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施加影响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feng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激活和唤起作用
  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接受心理活动起觉醒和指向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动力。正是学生的道德需要唤醒学生的接受注意,强化接受的准备,并对和自己道德需要有关联的道德信息源产生敏感与专注。学生的道德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思想接受活动的主动性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道德需要能使他们在面对适合自己需要的道德接受时,唤醒其接受准备,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外来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求贤向善的原动力,是学生想成为“好人”的情感要求和行为冲动。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需要,不能让学生出现需要满足后的沉沦,贴近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观察、分析,培养他们追求道德的习惯,他们就会主动接受,成为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基础。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周期性,是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者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刺激学生的受教兴趣,提升教育的效果。
  2.定向和选择作用
  “定向与选择作用”是指个体意识倾向性会使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目的性,依据主观愿望去实施并达到行动的目标。学生的道德需要左右学生接受选择教育的对象,需要越强烈,对道德教育的弃取选择、接受和拒绝的反应也越鲜明,影响接受的兴趣,并向一定的方向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因感到自主选择的欠缺而力求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机体对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在学生道德认识形成过程中,如果教育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成为其需要的对象,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效果。当有关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存在差距,学生的反应将是麻木的、迟钝的,如果差距过大,则会产生逆反甚至对抗的心理。
  依据马斯洛的观点,包括自主选择需要在内的道德需要是人类的“似本能”,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性需要,指向的是一种终极的价值。无论是作为一种“似本能”还是一种超越性需要,它都是柔弱而易受伤害的,同时也是易被忽视的。作为一种超越性需要,自主选择一旦被剥夺,便会导致“超越性病态”。如果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只停留在自然的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么他就会渐渐地失去对求知的渴望和道德的良心。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不仅有对道德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对道德情感的需要。面对“选择的时代”,道德教育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道德需要的选择功能,而且要积极利用学生的道德选择需要。
  3.调节和强化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学生的道德需要在其接受道德教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调节作用,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受教起调节器和控制阀的作用。强化作用是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接受道德教育中的倾向性因素的动机作用,使其道德接受中具有某种情绪色彩,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组织与强化,使道德接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具有强烈的需要和意向,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需要是人的本性,不存在没有需要的人,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被人称作“缺德的人”。学生道德需要影响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记忆,催发学生接受和转化。学生的道德需要越强烈,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冲动也就越强烈,越能对新接受的思想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情感、意志,并迅速转化为言论、行为,促使学生新的思想的社会化。
  当教育者提供的道德教育信息适合学生的道德需要时,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共振,自觉调节教、受的同异关系,强化学生对道德信息源的注意力,对道德教育者的意图更加清晰、对社会道德需要存在和满足的理解力也就更强。学生为追求道德完善,就会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把道德规范看作是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外在力量的内在机制,在遇到困难时就会表现出十分坚强,有独立性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强化学生原有的道德意志力。学生为求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自身的价值,会接受教师的道德教育,在道德人格的完善中获得自我提升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总之,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有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当教师传递的道德规范成为学生道德需要的对象时,学生才可能去认识它、判断它、评价它,进而形成各种道德范畴的观念。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强化道德意志,尽可能立足学生的道德需要进行引导,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其他文献
区域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象。这种忽略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认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教学,是很难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了在教学中采用了突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人地关系结构网络的教学方法。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各区域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期刊
小学课程中的自然课,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重要途径,为以后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小学自然课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各方面的知识:天文、气象、动物、植物、地质、矿物以及物理、化学、人体卫生等。教学中新教科书力求体现这样的思想: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
期刊
【摘要】  学生时代,物理实验给人的感觉很枯燥、难。为了改变一些学生觉得物理实验困难、枯燥的现象,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在物理实验的教学方面教师需采取各种合适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实验过程和以人为本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论述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体验 应用 实验  1.注重学生
期刊
在偏误分析这一理论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母语为英语的汉语习得者,还是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习得者,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都存在这着各种偏误。可见偏误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学习了解偏误产生的原因后,对应偏误来源的几种分类,并结合自身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总结分析以下几种偏误的产生和纠正的方法:  1.母语负迁移  1.1 语音层面。  1.1.1 英语的辅音/s/同汉语的辅音s [s] 形式
期刊
【摘要】  在高职卫生学校生理学教学中,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启迪学生思维,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理学 教学 不同 教学方法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生物体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理论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难以象形态学科那样进行直观教学,因此在教
期刊
什么是高效课堂?我认为: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  但最近看了几节高效课堂的观摩课,使我感触颇深。一些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不但没有达到“高效”的目标,反
期刊
当前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大变革,其显著特点就是从以地理应试教育的学科性评估转变为以地理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评价。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和开展实践活动课。而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
期刊
【摘要】  如何让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本文从优化课堂的情境教学方面来作了探讨。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实施者,更是教材的“建设者”,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要让孩子们爱数学,要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每堂课的情境教学设计都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优化课堂情境 激发兴趣 愉快 情感  “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数学遵循的教学原则,生动、贴切的情境设计是小学低
期刊
【摘要】  作业是教学常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教学巩固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现行教学中,作业布置存在总量过大,质量偏低,作业数量与质量反差巨大;以知识本位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问题。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要精心设计作业;及时批改作业;用心讲评作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 实效性  布置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运用学过
期刊
一、扩大教学空间的具体体现    扩大教学空间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关键是如下五个方面:    1、扩大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  扩大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位置,都能感到教学的快、慢、深、浅正好适合自己,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攻克各自的薄弱环节。    2、扩大时间的利用率  扩大时间的利用率,就是要求在教学的始终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