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头和结尾由于在文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着特殊的功用,所以历来被作家所重视。古人就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些都强调了开头和结尾在文章结构中的地位。下面,笔者就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关于开头结尾的一些写作技巧。
1.开门见山式。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背景渐入式。如《孔已己》开头:“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可以随时温酒。”《在烈日昨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些开头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或阐述论题的背景、环境等。
3.设问置疑式。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這种开头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表现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运用的频率很高。
4.名言警句式。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5.精辟设喻式。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文章开头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堆砌辞藻,戴大帽子,或离题万里,文不及义。这些都需要在写作的时候多注意。
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写好结尾,实非易事。一般说来,学生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无需交代的人物下落一一交代,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那么关于结尾的写作技巧又有哪些呢?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再如《藤野先生》的结尾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背影》,开头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如《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和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驿路梨花》结尾写道:“不由得想起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上就是写作时常用的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但所谓“文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实际运用时可不拘泥于一种方法。所有这些开头和结尾的技巧方法,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在这些“死法”中求变。只要同学们平时多加练习,从实际出发,自然会熟能生巧、妙笔生花,真正进入文章“无法”的自由境地。
金字塔的高度与它的底面积成正比,恐怕不会有人怀疑。因此,初中学生要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首先要有较深厚广博的知识根基。其次,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底蕴有较多的了解,对悠久华夏文明历史上的先哲前贤、豪杰英烈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掌握一些具体材料。再次,对当今形势下发扬光大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及其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此三者缺一不可。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奋进心,厚德载物的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尊师敬长、诚心谦让、扶危济困的人际关系,勤学求索、节俭克己、身体力行的自我修养法等。在作文中,切忌面面俱到、大而空,宜抓住一点,以小见大,要联系实际,选好角度,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谁掌握了辩证法,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失去了现在,也就失去了未来;与现实社会接触,才能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侧重议论的文章,除了陷入空泛的毛病以外,学生容易犯的第二种毛病就是板起面孔教训人,语言无味、如同嚼蜡。作文应该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叶圣陶曾经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语文是思维的特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说得明白,才能写得顺畅。因此,我强调“口语入文”。因为人民群众包括青年学生的口头语言是刚健清新、生动活泼的。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写得不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要言之有文,即语言要有文采。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中学阶段学过的二十多种修辞形式。现在,学生作文中有分量、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不常见,缺乏闪光的东西。闪光的思想必须由闪光的语言来表达。比如,我们说“希望”的意义,可以把它比喻成一条彩虹、一轮朝阳,也可以说它是一艘船、一片岸,还可以说它是一颗种子、一泓泉水、一束火花……这样,思路打开了,语言也活了。积极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立体思维调动起来了,就可以说出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话来。比如,“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不是直线,而是志气”、“童年太幸福,成年以后往往是不幸的”、“没有父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得到父母溺爱的孩子是更不幸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的工作是属于全人类的”……名言未必出自名人口,多读一些箴言警语并融会贯通,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话,这就是“借光”,不失为提高言语表达力的良方,学生不妨试一试。
我相信,学生在作文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作文,一定会取得双丰收。
1.开门见山式。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背景渐入式。如《孔已己》开头:“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可以随时温酒。”《在烈日昨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些开头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或阐述论题的背景、环境等。
3.设问置疑式。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這种开头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表现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运用的频率很高。
4.名言警句式。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5.精辟设喻式。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文章开头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堆砌辞藻,戴大帽子,或离题万里,文不及义。这些都需要在写作的时候多注意。
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写好结尾,实非易事。一般说来,学生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无需交代的人物下落一一交代,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那么关于结尾的写作技巧又有哪些呢?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再如《藤野先生》的结尾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背影》,开头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如《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和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驿路梨花》结尾写道:“不由得想起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上就是写作时常用的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但所谓“文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实际运用时可不拘泥于一种方法。所有这些开头和结尾的技巧方法,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在这些“死法”中求变。只要同学们平时多加练习,从实际出发,自然会熟能生巧、妙笔生花,真正进入文章“无法”的自由境地。
金字塔的高度与它的底面积成正比,恐怕不会有人怀疑。因此,初中学生要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首先要有较深厚广博的知识根基。其次,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底蕴有较多的了解,对悠久华夏文明历史上的先哲前贤、豪杰英烈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掌握一些具体材料。再次,对当今形势下发扬光大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及其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此三者缺一不可。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奋进心,厚德载物的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尊师敬长、诚心谦让、扶危济困的人际关系,勤学求索、节俭克己、身体力行的自我修养法等。在作文中,切忌面面俱到、大而空,宜抓住一点,以小见大,要联系实际,选好角度,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谁掌握了辩证法,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失去了现在,也就失去了未来;与现实社会接触,才能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侧重议论的文章,除了陷入空泛的毛病以外,学生容易犯的第二种毛病就是板起面孔教训人,语言无味、如同嚼蜡。作文应该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叶圣陶曾经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语文是思维的特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说得明白,才能写得顺畅。因此,我强调“口语入文”。因为人民群众包括青年学生的口头语言是刚健清新、生动活泼的。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写得不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要言之有文,即语言要有文采。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中学阶段学过的二十多种修辞形式。现在,学生作文中有分量、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不常见,缺乏闪光的东西。闪光的思想必须由闪光的语言来表达。比如,我们说“希望”的意义,可以把它比喻成一条彩虹、一轮朝阳,也可以说它是一艘船、一片岸,还可以说它是一颗种子、一泓泉水、一束火花……这样,思路打开了,语言也活了。积极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立体思维调动起来了,就可以说出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话来。比如,“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不是直线,而是志气”、“童年太幸福,成年以后往往是不幸的”、“没有父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得到父母溺爱的孩子是更不幸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的工作是属于全人类的”……名言未必出自名人口,多读一些箴言警语并融会贯通,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话,这就是“借光”,不失为提高言语表达力的良方,学生不妨试一试。
我相信,学生在作文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作文,一定会取得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