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喜欢谈论人生理想,却不知道下雨的星期天该做些什么。与此类似,我们已经听到太多专家学者高谈企业如何转型,太多企业老板阔论企业如何升级。但能够把战略要素和各项规划纳入日常工作中,寻找到具体而有效的措施的企业家却凤毛麟角。
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更好地生存下去,“转型升级”或许是每一家企业的不二选择,也是中国企业的经营者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条路该如何走?依我看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清楚的。
回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审视自身不足、吸取已有教训。在我个人看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思路应当更加理性成熟,在规划未来的战略蓝图时,应该减少一些“突飞猛进”的思维方式,少用点“大干快上”的口号,而更多着眼于一点一滴的改进、改良、改革,多一些稳扎稳打的耐心和勤勉。
西方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企业转型升级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一点一滴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积累是企业成长的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管理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善于总结归纳,完全可以把细微的经验和技巧,整合成一套丰富全面并适应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反之,如果对遇到的问题缺乏总结,企业必将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循环运转之中。
从全局看,战略转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个体行为,更是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令人担忧的是,现在不少企业老板并不知道哪些传统管理方法应当继承、哪些应该扬弃,其根源就在于不重视总结日常经验教训。中国市场经济已走过30年的历程,哪些实践是成功的、为何成功,哪些实践是失败的、为何失败,我们是否能从中归纳出一些原创性理论?这是每一个成功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除了理论上的积累以外,实践上的积累更加重要。企业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是细节管理与过程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体现在对管理技术、流程细节的关注上,力求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这需要针对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部门的特点,反复磨炼,不断发现新的差错、漏洞、风险,详细记录下来,作为改进的基础。从市场中摸索要点和规则,提炼出可以共享的知识,这才是企业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企业的历史越长,积累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因为每个人都可在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看清自身缺陷,找到改进的切入点,于是每个后来者就可以少付学费,在第一时间学到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在随后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避免重蹈覆辙,这样整个团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才会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基本功”就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被夯实的;现代管理活动所需要的标准化、流程化、模板化、表格化也是在这样的积累中被规范的。如果没有积累,后人无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其结果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劳动和智力浪费。
假如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企业,却对它是如何创造的一无所知,那么这种伟大是毫无价值的;假如我们遭遇了失败,却对自己为何失败茫然不解,那么失败便失去了意义。企业管理者应当且必须从企业的整个运作层面上,重视对教训和经验的点滴积累,找出可用于指导日常实践的规律,将其梳理成线,让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行为在组织中扎根,并逐渐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组织的发展。这便是管理学上的“积累定律”。
编辑:尹洁 美编:黄浩 编审:吴迎春
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更好地生存下去,“转型升级”或许是每一家企业的不二选择,也是中国企业的经营者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条路该如何走?依我看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清楚的。
回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审视自身不足、吸取已有教训。在我个人看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思路应当更加理性成熟,在规划未来的战略蓝图时,应该减少一些“突飞猛进”的思维方式,少用点“大干快上”的口号,而更多着眼于一点一滴的改进、改良、改革,多一些稳扎稳打的耐心和勤勉。
西方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企业转型升级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一点一滴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积累是企业成长的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管理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善于总结归纳,完全可以把细微的经验和技巧,整合成一套丰富全面并适应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反之,如果对遇到的问题缺乏总结,企业必将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循环运转之中。
从全局看,战略转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个体行为,更是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令人担忧的是,现在不少企业老板并不知道哪些传统管理方法应当继承、哪些应该扬弃,其根源就在于不重视总结日常经验教训。中国市场经济已走过30年的历程,哪些实践是成功的、为何成功,哪些实践是失败的、为何失败,我们是否能从中归纳出一些原创性理论?这是每一个成功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除了理论上的积累以外,实践上的积累更加重要。企业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是细节管理与过程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体现在对管理技术、流程细节的关注上,力求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这需要针对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部门的特点,反复磨炼,不断发现新的差错、漏洞、风险,详细记录下来,作为改进的基础。从市场中摸索要点和规则,提炼出可以共享的知识,这才是企业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企业的历史越长,积累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因为每个人都可在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看清自身缺陷,找到改进的切入点,于是每个后来者就可以少付学费,在第一时间学到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在随后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避免重蹈覆辙,这样整个团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才会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基本功”就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被夯实的;现代管理活动所需要的标准化、流程化、模板化、表格化也是在这样的积累中被规范的。如果没有积累,后人无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其结果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劳动和智力浪费。
假如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企业,却对它是如何创造的一无所知,那么这种伟大是毫无价值的;假如我们遭遇了失败,却对自己为何失败茫然不解,那么失败便失去了意义。企业管理者应当且必须从企业的整个运作层面上,重视对教训和经验的点滴积累,找出可用于指导日常实践的规律,将其梳理成线,让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行为在组织中扎根,并逐渐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组织的发展。这便是管理学上的“积累定律”。
编辑:尹洁 美编:黄浩 编审:吴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