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曰:“诗言志,歌咏言。”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结晶,是我国文化的遗产,它形式虽然是短小精美,但诗中却蕴含着许多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来说,要想透彻地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无疑是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关键在于教师的方法引导。针对小学诗歌教学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1)小学诗歌教学的重要性;(2)诗歌教学的方法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最集中、最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字形式。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不可忽视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一、小学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1.重视小学诗歌教学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们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重视小学诗歌教学,让学生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2.重视小学诗歌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可见,重视诗歌教学正是对新课标要求的一种体现。
3.重视小学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重视小学诗歌教学,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无形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探讨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由于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特别是我国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正确的停顿,读出节奏、语调;其次要实行多种朗读方式.如配乐朗诵、教师范背、男女生交叉读、学生自由朗读等。不管采用那种方式,都要充满感情,读出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意境来。洪镇涛先生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吟诵,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有韵味,有情境。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体会诗歌的音乐之美,感受诗歌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在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时,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脱去诗歌的内容,光是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味等在阅读时就有无限乐趣!通过阅读,师生可共同享受到优美语言带来的乐趣。
2.品词析句感知诗歌诗意美
诗歌教学,贵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的意旨。例如,《泊船瓜洲》这首古诗,语言生动,色彩明丽,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炼”字名句。在理解诗句中,我向学生提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绿”字?学生在揣摩之后,议论十分踊跃:有的说可用“满”字,因为“满”字说明了春风一下子就吹遍了江南两岸,又衬托出作者想早日回到故乡的心情;有的说“过”字更能表达作者想早日脱离官场,返回故居的愿望……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争论,学生逐步形成共识:还是“绿”字用得好,因为“绿”字既有色彩,又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通过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品析探究,促进了学生对诗句的深层理解。
3.创境想象感悟诗歌意境美
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诗歌,情境自然而寓意深远,诗句精简而情感丰富,这就给欣赏者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小学诗歌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一个好的情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语言创境、朗读创境、音乐创境、图画创境、媒体创境、实践创境等。
4.拓展延伸重建诗歌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里尤为重要。”“审美是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诗歌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要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诗歌只是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概括的总体形式框架,学生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把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去说、去写。例如,在学过《宿建德江》后,有位学生就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我”慢慢地划着小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阵阵江风夹着丝丝凉意袭来。“我”站在船头不禁泛起思乡的愁绪。放眼远望,空旷的原野没有边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圆圆的明月离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亲人就在身旁。可见,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学生就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诗歌教学将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古文知识的学习,注重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才能让这种无价的文化财富,真正得以继承,并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家新.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5,(2-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出版社,2000,1.
[4]陈艳.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以诗歌教学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1).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海晏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最集中、最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字形式。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不可忽视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一、小学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1.重视小学诗歌教学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们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重视小学诗歌教学,让学生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2.重视小学诗歌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可见,重视诗歌教学正是对新课标要求的一种体现。
3.重视小学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重视小学诗歌教学,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无形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探讨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由于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特别是我国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正确的停顿,读出节奏、语调;其次要实行多种朗读方式.如配乐朗诵、教师范背、男女生交叉读、学生自由朗读等。不管采用那种方式,都要充满感情,读出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意境来。洪镇涛先生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吟诵,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有韵味,有情境。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体会诗歌的音乐之美,感受诗歌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在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时,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脱去诗歌的内容,光是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味等在阅读时就有无限乐趣!通过阅读,师生可共同享受到优美语言带来的乐趣。
2.品词析句感知诗歌诗意美
诗歌教学,贵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的意旨。例如,《泊船瓜洲》这首古诗,语言生动,色彩明丽,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炼”字名句。在理解诗句中,我向学生提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绿”字?学生在揣摩之后,议论十分踊跃:有的说可用“满”字,因为“满”字说明了春风一下子就吹遍了江南两岸,又衬托出作者想早日回到故乡的心情;有的说“过”字更能表达作者想早日脱离官场,返回故居的愿望……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争论,学生逐步形成共识:还是“绿”字用得好,因为“绿”字既有色彩,又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通过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品析探究,促进了学生对诗句的深层理解。
3.创境想象感悟诗歌意境美
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诗歌,情境自然而寓意深远,诗句精简而情感丰富,这就给欣赏者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小学诗歌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一个好的情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语言创境、朗读创境、音乐创境、图画创境、媒体创境、实践创境等。
4.拓展延伸重建诗歌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里尤为重要。”“审美是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诗歌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要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诗歌只是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概括的总体形式框架,学生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把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去说、去写。例如,在学过《宿建德江》后,有位学生就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我”慢慢地划着小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阵阵江风夹着丝丝凉意袭来。“我”站在船头不禁泛起思乡的愁绪。放眼远望,空旷的原野没有边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圆圆的明月离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亲人就在身旁。可见,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学生就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诗歌教学将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古文知识的学习,注重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才能让这种无价的文化财富,真正得以继承,并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家新.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5,(2-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出版社,2000,1.
[4]陈艳.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以诗歌教学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1).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海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