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空白”,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中国绘画作品中笔墨颜色并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这也相当于书法作品中所说的“布白”。单就中国绘画而言,空白可谓是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正是由于这些空白,使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不仅体会到强烈地美感,更是深深地被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所感染。
关键词:中国画;空白;美感
画中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方式,它与西方艺术中传统的色彩之白与近代表象艺术中的空白存在不同。中国画中的空白是艺术创作追求神韵、造境的重要方式,它通过视觉上的隐与藏的减法处理方式达到空间想象与艺术感受上的加法效果。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理解不应拘于老庄之论,更应理解成是“中国的艺术都是活的,与生命相关”的艺术思想和生命哲学的体现。
一、中国画“空白”之意
中国画里的空白,可以代表空间、水、云、雾、褶皱等,有立体、亮度、高光的作用。中国画构图留有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画家所描绘的自然生命呈现在一片虚白之上。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与洁白的素底相互映衬,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极大地丰富整个画面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使人意想联翩。画中的空白与一张素纸的空白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画的空白绝不是空洞无物,可有可无,而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这些空白的精心布陈将给人以丰富联想。画中笔墨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笔墨隐蔽的地方,却有着画家精神的寄托、情感的流露。
二、中国画“空白”之用
(一)强化内容,深化主体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最善长截景式构图,他在画面中常对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高度概括,剪裁大胆,取舍也非常得当。他在画面上常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其他的自然景物大多都省略不画。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望直下而不见其脚,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在这种边角之景的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来凸显他所描绘的实景,实景与空白处的对比使画面的意境也更为深远。正如他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由于画家的精心安排,画面中空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老翁的孤独与寂寞,使整幅画面笼罩在萧条、孤冷的氛围中,使画面的意境与题目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这幅作品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空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突出你所要表达的主体。
(二)创造画面意境
西洋画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写实,描绘的景物也是所取范围之内的实景,西方绘画的这一特点与他们思想理念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对“虚”和“实”的理解就是:“虚”就是虚,是完完全全的虚;“实”就是实,是实实在在的实。而中国太极思想认识的“实”不是绝对的实,“虚”也不是绝对的虚,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这一理念认识的不同就可看出,中西绘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注重画面要有虚实,这样才有意境,这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面中的实处与虚处相互呼应相互结合,方显笔墨的婉转与灵动,此时的虚处早已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实处。画面中有被遮挡的部分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跟显现出的部分一样内容丰富,与实处的笔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一直都在追求意境的传达,而最能体现画面意境的应当就是虚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三)增强构图美感
画面中的空白要适当地安排才能达到高层次的美感享受。《黄宾虹画语录》:“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字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画面位置经营得好,空白留的适当,在空白处就可看出画意,可见空白是追求一种形式美感的。只有把空白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画面中的空白处理,例如:画中空白的大小、形状以及它在画面中的位置是否和谐恰当,这与位置经营一样,不仅和画面内容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整幅画面的美感。我们不能把它们随随便便地组合在一起,这些空白要有大有小,不能等同一致;要即有虚又有实,不能全实也不能全虚,而这大大小小、虚虚实实又要聚散有致,这样才能构成空白的美妙节奏。画面中的黑与白越是安排的相对集中,它们的对比就越强烈但也容易显得呆板;黑白越分散、越零碎,它们的对比也就越微弱。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把黑与白绝对地孤立分开,而是在强调它们之间要有个渐变的过程,从实过度到虚,从虚过度到实,要讲究恰当。
三、中国画“空白”之现
中国画的空白其实体现着中国人对气韵生动、空灵境界的审美追求。西方的写实绘画,严格遵循着透视学、光学的科学法则,连天空都需要无所遗漏地用色彩画出,而不允许有空白的画布。与之不同,中国画中的空白,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水面,可以是白色的墙壁,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却关乎气韵,一种气场,是虚实变化的需要,而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要求生动鲜活。气只是一种感觉,其时空观念可以是自由的,示意性的。比如马远的《长江万里图》也只是意象中长江的几个片段,《韩熙载夜宴图》并没有灯烛光影的描写。所谓“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之“气”的节奏、和谐,绘画中追求的节奏和乐感。顾恺之论画时说的“迁想妙得”,就是画家调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状态。中国画的空白,不只是画家“迁想”的“妙得”,还是一处氤氲韵味的“气场”,引诱欣赏者从“空白”处与创作者进行艺术对话。
四、结语
中国画的空白绝不是空洞无物,可有可无,而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画面上留出空白,是同形体、线条、色彩—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空白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画面的意境,可以说是中国画独到的艺术追求。它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画中笔墨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笔墨隐蔽的地方,却有着画家精神的寄托、情思的流露。画面中每一处空白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神来之笔,是意到笔不到的精心设计,是形象的延续,是意境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任美平.初探中国画中的空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濮毅.浅谈中国画中的“空白”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3]郭原.中国画的“虚”与“实”[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许剑萍.浅议中国绘画中的虚实审美[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4).
[5]黄迎洁.谈“空白”对山水画意境的营造[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张志超.空白的隐退与情境的凸显[J].美苑,1999(04).
关键词:中国画;空白;美感
画中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方式,它与西方艺术中传统的色彩之白与近代表象艺术中的空白存在不同。中国画中的空白是艺术创作追求神韵、造境的重要方式,它通过视觉上的隐与藏的减法处理方式达到空间想象与艺术感受上的加法效果。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理解不应拘于老庄之论,更应理解成是“中国的艺术都是活的,与生命相关”的艺术思想和生命哲学的体现。
一、中国画“空白”之意
中国画里的空白,可以代表空间、水、云、雾、褶皱等,有立体、亮度、高光的作用。中国画构图留有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画家所描绘的自然生命呈现在一片虚白之上。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与洁白的素底相互映衬,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极大地丰富整个画面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使人意想联翩。画中的空白与一张素纸的空白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画的空白绝不是空洞无物,可有可无,而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这些空白的精心布陈将给人以丰富联想。画中笔墨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笔墨隐蔽的地方,却有着画家精神的寄托、情感的流露。
二、中国画“空白”之用
(一)强化内容,深化主体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最善长截景式构图,他在画面中常对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高度概括,剪裁大胆,取舍也非常得当。他在画面上常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其他的自然景物大多都省略不画。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望直下而不见其脚,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在这种边角之景的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来凸显他所描绘的实景,实景与空白处的对比使画面的意境也更为深远。正如他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由于画家的精心安排,画面中空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老翁的孤独与寂寞,使整幅画面笼罩在萧条、孤冷的氛围中,使画面的意境与题目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这幅作品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空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突出你所要表达的主体。
(二)创造画面意境
西洋画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写实,描绘的景物也是所取范围之内的实景,西方绘画的这一特点与他们思想理念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对“虚”和“实”的理解就是:“虚”就是虚,是完完全全的虚;“实”就是实,是实实在在的实。而中国太极思想认识的“实”不是绝对的实,“虚”也不是绝对的虚,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这一理念认识的不同就可看出,中西绘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注重画面要有虚实,这样才有意境,这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面中的实处与虚处相互呼应相互结合,方显笔墨的婉转与灵动,此时的虚处早已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实处。画面中有被遮挡的部分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跟显现出的部分一样内容丰富,与实处的笔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一直都在追求意境的传达,而最能体现画面意境的应当就是虚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三)增强构图美感
画面中的空白要适当地安排才能达到高层次的美感享受。《黄宾虹画语录》:“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字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画面位置经营得好,空白留的适当,在空白处就可看出画意,可见空白是追求一种形式美感的。只有把空白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画面中的空白处理,例如:画中空白的大小、形状以及它在画面中的位置是否和谐恰当,这与位置经营一样,不仅和画面内容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整幅画面的美感。我们不能把它们随随便便地组合在一起,这些空白要有大有小,不能等同一致;要即有虚又有实,不能全实也不能全虚,而这大大小小、虚虚实实又要聚散有致,这样才能构成空白的美妙节奏。画面中的黑与白越是安排的相对集中,它们的对比就越强烈但也容易显得呆板;黑白越分散、越零碎,它们的对比也就越微弱。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把黑与白绝对地孤立分开,而是在强调它们之间要有个渐变的过程,从实过度到虚,从虚过度到实,要讲究恰当。
三、中国画“空白”之现
中国画的空白其实体现着中国人对气韵生动、空灵境界的审美追求。西方的写实绘画,严格遵循着透视学、光学的科学法则,连天空都需要无所遗漏地用色彩画出,而不允许有空白的画布。与之不同,中国画中的空白,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水面,可以是白色的墙壁,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却关乎气韵,一种气场,是虚实变化的需要,而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要求生动鲜活。气只是一种感觉,其时空观念可以是自由的,示意性的。比如马远的《长江万里图》也只是意象中长江的几个片段,《韩熙载夜宴图》并没有灯烛光影的描写。所谓“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之“气”的节奏、和谐,绘画中追求的节奏和乐感。顾恺之论画时说的“迁想妙得”,就是画家调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状态。中国画的空白,不只是画家“迁想”的“妙得”,还是一处氤氲韵味的“气场”,引诱欣赏者从“空白”处与创作者进行艺术对话。
四、结语
中国画的空白绝不是空洞无物,可有可无,而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画面上留出空白,是同形体、线条、色彩—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空白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画面的意境,可以说是中国画独到的艺术追求。它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画中笔墨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笔墨隐蔽的地方,却有着画家精神的寄托、情思的流露。画面中每一处空白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神来之笔,是意到笔不到的精心设计,是形象的延续,是意境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任美平.初探中国画中的空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濮毅.浅谈中国画中的“空白”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3]郭原.中国画的“虚”与“实”[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许剑萍.浅议中国绘画中的虚实审美[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4).
[5]黄迎洁.谈“空白”对山水画意境的营造[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张志超.空白的隐退与情境的凸显[J].美苑,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