”,体悟文本中蕴涵的各种美。
首先,品读、体味语言美。阅读教学要重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可见,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品读是诵读的深层层面。语文许多精美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教师对词句讲解要到位,才能带领学生品读出语言丰富的美感和内在神韵,让学生真切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如《观舞记》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人机交互的舞姿,音韵优美、婀娜多姿、想象奇特的语言,仿佛一首抒情曲,让读者在美的体验中回味无穷。
其次,在想象中感悟意境美。特别是文质兼美的选文,如果读书只作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就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点拨的助力,使学生在想象中完全沉醉在艺术体验的王国里。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细读之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人仿佛看到劲风席卷大地、雪花随风狂舞的情状,仿佛听到激荡在耳际的风吼雪嘶的声音。如此体味使学生加深对塞外雪景的感受。通过想象,作品中的意境美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再次,在对话中感悟情感美。新课标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阅读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就不可能有对话的生成,所以体验是关键,只有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感悟和品味,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体验与文本交流,才能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才能深刻地体会文本的情感美。
最后,在品读中感悟人性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借助选文蕴涵的人文精神,构建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教育应承担的任务。文本中人性美对学生来讲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下课那一刻的动作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段细节的描写,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推上高潮。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品读,学生震撼于这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
四、体验熏陶,引领学生走出文本,提高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育家说:“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特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开发读本资源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作为教师,应活用文本,注重拓展。”如在教《社戏》一课时,小伙伴和“我”看戏回家时,途中“偷豆”这一情节,教师不妨设疑:“偷是一种不良行为,可作者为什么写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最后感悟出作者从“偷”中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使学生从中感受作者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提升了审美创造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