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城区急诊急救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b8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应急救治能力,加强急救队伍自身建设,与人民群众对急救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未来可能发生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促进威海市院前急救事业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方法:对威海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20)、威海市城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和与120联网的城区急救站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结果:威海市区共走访调查了二級以上医疗卫生机构8家,威海市城区急诊急救医疗网络基本建成,但急救站席分布不够合理,环翠区密集,工业新区、临港经济区和城乡结合部薄弱。急诊科普遍缺乏固定医生,医疗抢救用房面积不足,抢救室设备配备不完善,从业人员对CPR、创伤急救、气管插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熟练,部分医院急诊科轮转医生对抢救器材和设备(尤其是呼吸机、除颤仪)临床应用能力明显薄弱。对策: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重视院前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合理配置和规划布局,构建科学的急救网络,进一步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在急救硬件方面给予支持;增加院前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待遇,增加进修学习机会,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关键词:急诊资源;现状;威海
  院前急诊急救系统的完善与否和急救水平的高低能够衡量一个地区医学发展水平的高低【1】。随着威海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本地区居民对急诊急救的服务需求,2004年4月1日威海市卫生局成立了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成功实现了城区范围内的“120”指挥统一调度,按照就近就医原则,各大医院急诊科在各自的急救半径内派出救护车。同年5月1日,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区也全部并入应急指挥中心系统。120实现全市统一联网,我市城区的急救站席增加到15家,威海市城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急救医疗网络,使威海市区医疗急诊急救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城区急诊急救资源配置现状,提高我市应急救治能力,加强急救队伍自身建设,笔者历时3个月对威海市城区急诊急救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走访。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调查对象 威海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20)、威海市城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和与120联网的急救站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共调查了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8家。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威海市城区急诊科建设情况调查表》,由我科室专门人员组织发放问卷和现场调查填写,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组织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科共3名临床医学专家对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值班人员随机考核气管插管、CPR、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及初级创伤救护等基本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所有资料收回后进行汇总分析。
  2 调研结果
  在被调查的8家二级以上医院中,都有了相对完整建制的急诊科,除市立医院外,还都属于支援型急诊科。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大多数医院急诊科固定人员以内科医生为主体,各个单位需求支持的程度不一,尤其是急诊外科的依赖程度更加显著,人员相对不固定,而已经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暂不能开展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而只能处理包扎、固定、清创、缝合等急诊外科基本处置。护士相对固定,急诊科专业医生明显缺乏,医护不成比例。自主型的急诊科占28.57%,支援型的急诊科占71.43%。
  各个医疗单位抢救室器械除了心肺复苏机、呼吸机(转运型)外,其他器材配备相对完善。抢救室是急诊科专门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设置,应配备必要的抢救器材和设备,说明抢救室的器材配备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各单位急诊科硬件配备差距较大,个别医院留观床位过少,不能满足急诊急救的基本需求。救护车各单位配备较为完善,但基本上都是转运型救护车辆,监护型救护车只有市立医院配备了一辆,备用救护车辆都偏老旧,救护车内没有配备必要的抢救器材和药品。2009年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医疗单位抢救室应具备合适的面积和抢救半径,宜根据医院的级别和危重患者的数量设立足够的抢救单元(抢救床),急诊科每个抢救单元不小于20 m2,三级医院要求能同时开展4个急危重症患者的需求。在调查的三级医院中,离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医院无急诊EICU。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急诊病房一体化建设的结构模式有2家(市立医院和404医院)。
  通过对我市急诊资源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医院救护车均未配备担架工(市立医院站配3名、市立二院配1名),长期依靠急诊医生和救护车司机抬担架,不能满足广大危重患者的迫切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危重患者搬运工作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市城区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值班人员随机考核结果:CPR共考核14人,熟练操作的有10人(占71.43%);紧急气管插管共考核12人,熟练操作的有2人(占16.67%),除颤仪共考核14人,熟练操作的有9人(占64.29%),呼吸机共考核12人,熟练操作的有4人(占33.33%),初级创伤救护基本知识共考核16人,熟练掌握的有8人(占50%)。
  威海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20)现共有12名接线调度员,均为女性,均有医学背景;其中有3名医生出身,9名护士出身;每8小时一班,应急指挥中心设置4个接警席位,可保障4位求救者同时通话。负责全威海市、文登区、荣成市和乳山市急诊急救调度。威海市常住户籍总人口280.48多万人,2014年上半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共接到求救电话5万余次,派出救护车20344次,平均每日派车量112次。其中有效出车16199次,空驶3038次,空驶率约为18.75%。分区域统计,威海市城区及环翠区出车总次数为7008次,荣成市5107次,文登区4380次,乳山市3849次。出车次数排名前6位的依次是乳山市人民医院、文登区中心医院、荣成市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威海市经区医院、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出车次数均超过1000次,调度工作十分繁忙,调度员工作岗位人员配备明显不足。   3讨论与对策
  我国急诊急救医学的老前辈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争取,1983年我国第一个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同年卫生部颁布和实施了《城市医院建立急诊科(室)的方案》,1986年12月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医院急诊科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急诊科在急诊急救医疗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降低病死率、伤残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至今日,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已成立28年了,纵观我市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既艰难,又极不平衡。与相邻城市青岛、烟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别的专科相比,急诊医学还未显示出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优势,还远未得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重视和广大伤病员的普遍认可。我市除了市立医院外,其他医院急诊医师专业队伍还不稳定,由别的专科派人来轮流从事急诊工作非常普遍,专业从事急诊医学的医师太少,绝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只有很小的工作和抢救场所,急诊科仅仅起一个分诊和通道的作用,无法明显提高急诊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可以说我市的急诊医学大多数还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只有市立医院的急诊科把急诊医学作为临床专科来持续发展。笔者通过调查认为所有医院急诊科都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这种模式有利于稳定急诊科队伍。笔者同时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尽快给所有急救站席配备担架工,条件成熟时可学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过度到配备急救医疗技术员(EMT)。本次共调查8家医疗机构,从规模数量和总体来看,威海市城区急诊医学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二甲以上医院配备了功能相对比较完善的急诊科。急诊急救必要的设备(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得到了普及,但大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各医疗单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各单位都存在人力资源短缺,急诊科医疗抢救用房面积不足,抢救器材配备不齐,在一级甲等医院表现犹为突出。因此,笔者认为,一级医院应按要求设置标准化的急诊室,满足基本的急诊急救需求。二级以上医院应按照2009年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来规划和建设急诊科,做到规范设计、合理布局、配套齐全,同时三级医院应加强急诊EICU建设,积极探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急诊病房一体化建设的结构模式,有助于急诊学科科研能力和急救技能的提高,便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危重急症患者的一体化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笔者认为,若要改善当前急诊急救面临的困局,首先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重视院前急诊急救工作建设,加强院前急诊急救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引进先进的卫生应急GPS卫星定位系统和120急救中心的呼叫软件系统,确保呼叫得到快速应答、答复能达到有效处置、处置能快速实现合理派车、派车能做到最短交通路线。危重病人或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可通过引进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调度员实时获得车輛的位置动态信息数据,包括行驶速度、方向、位置,方便确定和查询救护车出诊工作路线。出诊人员通过单兵视频终端采集救护现场信息,将现场视频信息实时上传到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视频大厅,经视频播放和相关医院终端播放,形成急救现场和医院专家上下层的实时视频通信互动,提供有效的视频救助信息,同时方便指挥中心调度员对现场出诊人员指导性分派工作。适量增加120调度工作人员配置,必要时从急诊急救一线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队伍中选拔使用,更符合调度员工作岗位性质。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20)还应与110、119、122联动,当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交通或灾害事故时,接警人员能够做到信息共享,同时出警,快速救援。其次应建立健全院前急救体系,院前急救是急诊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在机构设置、车辆配备、人力资源、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城区各个急救站席的均衡发展,若条件成熟,可成立独立建制的急诊急救中心【2】。其次应合理配置和规划布局,构建科学的急救网络,就目前我市的急救资源网络而言,个人认为宜建立覆盖城区、城乡结合部、乡镇的三级急救网络,缩短抢救半径和反应时间,而不是目前仅依靠一家大医院急诊科全城出诊。进一步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提高院前急诊急救质量,市立医院总院已经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一体化建设的急诊绿色通道,其他医院可以参考借鉴。第三要增加院前人力资源的投入,院前急救是一支走出院墙的医疗队伍,往往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已经跨出纯粹的医学领域【3】,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从本次调研结果看急诊医生(轮转医生为主)CPR熟练操作的仅占71.43%。《2010美国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于2010年10月在《循环》杂志上发表【4】,到目前为止,现代心肺复苏已经走过半个世纪。但遗憾的是,当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总体生存率仍较低【5】。所以笔者建议各个医疗单位均应配备专业急救医生,逐步减少轮转医生和兼职医生的比例,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和培训,使从业的急诊医生熟练掌握《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同时专业急诊医生应具备独立抢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应熟练掌握高级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电复律、动脉穿刺、呼吸机使用、血液净化和创伤急救等技能。急诊护理人员除具备常用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具有配合医师完成上述操作的能力。此外还要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等急诊科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抢救流程精通,并能落实到位。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还应为急诊医生开展科研创造条件,将新技术、新项目应用到院前急救,增加进修学习机会,切实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待遇,在薪酬设计和职称晋升方面给予倾斜,培养人才的同时要留住人才,从而提高我市院前急救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春盛.加强急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017。
  【2】李海仙,王显荣. 对院前急救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J】.公共卫生,2010,5(274):49.
  【3】高翔,张日华,付印强,等.院前急救队伍专职化建设对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6,6(6):128.
  【4】2010American H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S3):639.
  【5】Pederdy MA,Obnato JP,Larkin GL,et al.Survival from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during nights and weekends[J].JAMA,2008,29(18):78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的药学服务模式在患者用药中产生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共收治200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全面药学服务模式,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常规药学服务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药物使用出错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药物使用出错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方法: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美托洛尔)和观察组(卡维地洛),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LVEF均明显提高,LVEDD水平明显降低,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兩组患者入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我科室将细节管理的理念应用到科室临床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并不断摸索总结,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细节管理;临床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作用  细节管理是作为相对于全盘管理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管理战略的实施,对细节进行辨认、分析、补充、完善、延伸、控制、超越的过程。据资料分析,大部分医疗事故的发生,都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茶碱在小儿哮喘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患儿93例,随机分为高剂量组47例、低剂量组46例,两组患儿在相同的治疗方法下,高剂量组使用5mg/kg氨茶碱、低剂量组使用2mg/kg氨茶碱,两组患儿均治疗7d,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及其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高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98%,低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两组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并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浆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初次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且不伴有其他疾病患者60例,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0例,非阿托伐他汀组3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4周,空腹抽血测定血清LP-PLA2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血浆LP-PL
期刊
摘要:目的:为提高已婚女性农民工妇科健康体检的意识,使她们按时妇科体检,以早期筛查发现危害女性健康及生命的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降低宫颈癌的死亡率。方法:对到本院妇科门诊看病的外来农民工育龄妇女加强宫颈疾病、防癌、抗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告知她们定期妇科体检的重要性。结果:该人群健康体检意识增强,定期妇科体检人数增加。结论:加强外来农民工妇女宫颈癌筛查的意识,提高她们按时妇科体检的自觉性,对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胰岛素抵抗(IR)及炎症因子IL-6、TNF-α、CRP的影响。方法:将24只SHR随机分为厄贝沙坦高剂量组、厄贝沙坦低剂量组及模型组,8只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4组大鼠均给果糖喂养,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给予相对应的厄贝沙坦灌胃干预,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炎症因子IL-6、TNF-α、CRP的水平。结果:厄贝沙坦干预的大鼠各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男72例,女74例,正常健康对照组50例,依据尿白蛋白/肌酐(UAC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Cr)、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 30~299 mg/gCr)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对比,观察两者耐药性时间,分析两种药哪一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强。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住院部病患标本中分离的20株PA,与20株质控菌株。两种物质对所有类别抗生素均敏感。将两株菌的MIC含量测出,利用K-B纸片结合扩散法对两者进行充分观察,对比两者的耐药性。结果:病患PA对亚胺培南产生耐药性的评鉴时间为三天,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05例,将其分成观察组55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41±11.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