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
结果:24例PBC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3例,女∶男比例为7∶1;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皮肤瘙痒、黄疸,晚期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腹水;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r-GGT、ALP明显升高,AST、ALT及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全部患者 AMA阳性及AMA-M2阳性,少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升高;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保肝治疗后所有患者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缓解,r-GGT、ALP、AST、ALT及胆红素轻到中度下降。
结论: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黄疸、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以r-GGT、ALP明显升高为主,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联合UDCA进行保肝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抗线粒体抗体(AMA)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 熊去氧胆酸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401-0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胆汁郁积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小叶胆管,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免疫调节缺陷有关,被认为是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联合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PBC是美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随着对此病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早期即被确诊而得到及时的治疗,欧洲和北美因PBC而行肝脏移植的人数正在下降。在亚洲报道的病例中,对症状不明显PBC的诊断率仅为20%-47%[1]。对我院24例PBC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24例患者,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PBC诊疗指南:①血清AMA阳性;②肝酶中ALP升高;③肝活组织检查有非化脓性胆管炎及肝内小胆管破坏。以上3项中2项符合者可确诊。
1.2 研究指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 肝功能各项生物化学指标检查,各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AMA、抗核抗体(ANA)及IgM、IgA、IgG等。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患者就诊的首发症状分别是疲乏15例(62.5%)、皮肤瘙痒6例(25%)、纳差3例(12.5%)。18例患者有肝脏肿大,其中8例合并有脾脏肿大。8例肝脾肿大患者中有5例出现食管静脉曲张。
2.2 实验室检查。24例患者各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全部患者肝功能异常,以ALP、r-GGT升高明显,22例患者ALP升高(91.6%),所有病例r-GGT高于正常。AST、ALT及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所有病例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血清IgM升高为主,有12例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5例患者类风湿因子升高。
2.3 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为主的保肝治疗,UDCA用法为13-15mg/kg/d,每日2-3次口服,出院后继续口服UDCA。半年后进行评估,患者乏力、皮肤瘙痒及纳差症状均有缓解,r-GGT、ALP、AST、ALT及胆红素轻到中度下降。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主要累及肝脏小叶胆管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患病者大多为中年妇女,罕见于儿童,国外有文献报道1例12岁女性患者[2],提示我们警惕低龄患者。患者一般早期症状轻微,仅有食欲下降、乏力或皮肤瘙痒等不适,约1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脾肿大、全身黄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本组24例患者确诊时发现有18例出现肝肿大,其中有5例胃镜检查有食管静脉曲张。
目前一致认为PBC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免疫性疾病,90-95%患者有标志性的血清学标记抗线粒体抗体(AMA)。而ANA阳性对于AMA阴性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意义[3],对于以胆汁淤积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病毒标志物阴性及AMA阴性的患者,如果ANA监测阳性,则有必要进一步行肝脏病理活检等检查排除PBC可能性。PBC的发病机制目前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胆管固有免疫系统失调即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产生高反应性,是导致胆汁淤积性病理改变的主要因素[4]。PBC患者主要病理变化是胆管损害,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体重指数(BMI)≥ 25与PBC患者的胆管损害及肝脏纤维化密切相关,其中BMI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无创监测方法来预测PBC患者的肝脏纤维化进展情况[5]。PBC患者大多都伴有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有抗增值及抗纤维化作用,维生素D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氧、β转化生长因子来发挥细胞信号传导作用,提示维生素D缺乏与PBC发病也有密切关系[6]。
PBC的治疗包括早期药物治疗和晚期的肝移植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于199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首先批准用于治疗PBC,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已将近20年,该药可用于各期患者,只要其肝脏生化存在异常。我国学者对67例按标准剂量(13-15mg/kg/天)UDCA治疗的PBC患者经过两年的随访研究发现,疲乏和瘙痒症状明显改善,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显著下降,ALT和AST降低,但是血清胆红素和IgM水平无明显变化,1-2期患者组织学特征较稳定,3-4期患者仍有不同程度进展,此项研究指出PBC患者发病早期给予UDCA治疗可有较大裨益[7]。国外学者对2353例经过UDCA治疗的PBC患者的研究发现,影响UDCA治疗效果的因素有性别和年龄,男性患者和年龄低于50岁的女性患者对UDCA治疗反应不佳[8]。单独应用UDCA效果不明显患者,联合糖皮质激素具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9]。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学者对80例PBC患者随机分成单独应用UDCA组和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两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肝脏纤维化指标(HA,LN、IV-CL和PIIIP)、免疫学指标(IgG,IgM和自身抗体)和肝脏门静脉血流变化。结果发现UDCA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应用扶正化瘀胶囊可对于单独应用UDCA治疗不佳患者有帮助[10]。 综上所述,PBC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较难发现,而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对于肝功能异常患者,及时行相应的抗线粒体抗体等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早期应用UDCA为主的保肝治疗,对于提高PBC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umagi TOnji M.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in the 21st century.Clin Liver Dis,2008,12:243-259,vii
[2] Kitic I,Boskovic A,Stankovic I,Prokic D.Twelve-year-old girl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Case Rep Pediatr.2012;2012:937150.doi:10.1155/2012/937150
[3] Liu HH,Fu JL,Xu J,Luo SQ,Liu ZW,Wang FS.[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autoantibody profile in 123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Beijing Da Xue Xue Bao.2013 Apr 18;45(2):233-7
[4] Ishibashi H,Shimoda S.[Pathogenesis of biliary tract injury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Nihon Rinsho Meneki Gakkai Kaishi.2012;35(6):455-62
[5] Híndi M,Levy C,Couto CA,Bejarano P,Mendes F.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is more severe in overweight patients.J Clin Gastroenterol.2013 Mar;47(3):e28-32.doi:10.1097/MCG.0b013e318261e659
[6] L Ng KV,Nguyên LT.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ossible genetic and cell signaling mechanisms.Gastroenterol Res Pract.2013;2013:602321.doi:10.1155/2013/602321
[7] Zhu J,Shi Y,Zhou X,Li Z,Huang X,Han Z,Wang J,Wang R,Ding J,Wu K,Han Y,Fan D.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2-year follow-up study.Front Med.2012 Nov 23
[8] Carbone M,Mells GF,Pells G,Dawwas MF,Newton JL,Heneghan MA,Neuberger JM,Day DB,Ducker SJ;UK PBC Consortium,Sandford RN,Alexander GJ,Jones DE.Sex and age are determinants of the clinical phenotype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response to ursodeoxycholic acid.Gastroenterology.2013 Mar;144(3):560-569.e7;quiz e13-4.doi:10.1053/j.gastro.2012.12.005
[9] Corpechot C.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bile acids.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2012 Sep;36 Suppl 1:S13-20.doi:10.1016/S2210-7401(12)70016-5
[10] Wu Y,Yao DK,Zhu 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and fuzheng huayu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2012 Nov;32(11):1477-82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
结果:24例PBC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3例,女∶男比例为7∶1;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皮肤瘙痒、黄疸,晚期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腹水;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r-GGT、ALP明显升高,AST、ALT及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全部患者 AMA阳性及AMA-M2阳性,少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升高;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保肝治疗后所有患者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缓解,r-GGT、ALP、AST、ALT及胆红素轻到中度下降。
结论: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黄疸、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以r-GGT、ALP明显升高为主,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联合UDCA进行保肝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抗线粒体抗体(AMA)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 熊去氧胆酸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401-0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胆汁郁积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小叶胆管,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免疫调节缺陷有关,被认为是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联合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PBC是美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随着对此病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早期即被确诊而得到及时的治疗,欧洲和北美因PBC而行肝脏移植的人数正在下降。在亚洲报道的病例中,对症状不明显PBC的诊断率仅为20%-47%[1]。对我院24例PBC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24例患者,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PBC诊疗指南:①血清AMA阳性;②肝酶中ALP升高;③肝活组织检查有非化脓性胆管炎及肝内小胆管破坏。以上3项中2项符合者可确诊。
1.2 研究指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 肝功能各项生物化学指标检查,各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AMA、抗核抗体(ANA)及IgM、IgA、IgG等。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患者就诊的首发症状分别是疲乏15例(62.5%)、皮肤瘙痒6例(25%)、纳差3例(12.5%)。18例患者有肝脏肿大,其中8例合并有脾脏肿大。8例肝脾肿大患者中有5例出现食管静脉曲张。
2.2 实验室检查。24例患者各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全部患者肝功能异常,以ALP、r-GGT升高明显,22例患者ALP升高(91.6%),所有病例r-GGT高于正常。AST、ALT及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所有病例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血清IgM升高为主,有12例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5例患者类风湿因子升高。
2.3 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为主的保肝治疗,UDCA用法为13-15mg/kg/d,每日2-3次口服,出院后继续口服UDCA。半年后进行评估,患者乏力、皮肤瘙痒及纳差症状均有缓解,r-GGT、ALP、AST、ALT及胆红素轻到中度下降。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主要累及肝脏小叶胆管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患病者大多为中年妇女,罕见于儿童,国外有文献报道1例12岁女性患者[2],提示我们警惕低龄患者。患者一般早期症状轻微,仅有食欲下降、乏力或皮肤瘙痒等不适,约1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脾肿大、全身黄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本组24例患者确诊时发现有18例出现肝肿大,其中有5例胃镜检查有食管静脉曲张。
目前一致认为PBC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免疫性疾病,90-95%患者有标志性的血清学标记抗线粒体抗体(AMA)。而ANA阳性对于AMA阴性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意义[3],对于以胆汁淤积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病毒标志物阴性及AMA阴性的患者,如果ANA监测阳性,则有必要进一步行肝脏病理活检等检查排除PBC可能性。PBC的发病机制目前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胆管固有免疫系统失调即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产生高反应性,是导致胆汁淤积性病理改变的主要因素[4]。PBC患者主要病理变化是胆管损害,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体重指数(BMI)≥ 25与PBC患者的胆管损害及肝脏纤维化密切相关,其中BMI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无创监测方法来预测PBC患者的肝脏纤维化进展情况[5]。PBC患者大多都伴有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有抗增值及抗纤维化作用,维生素D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氧、β转化生长因子来发挥细胞信号传导作用,提示维生素D缺乏与PBC发病也有密切关系[6]。
PBC的治疗包括早期药物治疗和晚期的肝移植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于199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首先批准用于治疗PBC,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已将近20年,该药可用于各期患者,只要其肝脏生化存在异常。我国学者对67例按标准剂量(13-15mg/kg/天)UDCA治疗的PBC患者经过两年的随访研究发现,疲乏和瘙痒症状明显改善,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显著下降,ALT和AST降低,但是血清胆红素和IgM水平无明显变化,1-2期患者组织学特征较稳定,3-4期患者仍有不同程度进展,此项研究指出PBC患者发病早期给予UDCA治疗可有较大裨益[7]。国外学者对2353例经过UDCA治疗的PBC患者的研究发现,影响UDCA治疗效果的因素有性别和年龄,男性患者和年龄低于50岁的女性患者对UDCA治疗反应不佳[8]。单独应用UDCA效果不明显患者,联合糖皮质激素具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9]。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学者对80例PBC患者随机分成单独应用UDCA组和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两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肝脏纤维化指标(HA,LN、IV-CL和PIIIP)、免疫学指标(IgG,IgM和自身抗体)和肝脏门静脉血流变化。结果发现UDCA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应用扶正化瘀胶囊可对于单独应用UDCA治疗不佳患者有帮助[10]。 综上所述,PBC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较难发现,而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对于肝功能异常患者,及时行相应的抗线粒体抗体等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早期应用UDCA为主的保肝治疗,对于提高PBC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umagi TOnji M.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in the 21st century.Clin Liver Dis,2008,12:243-259,vii
[2] Kitic I,Boskovic A,Stankovic I,Prokic D.Twelve-year-old girl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Case Rep Pediatr.2012;2012:937150.doi:10.1155/2012/937150
[3] Liu HH,Fu JL,Xu J,Luo SQ,Liu ZW,Wang FS.[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autoantibody profile in 123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Beijing Da Xue Xue Bao.2013 Apr 18;45(2):233-7
[4] Ishibashi H,Shimoda S.[Pathogenesis of biliary tract injury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Nihon Rinsho Meneki Gakkai Kaishi.2012;35(6):455-62
[5] Híndi M,Levy C,Couto CA,Bejarano P,Mendes F.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is more severe in overweight patients.J Clin Gastroenterol.2013 Mar;47(3):e28-32.doi:10.1097/MCG.0b013e318261e659
[6] L Ng KV,Nguyên LT.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ossible genetic and cell signaling mechanisms.Gastroenterol Res Pract.2013;2013:602321.doi:10.1155/2013/602321
[7] Zhu J,Shi Y,Zhou X,Li Z,Huang X,Han Z,Wang J,Wang R,Ding J,Wu K,Han Y,Fan D.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2-year follow-up study.Front Med.2012 Nov 23
[8] Carbone M,Mells GF,Pells G,Dawwas MF,Newton JL,Heneghan MA,Neuberger JM,Day DB,Ducker SJ;UK PBC Consortium,Sandford RN,Alexander GJ,Jones DE.Sex and age are determinants of the clinical phenotype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response to ursodeoxycholic acid.Gastroenterology.2013 Mar;144(3):560-569.e7;quiz e13-4.doi:10.1053/j.gastro.2012.12.005
[9] Corpechot C.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bile acids.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2012 Sep;36 Suppl 1:S13-20.doi:10.1016/S2210-7401(12)70016-5
[10] Wu Y,Yao DK,Zhu 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and fuzheng huayu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2012 Nov;32(11):1477-82