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的守夜人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自觉文化与大学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之于大学的意义,由此而提升大学自主选择、吸纳、创造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的文化品格。今日大学的文化自觉表现为三个方面:以大学生成人为中心,立德树人,确立大学文化的目标体系;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心,兼容并包,建构大学文化的内容体系;以创造性知识生活为中心,自强不息,建构大学文化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大学;文化主体;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04-04
  收稿日期:2014-05-29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719)。
  作者简介:刘铁芳(1969-),男,湖南桃江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大学是有生命的,一所大学的生命正是其中所涌动着的蓬勃的文化内涵、文化趣味、文化精神。我们讨论大学的文化使命,并非文化向大学的强迫嫁接,而恰恰是大学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教育的追本溯源,是大学作为文化主体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今日大学的文化使命,只不过是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大学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曾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所谓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只有获得了足够的“文化自觉”,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才有可能最为合理地实现融合,才有可能最为持久地推动发展。置身国际化背景之中,今日大学同样需要足够的文化自觉。所谓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自觉文化与大学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之于大学的意义,由此而提升大学自主选择、吸纳、创造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的文化品格。今日大学的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以下几重内涵:
  一、大学的文化自觉:以个体成人为中心
  大学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其中深度的、根本性的自觉乃是自觉大学自身的文化使命。大学的根本就是文化育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教育与文化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大学的文化自觉,需要我们以大学生成人为中心,立德树人,确立大学文化的目标体系。
  蔡元培1922年《教育独立议》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2]教育乃是以文化人,让个体成为文化的人,成为为人类文化所充分浸染的人,让个体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贡献于人类文化。文化与人格乃是大学的一体两面,大学的根本是树人,是人格的完成与生命气象的更新,着眼点是文化。如果说人格是大学的根本,文化就是大学的根基。反过来,大学对人格健全发展的孜孜以求,也促成文化的创造性的自我更新,两者的融合指向人类的整体福祉。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今日大学,尤其是中国大学在大学教育与文化相关性上的特殊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今日大学生大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上堪称优良,但在文化的含蕴上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这不仅会弱化他们精神成人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会成为他们今后高层次的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掣肘。(2)我们的大学学术面临过度细化,人才培养专业化偏早,通识教育不够充分,这同样是构成今日大学生文化侵染的局限所在。学术需要专攻,这本是无可置疑的。但“今日学术专门化越来越烈,越来越细,不止发生施诺所说的二个文化之对垒问题,且是‘多种文化之相隔’之问题,不知发生‘隔行如隔山’之现象,即使同行之学者亦往往无法沟通其所见所学。”[3](P11)就大学教育而言,一定程度的分科是必要的,但大学教育毕竟不应只是训练一技一能之士。“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著的心态。”[3](P11)一旦大学生为各种条分缕析的专业知识所分隔,则他们很难让自己浸染在更宽广的人类文化长河之中,获得充分的陶冶和真善美等诸种价值的深度认同。
  由此而来,缺少足够的文化陶冶,直接导致个体精神发展的不够充分。2012年4月22日,北京大学钱理群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4]钱理群的话也许是爱之深而责之切,但其中所指涉的精神症候却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关键词,一是精致,二是利己主义者。所谓精致,即是素养很高,或者基本素质很高,时尚而新潮;所谓利己主义者,则意味着他们的思考与生活所及的范围更多地是个人利益。换言之,他们的高素质所指向不过是个人的一己发展,而非把个体成长始终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内在需要之中[5]。精致的利己主义应该说道出了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的某种症候。我们的大学面临着精神的蜗居,精致的利己主义乃是大学精神衰微的显现。这其中,隐含的主题就是大学文化气象的狭窄化。努力拓展大学的文化气象,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时代结合起来,寓于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之中,在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开阔自我人格气象,志存高远,涵养大气品格,这实际上是今日大学教育的灵魂所在。
  二、今日大学的基本文化主题: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
  所谓大学,就是以大爱为起点,以大智为依据,以大德为归宿。大爱成就大胸怀,大智成就大学问,大胸怀与大学问成就大人格。大学就是大爱、大智与大德的统一,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乃是成就蔡元培所说的完全之人格[6]。大爱、大智、大德的依据正是大文化,也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长河。大学唯有向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敞开,才能引领个体浸润其中,孕育大爱,启迪大智,锻造大德。离开了深广文化的涵蕴,大学就只不过是在造就能干的器具,而不是引导个体完整成人。显然,从大学教育自身的基本目标与路径而言,大学就是大文化。大学的文化自觉,需要我们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心,兼容并包,建构大学文化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一种必然,也是当代教育权利的提升。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现实。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就入学率而言,并非直接指涉高等教育的文化品性的大众化,尽管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当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能上大学,意味着大学需要更多地增加对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适应。这意味着大学一方面必须向当前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开放,与此同时,又要保持、坚守大学的文化取向,也就是坚持大学必要的精英品格。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文化坚持,成为今日大学不可或缺的主题。
  从社会的文化质态而言,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众文化滥觞的时代。如果说精英文化主导的传统社会往往会让平民大众难以企及,弱化了大众的文化权利,弱化了大众认识社会、扩展自我、学会选择的通道;而当社会转而以大众文化为主导,平民大众以流行与时尚为准绳,这同样弱化了大众的自主选择权利。这意味着在大众文化滥觞的背景中,我们一方面需要提升大学的文化趣味,避免社会陷于单一的文化质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地培养青年学生的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孕育他们的创造个性。正因为如此,就目前我国大学发展而言,树立开放的文化观念可谓是其中的关键。大学需要向人类一切优秀文化资源开放。今日大学的基本文化主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当其冲,就是要向人类文化经典开放。一所大学的质量为什么究其根本而言就是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因为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成人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固本培元,全面孕育一个人精神成长所能达到的高度与宽度。因此,就目前而言,需要加强人类文化经典的阐释。
  向人类优秀文化开放,当然内涵着向着民族文化自身的深度开放。这里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最深地吸纳本土文明,面对本土问题,提升基于本土的理论思维和精神高度,这无疑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拓展大学的民间与地域文化资源,让大学接地气,也是今日大学之开放文化观念的应有之义。大学当然需要以开放的文化襟怀为己任,但开放的文化同样应该包括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开放。大学的国际化并不是以消解大学的本土特性为必然,恰恰是进入国际化视域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大学需要加强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受经济全球化的裹挟,本土文化资源渐趋劣势,挽救本土文化资源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既要向传统开放,注重历史文化经典,也要向当代开放,积极接纳新生事物;既要重视人文文化的熏陶,也需要大力加强科学素养的教育。当然,我们说大学需要开放的文化观念,并不是指大学要面面俱到,见什么就拿什么,大学文化的接受同样需要根据实际,突出特色。我们所强调的是开放的文化意识,避免大学的自我封闭。我们要反对抱残守缺,自负而封闭的文化观念,也要反对那种无的放矢,开中药铺式的文化接受模式。
  三、大学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向:文化理想的孕育与生命形式的滋养
  文化自觉并不是让我们进入故纸堆,也不是流于空乏的玄思。文化究其实质而言,乃是人的活法。大学的文化自觉,呈现为大学师生创造性的心智生活,最终要变成大学师生的积极生活。孕育壮美的文化理想,滋养年轻一代健全而富于创造力的生命形式,才是大学文化自觉的根本落脚点。开阔的大学文化最终要呈现为大学人开阔的文化生活,也就是富于宽广文化趣味的生活,一种“有文学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3](P18)。所谓浸润于人类优秀文化之中,并不是简单地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灌输给个体,而是开启活生生的大学文化生活。大学文化自觉,需要我们以创造性知识生活为中心,自强不息,建构大学文化实践体系。
  1917年1月18日,蔡元培刚履任北京大学校长不久,在写给吴稚晖的信中这样论及大学的用人之道:
  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课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问[7]。
  这段话可谓意味深长:一是对大学问题的把握,其实也是对大学核心事务的把握。学科凌杂,乃是指学课缺少灵魂,气象不够开阔;风纪败坏,乃是指学生德行修养的欠缺。大学教育的主旨不过就是用有灵魂的学课来培育有德行的学人。二是解决大学问题的关键在人,也就是人才。学课需要学人来支撑,有灵魂的学课需要杰出而纯粹的学人。当然,大学也需要“思想先进、用心改革文化教育和致力整顿社会风气的志士”[8]来引领青年学生,以正风气。两者实际上紧密相关,学课凌杂自然难以培养出卓越德行之士,杰出的学人往往也能振臂而昭示年轻人的心向。蔡元培之改造北大,首要的正是因为他提纲挈领,抓住了关键事务,也就是从延聘人才入手,兼容并包,全面激活北大新气象。大学文化的根本载体是人,必须抓住人才这一中心环节,才是大学发展的不二之道。其次,就是强调人的活动,也就是大学教授与学生的生动互动,由此而切实发挥大学教授之于学生的影响力。
  正如一百余年前的哈佛哲人詹姆逊所言,“构成一所大学最本质的品质是什么?多年前在新英格兰,据说路边的一根圆木上,一端坐着一个学生,另一端坐着马克·霍普金斯,那便是一所大学。一个学校的质量取决于学校里人的素质。”[9]文化究其实质而言乃是人的生活形式,大学得以可能的大文化正是显现为大学师生创造性的心智生活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大学,就是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依据,以钦慕人类文化的教授为支撑,以生动的师生交往为基本形式,而展开的创造性的心智生活。其最终指向就是为人类文化理想所浸润的、具有高创造力的健全的人。
  四、结语:大学作为文化的“守夜人”
  大学的中心是育人,大学的根底在文化。大学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但文化需要选择。大学需要发挥自身作为文化主体的功能,向时代开放又不拘泥于紧跟时代;大学需要保持自身作为文化主体的必要独立性,必须同时守护自己作为文化有机体的存在,提升其作为文化主体的特性。   费孝通在70岁生日时提出这样意味深长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0]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理解异民族的文化。如此,“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11]今日大学应该坚持以昌明文化为己任,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尽可能地向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开放,向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开放,保持大学开阔的文化视野与广博的文化吸纳能力,同时也注重扎根本土和民间,保持大学必要的、鲜活的民族、地域特色,在滋养年轻一代壮美的文化理想与生命形式之时,创生民族健康活泼的新文化。
  亚当·斯密曾提出政府作为守夜人的理念,如果说政府是国家、国民的守夜人,那么大学就是文化的守夜人,悉心守护人类、民族的优秀文化。大学就是要牢牢地守护人类、民族通往未来的文化火炬,薪尽火传,代代相守。“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3](P24-25)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
  [2]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34.
  [3]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 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5-3(03).
  [5] 刘铁芳,刘艳侠.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精神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1-8.
  [6] 刘铁芳.保守与开放的大学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7] 蔡元培.覆吴敬恒函[A]//蔡元培全集(第2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10.
  [8]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1997:43.
  [9] [美]威廉·詹姆斯.斯坦福的理想命运[A].参见哈佛燕京学社主编.人文学与大学理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56-157.
  [10] 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9.
  [11] 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上)[J].群言,2005(1):18.
  University: The Culture Watchman
  LIU Tie-Fang HUANG Xin
  Abstract: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i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cious culture and university, in other words, the meaning of a university culture, thus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 ability to choose, absorb, or create culture. I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University's cultural character.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performance today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First, it makes the adult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to do morality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the target system of university culture. Second, it treats fine culture as the center to absorb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which is useful to university culture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Third, it insists creative intellectual life as the center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system of university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al perceiver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 李震声)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对中美两国十多所高校章程的文本比较研究发现:中美高校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领导决策体制,两者在权力机构、职权范围、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也呈现一些规律性特征。如,“集体领导决策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安排、职权的宏观定位以及为实现其职权所采取的不同运作机制、“管理”与“治理”的尺度、将决策权与行政权区分开来等等。针对我国高校领导决策体制法律框架与政治框架不协调的问题,应通过建立理事会或
期刊
摘要: 教育民族性是构建本民族特色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清末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快速完成了体现教育民族性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制定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形成彰显民族品性的德育规范;构建蕴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内容体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中体西用”下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于:“中学”体量过大,冲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对“保守”的倾向削弱了其“开放性”要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冲淡了教
期刊
摘要: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我国大学校训使用的高频词语。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校训,继承了岳麓书院务实求是的教育传统,彰显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核心特质,接引了西方文明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适应了党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其特质和内涵在学校建设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成为湖南大学最根本的文化基因。这一校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
期刊
摘要: 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既存在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也存在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在教育理念方面,专业课教师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素质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概念来理解通识课程,简单地将通识课理解为专业知识的普及课,没有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策方面,大班上课,难以实行因材施教;以讲授法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分依赖多媒
期刊
摘要: 《荀子·劝学篇》是最早论述学习的名篇,它提出“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观点,其实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观,这些观点对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深入、缺乏写作训练的弱点。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研究生应采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等学习策略来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荀子·劝学篇》;“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
期刊
摘要: 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向度。发展人的个性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胡锦涛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人的个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了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的思想。个性是一个多学科概念。个性发展是人的创造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更准确、更深刻的发展,是个体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个体必须在正确处理好个
期刊
摘要: 多元文化的态势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日趋明显,各类文化的共生共荣需要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推动而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要义在于培养国际理解精神、创建和平文化、推动和平、人权和民主以及促进理解、尊重及共同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文化多元意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平等观和关爱心并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实质提升。国际理解的达
期刊
摘要: 结合《华盛顿协议》认证的基础、原则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有的高校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存在与高校生态化目标不合、本科教学评估区分度不够以及职业技术资格衔接不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现有专业认证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效性;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之天职,其功效则仰赖于为人师者之品格与学识。身正学高,以身载道,为人师者方能据以传道,此亦为“为师之道”。以师者角色而论,师者当为“四者”之集合,即士者之情怀、仁者之爱心、智者之智慧和学者之涵养。至于师者之养成,则不仅要坐而论道,而且应起而行道;从游于名师,先问道于师,再依道而行,认同之,践行之,固守之,内化之,弘扬之,最后方可致“本立道生”之境界,道有所成,则自成
期刊
摘要: 研究型大学是各国学术系统的核心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可以推动各国知识经济的成功。国际顶尖期刊的编辑、作者和评阅人都来自研究型大学,同时,研究型大学能够获取全球知识信息,汇聚各类学者团体,资助教师参与国际专业学术机构和国际会议,并位于互联网革命的中心,因此,开展国际学术知识交流和参与到国际学术网络中是发展中国家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的仓库”和“批判中心”,面临着全球化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