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秀我”时代新探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c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过去的那个时代或许可以称之为新闻的“信我”时代,而如今我们所处的是新闻的“秀我”时代。在这两个短语中,“信我”时代是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筛选得到受众的信赖,而“秀我”时代的主体变成了新闻消费者,即受众。也就是说新闻的编辑者把权力交给了自己充当编辑的消费者或是普通大众。这种变化同时也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责任,在秀出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言辞负责任,秉持着一种客观审判和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真相;媒介舆论;新闻“把关人”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对新闻如何产生有着清醒认识的受众,他们会时常冲着电视机吼几句,会重读新闻中的某一个段落,或者是在家人朋友面前评论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内容。我们应该为这些追求真相的行为喝彩。如今的自媒体蓬勃发展,可以说开启了媒体行业的一片新天地。受众通过自媒体平台广泛地表达、发布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真实看法。可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获得的真相,同时又起到了很好的监督管理作用。
  谈到新闻,人们常常会说这是追求真相的一种工具,通过新闻报道让受众看到事件的始末和清晰的本质。对于真相的定义是这样的,是指被刻意或无意隐瞒了的,一开始不知道的背景或结果。人们常用水落石出来形容真相的出现,露出来的石头就是真相。但是无论如何,新闻学都不是一门硬科学,人们不可能用数学公式来破译新闻事件。在与新闻事件打交道方面,我们通常经验不足,远不如在生活的其他领域经验丰富。当我们想要获得新闻事件的真相或者是它真正的意义的时候,往往会把对事实的理解和对事实意义的主观信念混为一谈。受众通常很难把生活中的看法、推论、偏见从新闻事件中剥离出来。再加上受到其他媒介舆论声音的影响或是干扰,受众常常就会忘记对于新闻的理解必须是建立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之上。从理解到赋予意义,这一过程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像在诊所,我们首先聊症状,然后诊断,最后才依据病情讨论处方或者疗程。
  如今,相互矛盾的新闻渠道和片面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每一个自媒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我们必须在明确新闻事实后,理性的对事件作出评价。不受“沉默的螺旋”效应影响,也不做出不负责任的肆意舆论行为。
  以“雷洋案”为例。 5月7号晚,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雷洋离家后身亡。9号,随着雷洋家属、同学在网上发布的一篇情况说明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警方简短的回应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对此事件的怀疑。事发后多家媒体同时进行报道,与此同时受众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也开始了对于事件的评价和猜测。“雷洋案”与之前发生的魏泽西事件还有所不同,前者是事实已经认证无异,只是道德和法律上的审判以及舆论的导向存在出入。然而“雷洋案”在事实真相还不明确,事件中的一些疑点:他有没有涉嫌嫖娼、他的死因、警方到底有没有暴力执法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时候,个别媒体就给事件的主人公扣上了“人大硕士”、“刚出生孩子的父亲”、“涉嫌嫖娼”这样看似与本案关联并不大的帽子。让事件本身更具有故事性,由此引发了大量的舆论关注度。这就暴露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缺陷,就是容易忽略最重要的一点,新闻事实到底是什么。个人的附加情绪很容易让传播脱离常态轨道。“雷洋案”发生后,有人指出不该突出他的身份和家庭背景。这一观点本身是对的,但是尴尬的是:假如雷洋不是人大的硕士,他也不是刚做爸爸的年轻北漂精英,那么他的遭遇被公众所关注的范围和速度也不会如此。个别媒介舆论带动了公众的感性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偏了人们对事实的理解。
  就这件事情而言,给我们最大的可能的启发应该是——为适应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真相的渴求,权力机关应当转变思维,提高信息公开的效率。人们也应该理解权力机关所有的慎重。
  新闻应该是开启疑问,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思考公共生活,追求对话,而不是单向讲授的,现代新闻更应如此[1]。事实本身也会提出问题,有思想的受众肯定会想弄清楚为什么。对于新闻,我们应该寻找那些谦虚地提出无法回答的问题,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推断无法证实结论的新闻。受众在利用自媒体进行审判的时候要明确,看到并不等于知道,发现真相并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一两个事实然后就把它们传播出去。区分事实与真相需要知道如何衡量不同事实的价值——换句话说,要知道如何检验和评估证据。
  我们不应该从语法和词汇这个有限的视角来理解“语言”,以上讨论的是语言如何构连特定主题和符号,并形成“话语”。语言本身并不能建构真实和主体性,是有些非语言现象的象征形式参与了事实真相的发现或意义赋予的过程[2]。“秀我”时代每一个自媒体在秀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应使用好此时自身具备的“把关人”角色,对自己的使用的语言负责,在追求新闻真相的同时,不受过多的外界舆论影响,秀出新闻“真我”。
  【参考文献】
  [1][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荷]凡·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风流行音乐不仅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分类,更是建立东方传统文化基础上所独有的音乐种类,是对传统文化的体现与传承。文章相关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相关理论与特征入手,结合《东风破》这首经典的中国风流行乐,对流行音乐的中国风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风;流行音乐;歌词;旋律;乐器  一、引言  中国风即为中国风格,指的是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风格,中国风流行音乐则是在
期刊
摘要:在当今日益扩展和复杂化的艺术设计背景下,设计师应当把握好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充分的综合认识艺术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功能设计  一、绪论  (一)艺术设计美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证明了追求美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美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食物之美,容貌之美,言行之美,房屋建造之美等,都为当代的艺术设计美创造了丰富的资源,艺术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发展,人们按照一
期刊
摘要:张炜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独药师》主要书写了两种救世方式:一种是源远流长的养生秘术,另一种是大刀阔斧的社会革命。这两种救世方式分别对应着两类“独药师”:“养生家”与“革命者”。两者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身体状况方面分别显现出“仁善万物”与“以暴制暴”、“平和守中”与“刚倔激进”、“健康长寿”与“羸弱短命”的迥然不同的风貌,昭示了“养生”与“革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经由“认同养生”的价值取向
期刊
摘要: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留下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使用留白的极简主义是现代设计的大趋势之一。虽说留白不是万能的,但轻度的留白却可以有效解决平面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掌握轻度留白的理论,可以大大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与过稿率。很好的使用留白的人往往可以使你的页面第一眼看上去非常的清爽,但是实际上用少量的元素和大量的留白做好设计还是有些难度的。甚至有些情况下你的客户会不那么喜欢,因为
期刊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儿童教育事业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洪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成为提高我国人口教育素质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儿童教育的体质,旨在为儿童提供最舒适、最健康的成长生活环境空间,本文以对幼儿园的人性化空间设计展开探索,在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大主题之下,顺应环境艺术设计中结构·空间·环境的方向,对儿童心理、学习、身体、生活等多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从而发掘出在儿童人群成长过程中对于人性化环境设计中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技艺在近年来越来越受政府和民间等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且越来越多的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为了让这些项目更具生命力和价值,需要不断地进行社会性升级。由此出发,本文以重庆地区的“竹”技艺为案例,试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提升。  关键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重庆又称山城,山林众多,各色植被繁茂。例如永川区的茶山竹海,以秀芽茶与竹林闻名,景观秀美,当年张艺谋导
期刊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一方面致力于传承传统的内核,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挖掘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创新的外观等等。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一个问题即:原生性与创新性的维度问题。以汉绣为例,如若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纹样,那么在市场上便会失去一部分消费者。一味地迎合市场定位,抛弃传统文化的内涵则成为另一个难题。因此,仅从这样图案的角度看汉绣传承,传承与创新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
期刊
摘要:椅具自发明使用至今,其形态、形式的设计、使用价值一定程度呈现人的精神情感与当时社会主流风气。以巧手设计造物,附加情感、心意,使物在外观、功能、形态等能最大地满足当时的审美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具有人的主观意识,传递价值。  关键词:造物设计;情感价值;人性化;椅子的发展  中国造物文化源远流长,《考工记》中提及合乎天地人和,便可成就精良之作。天地是自然为之,人和则人为之。造物艺术是物体功能、形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LED视频技术愈加成熟。为了追求更为逼真的艺术效果,让静止不动的场景充满活力和变化,越来越多的晚会、舞台剧、大型广场表演都开始选择LED作为舞台背景,在拓宽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表演形式的艺术感染力,彰显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气息。本文拟结合实际探讨一下晚会短片的创作和运用。  关键词:短片;运用;现状;趋势  一台成功的晚会从策划、组织、彩排到最后的正式演出,凝聚了每个
期刊
摘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电视纪录片形成题材日益广泛、类型多样的多元共生格局。在众多纪录片类型当中,经济类纪录片如何更好地发挥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以及其社会引导功能,一直是业界探索的问题。《与世界做生意》从人物切入,对现实人物和事件记录和关注当下社会经济生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主题  七集大型经济类纪录片《与世界做生意》记录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生存面貌以及对财富和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