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观在高中政治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史观倡导自下而上地看待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史观,让抽象的政治史教学生动化、平民化,让最底层的百姓也能切身体会到政治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社会史观 祖国统一 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203-02
  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政治史的教学并非易事。在学生眼中,政治史通常都是高大上的理论,枯燥无味,很少贴近学生的实际。如何让束之高阁的政治史走下神坛,使其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政治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要改变政治史教学中的“无声”氛围,使政治史的课堂更加人性化,就要摆脱传统政治史教学的范式,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用草根阶层的历史来反映国家的变迁,将社会史观融入高中政治史的教学中,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人物命运的变化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的,底层民众的历史就是国家历史最直观的反映。因此,在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我将社会史观应用于政治史的教学中,决定用历史人物来做点缀和渲染。通过社会史观的运用,主要是想让同学们感受历史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增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政治史。
  一、《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节选
  首先,我将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理。经过归纳,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展望。在这里,我重点阐述第四部分,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展望的教学设计。
  在讲第四部分内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展望之前,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也是目前仍然敏感的政治话题。政治性的敏感话题非常抽象,通常很难切入。如何将政治史上得生动,学生愿意听并且积极参与进来呢?我想到了社会史观。
  鉴于这种思考,在讲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轨迹时,我决定选取经历过这一段历史,并且目前生活在台湾的人物。这一人物不是显赫的政治人物,而是经历过海峡两岸分离的平凡人物。我在网上搜集资料,发现了高秉涵,找到了一些关于他的记载和报道。他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用他的一生作为材料,反映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历史再恰当不过了。经过整理后,初步形成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过渡: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回归向世人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和中国人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更为台湾回归提供了范例。台湾回归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物。(展示PPT)高秉涵,他是一名台湾老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他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家国情怀感动了两岸同胞。请同学们阅读高秉涵的故事,回答问题。
  材料五:
  高秉涵: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
  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1948年,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母亲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
  1949年,13岁的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这是离开大陆开往台湾的最后一艘班船。
  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1991年5月高秉涵终于回到故乡探亲,在村口,他一个人呆了半个小时,走不进去,因为他害怕。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高秉涵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根据《高秉涵:见证海峡沧桑的台湾老兵》一文整理
  根据这一材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海峡两岸从隔绝到开放给下层民众带来的变化,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
  (1)高秉涵为什么在79年之前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菏泽呢?
  生: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的分离。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
  (2)1979年,为什么高秉涵的第一封家书辗转3个多月能寄回老家山东?
  生: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两岸关系逐渐有好转迹象。
  (3)1991年,高秉涵为什么能够回到故乡探亲?
  生: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岸关系迎来一股暖流。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总结:从高秉涵的故事当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湾浅浅的海峡分隔的不只是大陆和台湾,它还把亲情、爱情、友情就此隔断,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陷入了思乡之苦。两岸关系的转变惠及民众,越来越多的亲人、爱人、友人重逢。
  思路分析:高秉涵的事例避免了单纯讲枯燥的大陆和台湾相分离的史实,而是让政治更加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同学们从高秉涵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更体会到了政治的变迁对下层民众命运的影响。它有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结合高秉涵的故事和教材内容,梳理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新进展。   1.打破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1)1979年元旦,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实行“三通”。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2.90年代两岸关系的新气象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3)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3.新世纪,新突破
  (1)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颁布。
  (2)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2005年5月亲民党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2005年7月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访问大陆。
  (3)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切地感受两岸“三通”之后带给人民的福祉,我展示了四幅图片。
  第一幅图是大陆市场上出售的香甜可口的台湾水果。台湾水果运往大陆免收农产品税,即零关税。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市场和贸易伙伴。第二幅图是2013年7月海峡两岸大学生荆楚文化之旅。目前,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增强了两岸大学生的情谊和共同的文化认同。第三幅图是内地30所中学使用台湾国学教材。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地方,尤其是国学方面,堪称经典。第四幅图是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大陆人民也可以去宝岛台湾看日月潭,欣赏宝岛的美景,品尝宝岛的小吃了。这几幅图显示了两岸开放以来,不仅在经济方面加强交流,而且在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也在逐步深入。两岸民众是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眼中的台湾是什么样子。我现场采访了几位去过台湾旅游的学生。甲同学说道,台湾非常干净,墙上根本看不到小广告。那里的人民特别文明。那里的政党非常的亲民。乙同学说道,台湾民众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台湾小吃也非常可口。丙同学说,台湾的学生口才都非常好,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同学们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台湾的神秘,感受到了台湾民众的文明和高素质,这也是值得大陆民众学习的地方。
  思路分析:这里展示的四幅图片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也是两岸“三通”之后给两岸民众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开通大陆民众赴台湾旅游。有一部分同学去过台湾,所以我直接设计了一个问题,就是问同学们去台湾的感受。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对台湾的认识,二是体现政治的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
  总结: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政治隔阂导致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这一分离,让千千万万的大陆人远离故土来到台湾,与亲人、朋友、爱人相分离。民众不应该承受政治分离所带来的痛苦,这对于他们来说显然不公平。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一国两制”英明政策的指导下,在港、澳地区顺利回归的实践下,在祖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全世界所有华人、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推动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指日可待。
  二、反思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只是社会史观在高中政治史教学中的一种尝试。我认为这种尝试是有可操作性的。从这个教学实例中,我发现社会史可以弥补传统政治史讲授的不足,将高高在上的政治通俗化、简单化、形象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政治史的色彩就焕发出来了。
  关注史学前沿学术动态,将最新的史观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实践,一种探索。历史教师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政治史,才能将政治史讲的生动有趣。政治史的教学需要这样崭新的探索和实践,高中历史课堂也需要这样新的史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赵世瑜.中国民间文化探索:眼光向下的革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许爱华.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16):198-199.
  [3]郑远.让政治贴近生活——《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2):42-47.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的学生管理不应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法治校也不应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束缚,具有独立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和基本的法治精神的人才是高校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本文意在强调改革以往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从“管治”到“善治”,以人为本,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在法治、透明、公正的基本原则下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法治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涌现出很多的新问题,其中像如何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的收益,保障农村的集体经济的价值,确保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集体经济的增值,不仅是解决相关的“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了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内在变革的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淄博市博山区南域城社区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网络新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思想建设不持续、组织机制不健全、组织建设无体系,作风培养不全面、作风建设不扎实等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方向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生党建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本文结合河北省的地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设计高职口译课堂职业英语教学方案,探索职业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英语 地域特点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99-02  近年来,虽然招生和就业形势都极其严峻,但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数仍然呈上升趋势,这就使得高职
摘要:藏红花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素有“植物黄金”之称。本文首先介绍了藏红花的功效、成分、产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然后以西藏加查县为例,对藏红花的销售市场进行调查与分析,为藏红花进一步规范销售市场和拓宽销售渠道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藏红花 市场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24-01  藏红花的用途非常广泛
摘要: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对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对盖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就是通过加深理解、明确思路、选择产业等方式,向绿水青山要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绿水青山 绿色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44-01  
[摘要]“言语角色”的不同使新闻报道的人际功能不具有显而易见的双向性。换言之,“给予”显而易见,而“求取”则隐藏在新闻语篇中。“求取”隐含着对听话者的“作答”设想。在日语新闻语篇中,“给予”与“求取”的人际功能主要通过音义兼备的汉语词来完成。究其原因在于汉语词具有词义与句子功能,而且表达简洁、概括性强、信息含金量高。又,汉语词的稳定性、社会性和全民性亦不容忽视。  [关键词]语篇 语料库 人际功能
摘要:本文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现如今农民主要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规避风险的主要消费行为。当前,农村社会的风险及农民规避风险的消费行为显现出新的特点。经研究发现,如今农民规避风险的主要消费类型有:预防性物品消费、保险消费和社会资本积累性消费。  关键词:风险社会 规避风险 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64-01  
[摘要]法学以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为生命源泉,法学教育也应当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该找准定位,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地方建设为目标。诊所式课程模式是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应当明确诊所式课程的性质和运作模式,解决好这一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 诊所式课程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研究以信息素养概念、发展现状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为背景,探讨提高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为广泛深入的开展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医学院校 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73-02  信息素养的概念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