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猪养殖产业是我国基层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养殖密度的增加,生猪养殖期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仔猪咬尾症的发生,该病能够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降低饲料的转化率,使得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大大下降,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仔猪咬尾症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基于此,本文就仔猪咬尾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仔猪;咬尾症;防范
仔猪出生后会受到环境、营养、管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应激行为,咬尾症是仔猪受到应激后表现出来的一个病症,尤其是刚进入断奶期的仔猪,咬尾症的发生会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并引起一些其他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减少或者避免咬尾症对当前的生猪养殖造成不利影响。
1咬尾症概述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征”,当猪只在生长期间受到来自环境、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后会产生应急反应,并导致猪咬尾的行为。据临床分析,咬尾症有两个损伤时期,第一期是实质损伤前期,这时候仔猪只是在好奇的驱使下对同伴的尾巴进行吸吮或者咀嚼,并没有什么损伤;第二期是实际损伤期,这一阶段的仔猪的尾巴会有破损流血的问题,甚至感染发炎。而且尾部有创伤的仔猪也分为轻度创伤、中度创伤以及严重创伤,其中轻度创伤的仔猪仅仅是在尾巴的末梢有一点的破损,中度创伤则是有一半的尾巴被咬伤或者断尾;严重创伤则是尾巴全部被咬下来。猪的尾部有很多的骨骼、神经等,在损伤后会受到一定的感染,在病菌的作用下还会发生其他的疾病,甚至导致偏瘫。就目前来看,当仔猪的尾巴出现损伤后,一是细菌会通过尾巴中的直静脉和纵静脉窦直接感染仔猪的肺部;二是会通过尾椎上的淋巴管进入到后腔静脉;三是会感染仔猪的脑脊髓液,并在循环系统的作用下不断转移到全身,最终导致多个器官发生出血性坏死,最终死亡[1]。
2仔猪咬尾症的发病原因
2.1仔猪本身特性
仔猪本身比较活泼好动,多个仔猪在相互打闹的时候就容易发生互相追赶、撕咬的问题,因此咬尾现象比较常见,个别仔猪的吸吮、拱地等行为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通过咬尾来发泄,尤其是一些断奶仔猪经常会寻找代替母猪乳头的物体进行吸吮,而其他仔猪的尾巴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因此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2.2环境因素
环境变化会给仔猪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栏舍的变化、混群等等,都会导致仔猪受到一定的惊吓而出現咬尾的情况,再就是栏舍内部环境如果存在通风不良、空气混浊的情况也会引起仔猪出现咬尾现象。
2.3管理因素
饲养员的管理工作不当也是导致咬尾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仔猪的日常行为习惯没有养好,使其没有吃料、定点排大小便等行为习惯;饲养管理不当,没有做好通风、清理等工作,使得内部环境比较糟糕;再就是组群不合理,比如在同一个群体中有的仔猪比较强壮,有的比较弱小,比较强壮的就会有倚强凌弱的行为,对其产生咬尾行为。
2.4营养因素
仔猪本身就存在表达的个体差异,因此其后续的生长发育速度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强大的仔猪往往能多吃多占,弱小的仔猪往往吃得少,因此导致仔猪的营养不够均衡,再就是养殖户自身在日粮的配置上没有按照仔猪的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导师日粮营养不够均衡,缺乏某些氨基酸、维生素或者微量元素,从而导致仔猪出现咬尾症。
2.5疾病因素
如果仔猪感染体外寄生虫就会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一些仔猪会通过蹭墙解痒,从而导致皮肤出血,其他仔猪就会攻击皮肤出血的仔猪,导致咬尾现象的发生。再就是一些肠道寄生虫也会夺走仔猪体内的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从而导致了咬尾症的发生。
3仔猪咬尾症的防治
3.1预防
3.1.1尽早断尾 断尾能够有效地避免仔猪互相咬尾的情况,因此养殖户应该采取尽早断尾的措施,一般在仔猪出生时,养殖户或者是专门的断尾人员可以用剪钳在尾根1cm处剪断,剪短后需要及时涂碘酊防止感染。除此以外,还应该对1月龄育肥仔猪进行去势手术,通过去势也可以避免猪只之间发生打斗的情况。
3.1.2改善环境条件 猪舍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养殖户要提高重视,保持猪舍内部的温度、湿度适宜,做好通过、卫生、消毒等工作,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要注意防晒等等,遇潮湿、高温天气给仔猪服用防暑降温(如十滴水)、清热凉血的药物,以改善仔猪咬尾情况的发生。
3.1.3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工作是避免仔猪咬尾症的重要举措,养殖户要树立科学养殖的意识,加强养殖管理。一是要合理组群,即将同窝、同周龄、体重相仿的仔猪放在一起饲养,避免仔猪因陌生的环境或者猪群出现撕咬问题;二是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每栏10~15头即可,而且冬季可密一些,夏季稀一些,按猪只2~3月龄每头占地0.5~0.6㎡的原则进行安排即可;三是要及时安抚新组群的仔猪,已出现应激反应的仔猪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mL来缓解其应激症状;四是要放置供仔猪啃咬的器物,可以摆放轮胎、稻草、盐砖等给仔猪一个娱乐的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吸引猪只的注意力,使其减少对摆动的尾巴的注意;五是要及时关灯,黑暗的环境也可以降低猪的实现,减少咬尾的情况,而且黑暗也能够促使猪群长时间处于静止休息的状态。
3.1.4丰富饲料营养 断奶后的仔猪应该确保其日粮营养均衡,尤其是弱小的仔猪还应该着重进行照顾,避免其受到强大的仔猪欺负。在喂养的时候还应该结合不同时期的仔猪需要为其配置或购买满足其需要的饲料,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氧化镁(2kg/t饲料),只有确保营养充足且均衡才能够保障仔猪的体质,使其能够具备较好的抵抗力。饲喂的时间要严格把握,及时饲喂,掌握好用量,避免一次性投喂过多导致饲料浪费。一般在食槽中还剩少量饲料的时候就可以添加饲料,避免仔猪因产生争抢而出现咬尾的情况。在用水上也要注意,有条件的猪舍可以配备自动饮水器,确保用水的干净。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仔猪自身的抵抗力,避免其受到细菌的侵袭[2]。
3.1.5做好寄生虫防治 仔猪体外与体内寄生虫的发生会导致咬尾症的出现,因此还需要养殖户能够做好寄生虫防治工作,在日常养殖中应做好体内外驱虫工作,定期清理栏舍,避免虫卵影响仔猪。
3.2治疗
旦发现有受伤的仔猪应该进行单独圈养,避免造成二次伤害,要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仔猪的伤口,并涂上碘酊防止发炎。有受伤较重的仔猪还应该及时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引起脓肿或脓毒血症。
4 结语
综上所述,仔猪咬尾症的发生严重影响着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以及健康发展,因此广大养殖户要提高重视,综合考虑养殖环境、营养、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加强该病的预防工作,从而保障仔猪的生长,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立秋.浅谈仔猪咬尾症[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7):151.
[2]张宁,杨奇林,孙苗,等.仔猪咬尾症原因与防治[J].农村养殖技术,2012(7):25.
关键词:仔猪;咬尾症;防范
仔猪出生后会受到环境、营养、管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应激行为,咬尾症是仔猪受到应激后表现出来的一个病症,尤其是刚进入断奶期的仔猪,咬尾症的发生会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并引起一些其他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减少或者避免咬尾症对当前的生猪养殖造成不利影响。
1咬尾症概述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征”,当猪只在生长期间受到来自环境、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后会产生应急反应,并导致猪咬尾的行为。据临床分析,咬尾症有两个损伤时期,第一期是实质损伤前期,这时候仔猪只是在好奇的驱使下对同伴的尾巴进行吸吮或者咀嚼,并没有什么损伤;第二期是实际损伤期,这一阶段的仔猪的尾巴会有破损流血的问题,甚至感染发炎。而且尾部有创伤的仔猪也分为轻度创伤、中度创伤以及严重创伤,其中轻度创伤的仔猪仅仅是在尾巴的末梢有一点的破损,中度创伤则是有一半的尾巴被咬伤或者断尾;严重创伤则是尾巴全部被咬下来。猪的尾部有很多的骨骼、神经等,在损伤后会受到一定的感染,在病菌的作用下还会发生其他的疾病,甚至导致偏瘫。就目前来看,当仔猪的尾巴出现损伤后,一是细菌会通过尾巴中的直静脉和纵静脉窦直接感染仔猪的肺部;二是会通过尾椎上的淋巴管进入到后腔静脉;三是会感染仔猪的脑脊髓液,并在循环系统的作用下不断转移到全身,最终导致多个器官发生出血性坏死,最终死亡[1]。
2仔猪咬尾症的发病原因
2.1仔猪本身特性
仔猪本身比较活泼好动,多个仔猪在相互打闹的时候就容易发生互相追赶、撕咬的问题,因此咬尾现象比较常见,个别仔猪的吸吮、拱地等行为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通过咬尾来发泄,尤其是一些断奶仔猪经常会寻找代替母猪乳头的物体进行吸吮,而其他仔猪的尾巴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因此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2.2环境因素
环境变化会给仔猪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栏舍的变化、混群等等,都会导致仔猪受到一定的惊吓而出現咬尾的情况,再就是栏舍内部环境如果存在通风不良、空气混浊的情况也会引起仔猪出现咬尾现象。
2.3管理因素
饲养员的管理工作不当也是导致咬尾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仔猪的日常行为习惯没有养好,使其没有吃料、定点排大小便等行为习惯;饲养管理不当,没有做好通风、清理等工作,使得内部环境比较糟糕;再就是组群不合理,比如在同一个群体中有的仔猪比较强壮,有的比较弱小,比较强壮的就会有倚强凌弱的行为,对其产生咬尾行为。
2.4营养因素
仔猪本身就存在表达的个体差异,因此其后续的生长发育速度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强大的仔猪往往能多吃多占,弱小的仔猪往往吃得少,因此导致仔猪的营养不够均衡,再就是养殖户自身在日粮的配置上没有按照仔猪的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导师日粮营养不够均衡,缺乏某些氨基酸、维生素或者微量元素,从而导致仔猪出现咬尾症。
2.5疾病因素
如果仔猪感染体外寄生虫就会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一些仔猪会通过蹭墙解痒,从而导致皮肤出血,其他仔猪就会攻击皮肤出血的仔猪,导致咬尾现象的发生。再就是一些肠道寄生虫也会夺走仔猪体内的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从而导致了咬尾症的发生。
3仔猪咬尾症的防治
3.1预防
3.1.1尽早断尾 断尾能够有效地避免仔猪互相咬尾的情况,因此养殖户应该采取尽早断尾的措施,一般在仔猪出生时,养殖户或者是专门的断尾人员可以用剪钳在尾根1cm处剪断,剪短后需要及时涂碘酊防止感染。除此以外,还应该对1月龄育肥仔猪进行去势手术,通过去势也可以避免猪只之间发生打斗的情况。
3.1.2改善环境条件 猪舍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养殖户要提高重视,保持猪舍内部的温度、湿度适宜,做好通过、卫生、消毒等工作,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要注意防晒等等,遇潮湿、高温天气给仔猪服用防暑降温(如十滴水)、清热凉血的药物,以改善仔猪咬尾情况的发生。
3.1.3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工作是避免仔猪咬尾症的重要举措,养殖户要树立科学养殖的意识,加强养殖管理。一是要合理组群,即将同窝、同周龄、体重相仿的仔猪放在一起饲养,避免仔猪因陌生的环境或者猪群出现撕咬问题;二是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每栏10~15头即可,而且冬季可密一些,夏季稀一些,按猪只2~3月龄每头占地0.5~0.6㎡的原则进行安排即可;三是要及时安抚新组群的仔猪,已出现应激反应的仔猪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mL来缓解其应激症状;四是要放置供仔猪啃咬的器物,可以摆放轮胎、稻草、盐砖等给仔猪一个娱乐的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吸引猪只的注意力,使其减少对摆动的尾巴的注意;五是要及时关灯,黑暗的环境也可以降低猪的实现,减少咬尾的情况,而且黑暗也能够促使猪群长时间处于静止休息的状态。
3.1.4丰富饲料营养 断奶后的仔猪应该确保其日粮营养均衡,尤其是弱小的仔猪还应该着重进行照顾,避免其受到强大的仔猪欺负。在喂养的时候还应该结合不同时期的仔猪需要为其配置或购买满足其需要的饲料,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氧化镁(2kg/t饲料),只有确保营养充足且均衡才能够保障仔猪的体质,使其能够具备较好的抵抗力。饲喂的时间要严格把握,及时饲喂,掌握好用量,避免一次性投喂过多导致饲料浪费。一般在食槽中还剩少量饲料的时候就可以添加饲料,避免仔猪因产生争抢而出现咬尾的情况。在用水上也要注意,有条件的猪舍可以配备自动饮水器,确保用水的干净。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仔猪自身的抵抗力,避免其受到细菌的侵袭[2]。
3.1.5做好寄生虫防治 仔猪体外与体内寄生虫的发生会导致咬尾症的出现,因此还需要养殖户能够做好寄生虫防治工作,在日常养殖中应做好体内外驱虫工作,定期清理栏舍,避免虫卵影响仔猪。
3.2治疗
旦发现有受伤的仔猪应该进行单独圈养,避免造成二次伤害,要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仔猪的伤口,并涂上碘酊防止发炎。有受伤较重的仔猪还应该及时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引起脓肿或脓毒血症。
4 结语
综上所述,仔猪咬尾症的发生严重影响着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以及健康发展,因此广大养殖户要提高重视,综合考虑养殖环境、营养、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加强该病的预防工作,从而保障仔猪的生长,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立秋.浅谈仔猪咬尾症[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7):151.
[2]张宁,杨奇林,孙苗,等.仔猪咬尾症原因与防治[J].农村养殖技术,201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