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学有着最美好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求表现得也很强烈。对学校的好奇以及成为一个小学生的自豪感,使他们信心百倍地跨入小学的大门。可是,一个月以后,孩子的变化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对拼音的恐惧和厌倦使他们拒绝学习。儿童为什么对拼音学习产生这种“厌食”情绪?汉语拼音学习为什么会如此枯燥乏味?当前拼音教学的现状一直是困扰一年级语文老师的问题。若要攻克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这第一道难关,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找出“厌食”病因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跨好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一、拼音教学之症状剖析
症状之一:参差不齐的起跑线
刚入学的孩子,本应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可是,由于接受的学前教育程度不同,同是一个班级的孩子,他们的拼音基础完全不一样,课堂上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小部分孩子因为已经会读导致不专心听讲;一部分孩子因先入为主,把错误读音牢牢印在脑海里,怎么也改不过来,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还有的因为接受能力差,成为学习拼音的困难户。这些原因,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对拼音产生厌倦。
症状之二:抽象符号的陌生感
从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幼儿向儿童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直观的东西,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拼音字母在孩子的头脑中没有图式,老师也无法讲清字母的意思,所以它完全是抽象的发音符号,何况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接触了汉字并也已适应了方块字,突然被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字母所代替,难免会感到陌生和难以接受。
症状之三:枯燥乏味的教学法
多年以来,尽管有不少人提出了各种颇为系统的教学模式,但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拼音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个固定模式,汉语拼音内容的单一性使得教学有许多的重复,显得单调。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某一个声母或韵母的发音,不厌其烦地讲解其发音的生理特点,学生却听得如坠云雾,课堂自然是机械无趣。
以上种种“症状”,造成了孩子不同程度的“厌食”。 汉语拼音是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改变以往教学现状,让他们从“索然无味”变为“津津有味”地学拼音呢?
二、拼音教学之对策建构
1.了解“口味”,掌握学生特点
在正式学习拼音之前,先对班上学生做一次拼音掌握情况的调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时要兼顾每个层面的学生,设计训练时应体现不同层面、不同要求。对于特别优秀的孩子让他们当当小老师,在课后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拼音,这样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觉放松。同时当小老师的学生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习拼音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基础差的孩子,老师注意多给机会练习,切不可因为不会读而急躁失去耐心,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2.调和“荤素”,整合教材资源
对于“厌食”的孩子来说,式样美观的食物最能吸引他们。所以治疗的最佳方法便是注意食物搭配,色彩丰富,保证其新鲜和多样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那色彩艳丽的插图、浅显易懂的内容、富有童趣的练习,正是为学生们准备的一道“美味、可口”的“快乐大餐”。而且在拼音这部分教材中不仅仅安排了拼音的教学,还安排了汉字、词语的认读,同时还有有趣的儿歌,教师拥有极大的创新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把学拼音、认少量汉字、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有机结合起来,让汉语拼音部分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比如教学第四课d、t、n、l,让学生先观察右边的情境图,发挥想象,编个小故事,随机认识“大米土地马”,然后再学习d、t、n、l四个声母。最后,在儿歌《轻轻地》中找一找学过的拼音,巩固所学的音节和汉字。这样整合,不但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尽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巧妙“烹饪”,活用教学手段
(1)“煮”——享受故事美味餐。孩子天生爱听故事,只要老师开始讲故事,孩子们立刻就会鸦雀无声,听得特别专注。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故事无需多精彩,只要有简单的情节加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便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便可“投其所好”——给孩子们献上一道“故事大餐”。 例如教学五个前鼻韵母: ɑ、o、e、i、u、ü六个好姐妹去爬山,由于o身子太圆,一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下来受伤了。剩下ɑ、e、i、u、ü五姐妹因为山太高了,爬不上去,怎么办呢?这时来了好朋友n,它靠着两条结实有力的腿,帮助了她们。老师边讲边在这五个单韵母的后面加上n,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五个前鼻韵母。试想这样的讲述,学生的印象会有多深刻呀!
(2) “炒”——体味游戏趣味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活动浓厚的兴趣,能支配一个人将其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活动本身。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想让他们在课堂上端端正正地听讲40分钟,那是不可能的。可小游戏却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让孩子们在玩玩乐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拼音。如教完十个声母后,可以设计“排队”游戏,老师把声母卡片分给学生,然后请“声母”来排队,看谁站得又对又快。又如学完所有拼音后进行分类,可以设计“帮拼音娃娃回家” “点名字” “摘星星” “拼读游戏” “摘苹果” “变魔术”等等游戏。
(3)“煲”——品尝生活多味餐。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将拼音教学生活化,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与理解。如孩子们都爱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教学“anɡ”的读音时,让孩子说说动画片里有什么羊?你最喜欢什么羊?从而不断重复“anɡ”的读音。在巩固“zhi”的四声时,让孩子说一说喜欢喝的果汁,看一看这是什么颜色的纸,数一数自己的手指等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学习拼音就会变得有滋有味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拼音学习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而享受拼音所带来的乐趣,试想,孩子怎么会对学习感到厌倦呢?
一、拼音教学之症状剖析
症状之一:参差不齐的起跑线
刚入学的孩子,本应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可是,由于接受的学前教育程度不同,同是一个班级的孩子,他们的拼音基础完全不一样,课堂上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小部分孩子因为已经会读导致不专心听讲;一部分孩子因先入为主,把错误读音牢牢印在脑海里,怎么也改不过来,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还有的因为接受能力差,成为学习拼音的困难户。这些原因,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对拼音产生厌倦。
症状之二:抽象符号的陌生感
从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幼儿向儿童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直观的东西,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拼音字母在孩子的头脑中没有图式,老师也无法讲清字母的意思,所以它完全是抽象的发音符号,何况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接触了汉字并也已适应了方块字,突然被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字母所代替,难免会感到陌生和难以接受。
症状之三:枯燥乏味的教学法
多年以来,尽管有不少人提出了各种颇为系统的教学模式,但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拼音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个固定模式,汉语拼音内容的单一性使得教学有许多的重复,显得单调。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某一个声母或韵母的发音,不厌其烦地讲解其发音的生理特点,学生却听得如坠云雾,课堂自然是机械无趣。
以上种种“症状”,造成了孩子不同程度的“厌食”。 汉语拼音是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改变以往教学现状,让他们从“索然无味”变为“津津有味”地学拼音呢?
二、拼音教学之对策建构
1.了解“口味”,掌握学生特点
在正式学习拼音之前,先对班上学生做一次拼音掌握情况的调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时要兼顾每个层面的学生,设计训练时应体现不同层面、不同要求。对于特别优秀的孩子让他们当当小老师,在课后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拼音,这样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觉放松。同时当小老师的学生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习拼音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基础差的孩子,老师注意多给机会练习,切不可因为不会读而急躁失去耐心,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2.调和“荤素”,整合教材资源
对于“厌食”的孩子来说,式样美观的食物最能吸引他们。所以治疗的最佳方法便是注意食物搭配,色彩丰富,保证其新鲜和多样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那色彩艳丽的插图、浅显易懂的内容、富有童趣的练习,正是为学生们准备的一道“美味、可口”的“快乐大餐”。而且在拼音这部分教材中不仅仅安排了拼音的教学,还安排了汉字、词语的认读,同时还有有趣的儿歌,教师拥有极大的创新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把学拼音、认少量汉字、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有机结合起来,让汉语拼音部分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比如教学第四课d、t、n、l,让学生先观察右边的情境图,发挥想象,编个小故事,随机认识“大米土地马”,然后再学习d、t、n、l四个声母。最后,在儿歌《轻轻地》中找一找学过的拼音,巩固所学的音节和汉字。这样整合,不但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尽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巧妙“烹饪”,活用教学手段
(1)“煮”——享受故事美味餐。孩子天生爱听故事,只要老师开始讲故事,孩子们立刻就会鸦雀无声,听得特别专注。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故事无需多精彩,只要有简单的情节加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便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便可“投其所好”——给孩子们献上一道“故事大餐”。 例如教学五个前鼻韵母: ɑ、o、e、i、u、ü六个好姐妹去爬山,由于o身子太圆,一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下来受伤了。剩下ɑ、e、i、u、ü五姐妹因为山太高了,爬不上去,怎么办呢?这时来了好朋友n,它靠着两条结实有力的腿,帮助了她们。老师边讲边在这五个单韵母的后面加上n,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五个前鼻韵母。试想这样的讲述,学生的印象会有多深刻呀!
(2) “炒”——体味游戏趣味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活动浓厚的兴趣,能支配一个人将其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活动本身。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想让他们在课堂上端端正正地听讲40分钟,那是不可能的。可小游戏却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让孩子们在玩玩乐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拼音。如教完十个声母后,可以设计“排队”游戏,老师把声母卡片分给学生,然后请“声母”来排队,看谁站得又对又快。又如学完所有拼音后进行分类,可以设计“帮拼音娃娃回家” “点名字” “摘星星” “拼读游戏” “摘苹果” “变魔术”等等游戏。
(3)“煲”——品尝生活多味餐。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将拼音教学生活化,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与理解。如孩子们都爱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教学“anɡ”的读音时,让孩子说说动画片里有什么羊?你最喜欢什么羊?从而不断重复“anɡ”的读音。在巩固“zhi”的四声时,让孩子说一说喜欢喝的果汁,看一看这是什么颜色的纸,数一数自己的手指等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学习拼音就会变得有滋有味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拼音学习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而享受拼音所带来的乐趣,试想,孩子怎么会对学习感到厌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