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抛锚式教学是在西方建构主义理念的基础上创立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张教师应从前台走向后台,创设出生动的、有趣味性、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的画面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感染、受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抛锚式教学,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中学政治教学 创设情境 感性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政治在内的很多学科,都把转变教学方式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和改革,力争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因为在老一套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教学仅是对学生的单向传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活跃,没有体验、探究和感悟的空间,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已成为传统教学的致命点。教师自始至终在教学中扮主角,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高等院校的思想理论课教师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中学和大学虽然层次不同,要求不同,但中学政治课也应大胆尝试抛锚式教学。
一、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解读
抛锚式教学是20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根据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来的,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向国内、国外教育界推广,虽然没完全代替世界各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
所谓的“抛锚式”教学,就是“实例式教学”或称“基于问题的教学”。主张教学内容,要建立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把确定的“真实事件”比喻为“抛锚”,这种确定,意味着在大海中锚把船固定了,在教学中“锚”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固定了。
抛锚式教学把“情境”认知作为学生有效地学习、研究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认为各种知识来源于各种实际活动和各种充满感染力的情境,在情境中包含着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教学理念。学习是借助“情境”的帮助而掌握知识的建构过程,其理念是:“①情境是一切认知的基础;②知识是情境性的社会实践,是对外部世界的重新建构;③学习是与群体相互合作互动的过程;④强调认知工具或资源的运用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⑤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达理解和反思;⑥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帮促者;⑦强调真实性的评价。”这些内容说明,抛锚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具有严谨科学的多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中包含着情境创设,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学生学习相一致的情景;确定问题,即“抛锚”,在情境中恰当地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自主学习,即教师由过去的在前台唱主角,走向教学的幕后,让学生自学,教师只是以熟练的新手角色参与到教学中,在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分析、研究课程所展示的图景,将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教学中的辅导者和促进者;协作学习,即根据学生的情况建立学习小组,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沟通对情境的不同感受,加强记忆,深化他们对所学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即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
“抛锚式”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还是学科,都是可以运用的,特别是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更应积极尝试抛锚式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中学政治课的知识层次、教学目的与其他阶段、其他学科不同,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时,应有所区别,需要任课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能力现状、时政敏感度等对课堂进行精心构思,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抛锚式教学过程。
二、“抛锚”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抛锚式教学的理念与过去的教育学某些观点是相吻合的,如老教育家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这说明,“感化作用”是教育过程必需的预设和目标效果,没有感化作用,政治课教学就意味着失败。因此,强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和联想地掌握知识,也就成为抛锚式教学的最大特点。
怎样在中学政治课中实行抛锚式教学呢?这是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因为中学的政治课教学和其他阶段、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有差别的,绝不能把它们的抛锚式教学机械地搬到中学政治课堂中来。例如:如果说大学课堂的抛锚式教学是为了锻炼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或提高创新能力,那么中学课堂的抛锚式教学就应该以“感性思维“为主,牢固地奠定中学生的基础。不应强求中学生通过一节或几节课就具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高层次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应该在常识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向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引导。这样中学政治课的抛锚式教学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即感性思维的情境式教学,或中学式的“抛锚”。
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成功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精心地设计教案,对授课的每个环节进行周密的思考,分析这些环节的联系性,其次(应该说是重要的环节)要有选择地制作课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的“情境”不但要生动有趣味性,而且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实用性。这样的“情境”才能使中学生产生感觉、感知、表象等感性思维,并有效地向理性思维引导。如中学政治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走向自立人生》和第二课的内容《人生当自强》,可创设像美国电影“荒野有情天”那样的情境:一个孤独的身患癌症的老人,从美国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亚的森林,遇到一家三口人开着房车去森林深处的大峡谷宿营,房车制动失灵,大人在车中摔悬崖死亡,留下了娇生惯养的小男孩。老人没能力把小孩送回到有人的地方,为了让这个落难的、迷途的孩子不死在大森林,他带着孩子一边向自己的木场行走,一边教孩子各种野外求生的知识。他教孩子在森林里如何辨别方向,怎样在溪水中用手抓鱼,怎样捉兔子等,还告诉小男孩说:“在野外不要吃红色的果实,一般红色的食物都有毒,当然,草莓跟番茄除外。”小男孩由娇生惯养到学会谋生、自立,由软弱变得坚强。老人走到他出生的木场就死了,情境中处处让人感觉到小男孩有希望走出大森林。情境非常感人,能让中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人生会遇到各种情境,不自立、自强是很难生存的。再次,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加深对“情境“的感悟,并提出各种问题让教师解答,从而得到正确的引导。最后,以写心得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回忆、加工、升华,并通过批改作业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当中落后的、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政治教师运用“抛锚”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情境”等,必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教师的较高素质是抛锚式教学的保障
由此看来,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简单地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转变角色,而且要进行教学改革。能否改革成功,是否符合抛锚式教学理论的要求,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广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学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制作具有感染效应的课件等。如果教师没有这些素质,就不能在中学政治课很好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甚至没有能力运用,或是勉强的运用,达不到抛锚式教学的效果,就算不上成功的教学改革。
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应以丰富的知识、多才华的风采开展新时代的教育。要达到较高的师德和知识水平,必须从几个方面努力。
1.博览群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实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积累新时代的语言,运用新时代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教学,将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抛锚式教学效果。
2.收集和了解国内外有关中学的“抛锚式”教学信息,根据国情和学生情况,认真比较、分析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吸取教训,使自己的教学在情境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完整有序。
3.熟悉中学政治课教材,并常做分析研究,若不熟悉教材,就难以实现抛锚式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熟读现代教育学,研究现代教育与过去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悟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也是很重要的。
4.认真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结合学生的实际,解读学生的种种心理活动,了解学生愿意学什么、不愿意学什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的个体差异、思维特点等各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做有心人、细心人,在抛锚式教学中选择的“情境”才能有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是开展抛锚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抛锚式教学才能进一步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国.“军事理论”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5):93.
[2]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江西教育研究,2005(2):9-11.
[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88.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中学政治教学 创设情境 感性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政治在内的很多学科,都把转变教学方式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和改革,力争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因为在老一套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教学仅是对学生的单向传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活跃,没有体验、探究和感悟的空间,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已成为传统教学的致命点。教师自始至终在教学中扮主角,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高等院校的思想理论课教师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中学和大学虽然层次不同,要求不同,但中学政治课也应大胆尝试抛锚式教学。
一、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解读
抛锚式教学是20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根据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来的,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向国内、国外教育界推广,虽然没完全代替世界各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
所谓的“抛锚式”教学,就是“实例式教学”或称“基于问题的教学”。主张教学内容,要建立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把确定的“真实事件”比喻为“抛锚”,这种确定,意味着在大海中锚把船固定了,在教学中“锚”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固定了。
抛锚式教学把“情境”认知作为学生有效地学习、研究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认为各种知识来源于各种实际活动和各种充满感染力的情境,在情境中包含着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教学理念。学习是借助“情境”的帮助而掌握知识的建构过程,其理念是:“①情境是一切认知的基础;②知识是情境性的社会实践,是对外部世界的重新建构;③学习是与群体相互合作互动的过程;④强调认知工具或资源的运用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⑤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达理解和反思;⑥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帮促者;⑦强调真实性的评价。”这些内容说明,抛锚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具有严谨科学的多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中包含着情境创设,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学生学习相一致的情景;确定问题,即“抛锚”,在情境中恰当地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自主学习,即教师由过去的在前台唱主角,走向教学的幕后,让学生自学,教师只是以熟练的新手角色参与到教学中,在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分析、研究课程所展示的图景,将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教学中的辅导者和促进者;协作学习,即根据学生的情况建立学习小组,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沟通对情境的不同感受,加强记忆,深化他们对所学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即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
“抛锚式”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还是学科,都是可以运用的,特别是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更应积极尝试抛锚式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中学政治课的知识层次、教学目的与其他阶段、其他学科不同,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时,应有所区别,需要任课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能力现状、时政敏感度等对课堂进行精心构思,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抛锚式教学过程。
二、“抛锚”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抛锚式教学的理念与过去的教育学某些观点是相吻合的,如老教育家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这说明,“感化作用”是教育过程必需的预设和目标效果,没有感化作用,政治课教学就意味着失败。因此,强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和联想地掌握知识,也就成为抛锚式教学的最大特点。
怎样在中学政治课中实行抛锚式教学呢?这是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因为中学的政治课教学和其他阶段、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有差别的,绝不能把它们的抛锚式教学机械地搬到中学政治课堂中来。例如:如果说大学课堂的抛锚式教学是为了锻炼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或提高创新能力,那么中学课堂的抛锚式教学就应该以“感性思维“为主,牢固地奠定中学生的基础。不应强求中学生通过一节或几节课就具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高层次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应该在常识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向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引导。这样中学政治课的抛锚式教学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即感性思维的情境式教学,或中学式的“抛锚”。
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成功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精心地设计教案,对授课的每个环节进行周密的思考,分析这些环节的联系性,其次(应该说是重要的环节)要有选择地制作课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的“情境”不但要生动有趣味性,而且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实用性。这样的“情境”才能使中学生产生感觉、感知、表象等感性思维,并有效地向理性思维引导。如中学政治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走向自立人生》和第二课的内容《人生当自强》,可创设像美国电影“荒野有情天”那样的情境:一个孤独的身患癌症的老人,从美国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亚的森林,遇到一家三口人开着房车去森林深处的大峡谷宿营,房车制动失灵,大人在车中摔悬崖死亡,留下了娇生惯养的小男孩。老人没能力把小孩送回到有人的地方,为了让这个落难的、迷途的孩子不死在大森林,他带着孩子一边向自己的木场行走,一边教孩子各种野外求生的知识。他教孩子在森林里如何辨别方向,怎样在溪水中用手抓鱼,怎样捉兔子等,还告诉小男孩说:“在野外不要吃红色的果实,一般红色的食物都有毒,当然,草莓跟番茄除外。”小男孩由娇生惯养到学会谋生、自立,由软弱变得坚强。老人走到他出生的木场就死了,情境中处处让人感觉到小男孩有希望走出大森林。情境非常感人,能让中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人生会遇到各种情境,不自立、自强是很难生存的。再次,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加深对“情境“的感悟,并提出各种问题让教师解答,从而得到正确的引导。最后,以写心得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回忆、加工、升华,并通过批改作业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当中落后的、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政治教师运用“抛锚”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情境”等,必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教师的较高素质是抛锚式教学的保障
由此看来,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简单地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转变角色,而且要进行教学改革。能否改革成功,是否符合抛锚式教学理论的要求,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广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学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制作具有感染效应的课件等。如果教师没有这些素质,就不能在中学政治课很好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甚至没有能力运用,或是勉强的运用,达不到抛锚式教学的效果,就算不上成功的教学改革。
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应以丰富的知识、多才华的风采开展新时代的教育。要达到较高的师德和知识水平,必须从几个方面努力。
1.博览群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实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积累新时代的语言,运用新时代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教学,将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抛锚式教学效果。
2.收集和了解国内外有关中学的“抛锚式”教学信息,根据国情和学生情况,认真比较、分析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吸取教训,使自己的教学在情境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完整有序。
3.熟悉中学政治课教材,并常做分析研究,若不熟悉教材,就难以实现抛锚式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熟读现代教育学,研究现代教育与过去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悟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也是很重要的。
4.认真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结合学生的实际,解读学生的种种心理活动,了解学生愿意学什么、不愿意学什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的个体差异、思维特点等各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做有心人、细心人,在抛锚式教学中选择的“情境”才能有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是开展抛锚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抛锚式教学才能进一步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国.“军事理论”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5):93.
[2]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江西教育研究,2005(2):9-11.
[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